APP下载

西城博物馆之旅品味独特的历史文化

2018-08-21晓晨

旅游 2018年8期
关键词:空竹化石博物馆

晓晨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这时候不太适合户外出游。可是每逢假期又不能总宅在家里,那么前往清凉的博物馆里参观,也许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北京西城区的博物馆不少,有带着浓郁宣南特色的宣南文化博物馆,有带着红楼色彩的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还有许多像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历代帝王庙博物馆、北京戏曲博物馆、北京空竹博物馆等具有奇特色彩的博物馆。于是,精选了几个博物馆去畅游。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 探寻中华第一龙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动物博物馆,它主要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对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以及进化论知识进行专题性展出。我对化石有着浓厚的兴趣。化石承载万年的风雨,静悄悄地埋在土地的深处,随斗转星移,看沧海桑田。博物馆里,有六百多块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都是近五十年来在我国各地陆续发现的。当考古工作者将它们从大地的深处发掘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它们就仿佛是在为我们讲述一个辉煌的时代,向我们展示那个古老时代的全貌,甚至是那个时代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位于西直门外大街,与北京动物园隔街相望。有意思的是它们一个是活体动物园,一个是动物的化石展览馆。古动物博物馆院门两侧,一组恐龙雕塑和一面由玻璃密封起来的石壁掩映在高大的杨树林和葱郁的花草灌木丛中。院门东侧近处的雕塑是放大了几十倍的两只原角龙幼雏破壳而出的复原像,院门东侧远处的雕塑是一具按化石骨架原貌复原的多脊沱江龙,它与院门西侧远处同样是按化石骨架原貌复原的将军庙单脊龙遥相呼应,使博物馆院内充满了一种逝去已久的世界所具有的独特的神秘感。距将军庙单脊龙不远的黝黑的石壁,是举世罕见的化石珍品:9条被称为“副肯氏兽”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化石骨架天然地聚集在一起,因为爬行动物都是恐龙的近亲而往往被冠以“某某龙”的名称,也因为汇九“龙”于一壁,总是使人想到北京北海和山西大同那凝聚着中华民族龙文化精髓的九龙壁。这面化石石壁以“九龙壁”的名字而闻名中外。

进入一层的化石展厅,立刻被一个巨大的恐龙骨架吸引。这个大恐龙有三层楼那么高,它有着很长的脖子和尾巴,被称为“中国第一龙”,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恐龙之一,生活在2亿年前的云南,1939年出土于云南省禄丰县秒湾东山坡。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杨钟健院士将之定名为许氏禄丰龙。之所以被稱为“中国第一龙”,是因为许氏禄丰龙是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装架的第一条恐龙,它对中国古脊椎动物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许氏禄丰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一种古脚类恐龙。禄丰龙的前肢并不很短小,不像典型的两足行走类恐龙,它可能具有有限的四足行走能力。禄丰龙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早期的湖泊岸边或沼泽地区,是一种杂食性的恐龙,主要吃湖岸和沼泽周围森林里的各种植物,也可能还吃点水里的螺蛳或蚌壳类小动物。

在古动物馆参观时,我留意到许多鱼类化石被保存得比较完整。后来对这一现象查阅资料后得知,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在德国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化石为我们把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存留在岩石中,为我们对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和了解生物的演化过程提供了帮助,有利于我们确定地层的年代。每一个化石比一本史书还要厚重,为我们淋漓尽致地讲述着那些古老而久远的生物演化过程。

历代帝王庙博物馆 中国帝王祭祀文化的见证

“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这个顺口溜描述的正是历代帝王庙。这座庙宇从用途看就有个性——虽是庙宇建制,但既不供奉佛祖,也不崇拜三清,而是供奉着自三皇五帝以来的一百余位帝王,以及青史留名的文臣武将。在中国众多的庙宇中,这可是独一份。

从中国动物博物馆出来乘坐地铁4号线在西四站下车,从A口出沿着阜成门内大街向西,可以看到路北有一座黑琉璃瓦绿剪边的古建筑,红色的朱漆大门格外醒目,这里便是历代帝王庙。光看这建筑用的琉璃瓦级别,便皇气十足,非一般庙宇可比。而这座历代帝王庙在全国只此一家,与它的皇家背景有莫大关系。从地位上说,历代帝王庙与明朝皇帝祭祀自家祖先的太庙和祭祀先圣孔子的孔庙是平起平坐的,因此这三座庙又合称为“北京三大皇家庙宇”。

如今来到帝王庙门前已是青砖墁地,一片坦途。但在当年,这里却并列着三座石桥,桥下并无河流,这才有了歌谣说的“有桥没有水”。据附近的老住户讲,那桥下原本也是有水的,但清朝灭亡后历代帝王庙无人打理,日本人来那会儿,这里就不见水了。至于石桥,1953年马路扩建时就被拆除了。

通过大门走进庭院中,东边照例是钟楼所在,西边相应位置却无鼓楼,因此叫“有钟没有鼓”。有人说,因为在祭祀礼仪中钟的作用比鼓大,钟声传得远,可以使百姓都知道皇帝出来祭先朝帝王了;也有人说,只取晨钟,舍弃暮鼓,含有让死去的帝王在天上得到永生的寓意。不管说法如何,有钟无鼓的历代帝王庙威仪未减却是事实。

再往前走,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采用的是重檐庑殿式房脊屋顶,铺的是唯皇家才能使用的黄色琉璃瓦,这种规制在皇家建筑中都算高等级的。要知道,景德崇圣殿与“乾清宫”和“寿皇殿”地位相同。这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着皇帝的“九五之尊”。殿内共有通体金丝楠木柱60根,里面金砖铺地,彩画饰梁,整体建筑凝重肃穆,显示出巍峨庄严的气势。景德崇圣殿是专供皇帝祭祀的地方。皇帝有事不能亲临,也要派王公大臣前来代祭。

这里叫历代帝王庙,并不意味着任何帝王都能有幸入住,接受后世的祭祀。谁能入选“大名单”,里面的讲究颇多,得体现“中华统绪,绝不断线”,即一脉相承的特点。“上自轩辕,下至胜国”,要形成系列,形成完整的“线”,不能有缺环或中断。例如,在顺治元年(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于占领北京后,下令将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由太庙移入历代帝王庙。此举一方面意味着明朝的统治已成历史,更在宣示着大清朝打败的对手是颠覆明朝政权的反贼李自成,而接替的是明朝大统,入主中原也显得顺理成章。

另一方面,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为证明自己统治中华的合理性,在历代帝王庙的祭祀上更可谓煞费苦心。清朝皇帝就提出了历朝历代的帝王都要供奉;开国守业的帝王都要祭祀;南方北方和偏安之国,即分裂时期的局部、地方朝廷的帝王都要同等对待的三项原则。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恢复了一度被嘉靖皇帝撤除的元世祖牌位,增加了辽太祖、金太祖、金太宗、成吉思汗这些和清朝一样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皇帝,这等于是为少数民族的满族皇帝擂鼓助威。

除去正統帝王,这座庙中还有一位特殊的住户——关羽。关羽是后汉三国时的武将,生前没有当过一天皇帝,为何在历代帝王庙中另辟一个庙中庙,为其祭祀呢?关羽虽然也被封了“关帝”,但那是他身后之事,如果按帝王身份把他放在景德崇圣殿略显不够资格,若按功臣名将的待遇把他安置在东西配殿又有点委屈,索性单给他建了一座相对独立的关帝庙。武圣还能给整座帝王庙镇恶辟邪、看家护院,可谓一举两得。

北京戏曲博物馆 品茶听戏知古意

从历代帝王庙博物馆出来,乘坐地铁4号线在菜市口站换乘7号线,虎坊桥站D口出站便是湖广会馆。眼前的湖广会馆,红砖绿瓦,雕梁画栋,颇具王府风范。门前的广场上抽象的脸谱雕塑,则洋溢着民族文化的时代气息。北京戏曲博物馆就坐落于湖广会馆内,是北京市建成开放的第一百座博物馆。

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几位大臣都在湖广会馆居住过,如刘权之、王杰等。孙中山先生曾五次来到北京湖广会馆,在这里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大会,宣布了国民党的成立,此后多次在此召开党内会议。许多梨园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如谭鑫培、陈德霖,京剧名票友王直君等。

进入湖广会馆,穿过茶馆,随即所见的二层小楼便是北京戏曲博物馆,名曰文昌阁。文昌阁门前有一口名为“子午井”的水井。据介绍称,史书记载,在子时(零点)、与午时(正午12点),从此井打上的水异常甘甜,而其它时间井中的水皆苦涩,故称其为子午井。子午井两侧立有两座石碑,分别由梨园名宿时慧宝和徐兰沅所书,记载了梨园前辈为贫苦的同行购置义园(坟地)的过程及捐款数目。

在博物馆大厅的中间,陈列着一块被玻璃罩存的深栗色木牌,这便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赐给陈德霖的进宫腰牌,距今已有百多年历史,绝对算得上是镇馆之宝。作为梨园胜地,湖广会馆也是众多名家收徒的地方。博物馆左侧的展台陈列着一幅立体浮图,中间被众人围坐着的是陈德霖,旁边围着梅兰芳等六位弟子。这张图是梅兰芳1920年为庆祝陈德霖六十大寿时命人制作的《拜师图》,记录的正是王琴侬拜陈德霖为师的情景,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除此之外,湖广会馆还收藏着不少同戏曲有关的老物件,如享誉海内外的“四大名琴”,是京胡制作大王史善朋先生根据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位艺术大师的嗓音条件和演唱风格,量身定做的四把京胡;京剧名家陈德霖先生当年进宫承值的“内供奉腰牌”;张君秋、杨小楼、李万春等诸多名家所用物品都汇聚在这里。馆藏还有珍贵的戏曲史料、文物文献、音像资料等。如刚入展厅见到的一幅照片,就是1926年瑞典王储在梅兰芳家中与梅兰芳先生的合影,2006年由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捐赠给戏曲博物馆。这些资料详细地展示了中国戏曲的发展轨迹。

了解过北京戏曲的历史后,再到大戏楼,边品茶边观看精彩的演出,可谓其乐无穷。近两百年的历史沧桑,赋予了湖广会馆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上朝廷重臣纪晓岚、曾国藩,梨园泰斗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还有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等,都在此留下了足迹。

在古戏楼内,还可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戏曲精品剧目,体验到老北京戏楼独特的文化氛围。戏楼不仅可作为演出场地,还可为各种大型会议及联谊、堂会、庆典等活动提供场地服务。馆内其它建筑“文昌阁”“宝善堂”“风雨怀人馆” “楚畹堂”等也已经全面投入使用。

北京空竹博物馆 “抖”出来的文化

记忆中,小时候每当看到电视上有关老北京市井生活的影视片段,除了青砖黑瓦的四合院,狭长悠远的老胡同,再有便是鸽哨声、口哨声以及“嗡呜”在耳边响起的空竹声。空竹声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声音之一。会抖空竹的人听得懂空竹转动时那欢快的声音,用两根杆把没有生命的“竹疙瘩”变成空中飞舞的“精灵”。空竹在那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日子里,给几代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从虎坊桥的湖广会馆出来一路向西,拐进报国寺西侧的小星胡同,一个静谧而又充满了浓郁京味的四合院便出现在眼前。在这个小小的四合院外,随着一位老者手臂的抖动,绳上的空竹上下翻飞,发出悦耳的声音。提拉,抖抛,一会儿高过头顶,一会儿穿梭腿间,各种花样让参观者眼花缭乱,止不住阵阵喝彩。而这个小院儿,就是京城最小的博物馆——北京空竹博物馆。

推开小院金字黑匾下的大红木门,迎面是精致的砖雕影壁,影壁上,一个快乐的儿童正在尽情地玩着空竹,图案栩栩如生。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图案的原形是雕刻在明永乐剔红婴戏漆盘上的。大门东边的墙壁上还有一幅精美的壁画,但这幅壁画原本不在展陈名单中,是一位研究空竹的专家在山西晋祠游览时无意中发现有一幅表现儿童抖空竹的壁画,于是他用手机拍下后传回博物馆,复制后的晋祠壁画成为博物馆的“编外”藏品。

绕过影壁,是三个展厅。北房是综合展览大厅,分历史、工艺、技法三大方面,以展示空竹的发展演变历程、制作空竹技艺的流变及抖空竹的各种花样。四合院的西厢房是传承与保护展厅,这座展厅完整记录了广内街道办事处从建空竹主题广场、出抖空竹典籍、空竹表演进校园到荣耀地参加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垫场演出,以及在传承与保护空竹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与努力。四合院的东厢房是现场演示和互动展厅,博物馆特意将制作空竹所需的小车床、工具、台案等设备搬进展厅,以便让观众更好地了解空竹制作的全过程。

北京空竹博物馆共收藏空竹四百余件。由于空竹属于玩具,极易遗失或损毁,因此收集藏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博物馆众多的空竹藏品中,有两件一大一小的空竹,看着虽然有些破旧,但却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原来它们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玩物。两件空竹的原件藏于故宫博物院,从未对外展出过。空竹博物馆收藏的这对空竹是经过故宫授权的复制品。

北京空竹博物馆收集藏品时,得到了许多玩家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将珍藏多年的空竹借给博物馆展示,或者干脆将空竹捐赠给了博物馆。博物馆所有藏品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有关空竹的故事。当初,工作人员听说存在这样一件雕有孩童抖空竹场景的明代永乐年间漆盘,便四处寻找其下落,查阅了很多书籍,但没有找到一点信息。后来得知,这件古董藏于美国洛杉矶博物馆,而在国内能一览其庐山真面目的途径,就是台湾某博物馆馆长所著的一本收藏专著,那里面有漆盘的具体介绍和图片。后来在潘家园旧书市场意外找到了这本书,里面有漆盘的详细资料和照片。根据这些资料,工作人员找到工艺制作大师重新仿制了这件漆盘,并找工匠把漆盘上的图案放大雕刻在了博物馆刚进门的影壁上,使观众可以在北京空竹博物馆欣赏到如此珍贵的空竹见证物。

如今,博物馆每年都会迎来几万人的参观和学习。民间手艺是一种文化遗产,它是人性和个性的,又是乡土和民族的,它体现着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心灵追求,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

猜你喜欢

空竹化石博物馆
博物馆
第一次抖空竹
飞吧,空竹
我的伙伴
Beijing Diabolo Museum
露天博物馆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化石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