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2018-08-21张彬
张彬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帮助他们理解、解释和欣赏现实的几何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学生“感知—表象—思维”的认知规律,文章作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谈了自己是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对空间观念,数学课程标准中作了较为明确的表述:“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这使我们对空间观念的含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利于我们在教学活动更好地把握方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一、借助实物,引导观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空间观念
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操作活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参与认知,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空间感知,为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打好基础。所以教师要把生活实物带到课堂上,使学生在观察、感知与操作中,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长方体纸盒后,引导学生说出“有一些面,它的面是平的”“有许多边,它的边是直的”等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虽然这些认识不全面,但长方体的空间表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了,让学生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我做了一个实验:让学生在装满水的烧杯里,放入一颗石子,水会溢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物体占有空间,再让学生摸一摸橡皮、文具盒、书包,思考哪一个所占空间大,从而得出体积的概念,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形成认知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赖于直接感知,所以强化学生的直接感知对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使无形变为有形,使有限变为无限。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旋转”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一条直线绕点“O”顺时针进行旋转,再出示角进行旋转,最后出示图形进行旋转。通过动画课件的直观演示,生动形象地再现“旋转”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三、利用想象,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时,由于生活体验有限和一些知觉上的障碍,因此很多空间与平面图形的知识不能一步到位,而具有一定的渐进性,这就使得空间想象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体会平面,再让学生在白纸上任意画一条直线,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伸。这时平面上又出现了另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会形成怎样的图形呢?让学生想象在同一平面先出现一条直线,再出现一条直线,有利于学生想象出很多位置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探究同一平面兩条直线不相交的时候,我先问这几种是否都不相交呢?再提出要求:想象一下,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你会有什么发现?再次通过想象理解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结语
空间观念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是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课题。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教师应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印象后,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和性质,加强空间想象,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如何选择教学情境和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刘 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红波,沈百军,陈树宝.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撰写与例举[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