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和微服务A T&T网络软件化新尝试
2018-08-21云晴
特约撰稿人|云晴
AT&T在2014年提出网络软件化比例要在2020年达到75%,整个公司将变成一个“软件公司”,对大多数人来说,体量如此之大、具备大量重资产的运营商变成软件公司确实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在这之后,围绕着软件定义网络、数据驱动一切以及5G网络的演进,AT&T开展了大量不同于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工作,AT&T也逐渐变得更加开放。2018年AT&T计划在美国市场部署5G网络服务,这一年AT&T给出的软件化比例是65%。
AT&T牵手微服务,拥抱开源
在软件化领域,AT&T主要面向如下几个领域展开布局:针对网络云服务的ONAP操作系统项目(全球超过50个网络和云运营商参与该项目);针对虚拟网络环境的白盒服务器操作系统项目DANOS;针对边缘计算的Akraino Edge Stack全软件平台,以及Tech Mahindra给Linux基金会托管的AI和机器学习平台Acumos(在此平台上可以实现微服务的拖拽组合)。
在这其中值得关注的是AT&T在微服务方面的举措。AT&T近期和埃森哲签署了在微服务领域的合作协议,期望能够通过合作,给传统的商业应用注入更多的灵活性。在合作愿景中,客户能够利用基于软件的应用订购AT&T的光纤、安全、网络以及其他各类商用产品。通过合作,AT&T和埃森哲进一步落实敏捷开发和DevOps的思路,加快服务推出速度,节省支撑成本的同时改善客户体验。
在软件开源方面,一些运营商很早就开始模仿互联网企业应用商店的方式,探讨通过开放网络能力拓展自身应用的可行性。例如BT的Ribbit支持可通过Flex/Flash、REST和PHP编程环境、可访问的语音Mashup平台,用于为PSTN/VoIP/Web实现呼叫控制、消息传递、鉴权、路由和联系人列表等功能的API;又例如Verizon通过联合创新实验室(JIL)提供开发商支持、SDK和测试计划,以及Web 2.0 Widget的应用商店等。
在云架构逐步成为主流以后,运营商通过提供PaaS的方式实现能力平台开放。这里又包含了一些不同的模式:例如为开发者提供开发环境,开发者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开发、部署、调试;或是为开发人员提供一些基础的服务能力,由开发人员在此基础上客户化或是二次开发形成应用等。
然而,对于运营商而言,网络能力开放并不仅仅意味着简单地将网络能力通过API、SDK等接口开放出去。更重要的是在能力开放平台之上,吸引大量的认同业务开发理念、共享业务拓展成果的紧密的第三方开发者和合作伙伴,也就是说开发者是这一模式价值链的重要环节。AT&T在软件开源方面开展了有预见性的工作,并且得到了行业的认同。
Linux联盟的执行董事Jim Zemlin评论:“AT&T为电信行业内的开源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整个开源生态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继续说道:“在SDN/NVF方面及开源方面AT&T的领导地位是无疑的,这也是真正推动行业转型的重要动力。”他还对AT&T推出的平台评价到:“开放和连接的AI平台将促进合作。该平台是开源的,任何对AI和机器学习感兴趣的人都可以访问该平台,并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定制。我们期待有从事无人驾驶、无人机、内容策划和分析的人员或企业能够加入。”
Acumos服务平台降低AI使用门槛
2017年10月,AT&T借用IT架构中微服务的概念,推出针对商业客户的以软件为中心的服务平台。微服务是一种架构概念,通过将功能分解到各个离散的服务中以实现对解决方案的解耦。采用一系列自治的服务,通过组件支撑系统运作,各组件有主控的数据和自治的逻辑。这种架构中,小的服务被开发成单一应用的形式,每个应用运行在单一的进程中。这些服务满足某需求,并使用自动化部署工具进行独立发布。这些服务可以保持最低限制的集中式管理。
通过该服务平台,商业客户可以利用事先抽象好支持某一功能的独立服务(例如移动支付等)组合成为相应的应用。微服务化是未来电信运营商IT支撑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为了能够更快地响应目前大数据应用发展和业务快速部署及迭代开发的必然方式。作为AT&T下一代网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微服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7年AT&T已经部署了超过300项微服务。
在这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Acumos服务平台,在这一从能力到应用等全面服务的AI综合平台上,客户可以借助微服务来构建、部署并分享AI应用。
在针对该平台的白皮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应用该平台开发AI应用的四个阶段:
首先是创建一个平台上的模型,然后是利用应用数据集来对模型进行训练强化,其次是在应用市场中分享模型,最后一步是在各种应用环境中对模型进行部署实施(如图所示)。
尽管AI已经在过去数年间“走出”研究人员的实验室并成为一种数据驱动业务的重要推动力,但对于一般客户而言,复杂度和成本仍然是重要的门槛。在Acumos服务平台上,应用可以实现复用,不需要搭建新的环境即可以接入平台环境,部署得以简化,为客户大大降低了在行业中使用AI的门槛。
这和平台首页上的口号“Mak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cessible To Everyone(让人工智能人人可及)”相互呼应。为了配合开源项目的定位,平台还加入了社区、博客及开源宣言等元素。在博客中,Acumos还面向如下几个领域的AI竞赛提供了10万美元奖金:SDN、安全、企业解决方案、媒体及娱乐等。
除了可以在平台上实现AI应用和架构之外,客户还能够利用平台搭建相关的模型。在平台目前所提供的模型集中目前模型数量并不多,我们可以观察到类似于人脸识别、人脸隐私过滤、图像分类等模型,下载量也并不多。Acumos要想真正成为高价值平台,还需要做很多的运营努力。
图 AT&T应用Acumos服务平台的四个阶段
实现微服务化的架构转型并非易事
商业购买和自主研发是当前运营商软件体系中最主要的获取途径。但是如果单纯依赖商业软件,长期的封闭性将有可能让运营商依赖性很强,议价能力很弱,无法获取核心能力。另一方面,如果运营商采用完全自主研发,虽然能够获得业务适配度、核心能力成长、软件可靠性等方面的益处,但会面临软件质量方面的风险和陷入团队能力降低的困境。
采用开源的方式来搭建应用平台,当然不仅是为了节省成本。事实上,开源软件依托相对松散的社区提供代码维护和支持,因此在质量保障、运行稳定性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虽然前期成本投入不高,但运营过程中会产生较高的运营维护成本。开源方式的成本优势未见得绝对。但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吸引行业中力量还比较小,但又在某一垂直领域具备能力的游戏参与者。有价值的知识能够沉淀下来,有可能形成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化平台。
平台的价值可以预期,但从传统运营商转型的角度来看,实现微服务化的架构转型却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技术上的难度之外,还需要按照微服务架构重构IT的研发管理机制和相关配套工具,应对从单一架构应用向微服务架构迁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乃至重新组织研发团队。目前运营商的IT架构乃至人员组织结构大部分都参考的是传统的应用分层架构,与微服务IT架构“去中心化治理、去中心化管理数据”的特点要求,以及相应的组织和职责并不完全一致。
因此选择了微服务化、开源的道路,就意味着需要对开发流程和标准、研发测试环境、项目管理机制等做出改变和适应,与之相对应相关团队人员能力、考核机制、管理流程也有可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对于大部分已经产生“路径依赖”的运营商而言,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无论如何,AT&T借助开源的方式期望建立事实标准,形成模范应用,提升自身立产业地位的方式,在当前运营商的转型环境下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道路或许崎岖,前景有望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