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兰婴儿配方乳粉阪崎肠杆菌污染事件的警示

2018-08-21李美英周博雅林亚青赵洪静张晓娜

中国乳品工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乳粉婴幼儿婴儿

李美英,周博雅,林亚青,赵洪静,张晓娜

(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北京100071)

0 引言

2018年3月19日,欧盟食品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通报,荷兰一婴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在自检中发现使用了一批疑似受到阪崎肠杆菌污染的乳清粉,导致三个品牌、五个批次的婴儿配方乳粉存在阪崎肠杆菌污染风险,相关产品已出口到中国、法国、荷兰、沙特、瑞士、英国和越南等国家。企业已对相关批次产品实施召回或自愿销毁。FASFF跟进信息显示,3月21日荷兰当局进行抽样分析,3月22日瑞士当局出炉调查结果并采取措施,同日荷兰再次提出“要求”措施,但该系统未对跟进措施进一步说明。3月22日,我国原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对华出口的为Lypack(注册号NL Z0238 EC)生产的润贝婴儿配方乳粉(Rearing Baby),生 产 批 号 为 0000011087和0000011079在口岸监管仓库存储,尚未进入流通领域,该事件尚未对我国消费者产生影响[1]。

荷兰是世界公认最好的乳粉产地,有着100多年的品牌历史,拥有全球最优质的奶源地之一。在荷兰,适用于婴儿乳粉的法律法规包括欧盟、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及荷本国关于乳制品生产、销售的所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管理标准非常严格。此次荷兰乳粉阪崎肠杆菌污染事件,暴露出婴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管理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也警示我国在强化婴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管理方面任重道远。

1 阪崎肠杆菌污染婴儿配方乳粉的危害

1.1 贩崎肠杆菌的特点

阪崎肠杆菌是一种周生鞭毛、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菌,菌体粗短,在环境中普遍存在,能寄生在人和动物肠道内,在一定条件下可使人和动物致病。其最早被称为黄色阴沟肠杆菌,1980年Farmer等通过不同菌株之间的DNA杂交试验发现,原黄色阴沟肠杆菌菌株之间的DNA高达83%~89%,而阴沟杆菌菌株一致性仅31%~49%,并结合生化特性、抗生素敏感性、血清型等分析,将其更名为阪崎肠杆菌[2]。

阪崎肠杆菌对营养无特殊需求,能在营养琼脂、血平板、胰蛋白酶大豆琼脂等多种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并且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具有不同的菌落特征。阪崎肠杆菌在6~45℃下都能生长,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7~43℃。阪肠杆菌对热敏感,高于60℃的温度下就能被杀死,但是耐干燥和高渗透压,低温下抗干燥能力增强,可在干燥环境存活2年[3]。

1.2 阪崎肠杆菌的致病性

阪崎肠杆菌可感染各个年龄段的人,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对新生儿和不足2个月的婴儿,特别是早产儿、出生体重偏低和免疫功能较差的婴儿,将造成严重疾病。阪崎肠杆菌感染婴儿后,能引起败血症、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常伴随着脑梗塞、脑脓肿和脑室脑炎等,最终导致死亡或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阪崎肠杆菌感染婴儿后发病急,病死率很高,有数据显示为40%~80%。1961年,Franklin等首次报道了2例由阪崎肠杆菌引起的脑膜炎病例。

阪崎肠杆菌的宿主和传播模型还不能确定,但在新生儿感染事件调查研究发现,婴儿配方乳粉可能是主要的感染渠道。阪崎肠杆菌风险评估显示,与25℃条件下放置4 h的液体相比,放置6 h阪崎肠杆菌相对危险可增加30倍;放置10 h相对危险可增加30 000倍。因此,即使婴儿配方乳粉中只有极微量的阪崎肠杆菌污染,在配方粉食用前的冲调期和储藏期阪崎肠杆菌也可大量繁殖[4]。

Muytjens等[5]研究荷兰8例新生儿髓膜炎和败血症病例时,从患儿冲调乳粉的器具中分离出阪崎肠杆菌,这也是第一次将阪崎肠杆菌与婴儿配方乳粉联系起来。之后,与婴儿配方乳粉相关的阪崎肠杆菌感染病例不断被报道,各国报道的与婴儿配方乳粉相关阪崎肠杆菌感染致病事件如表1所示。我国虽未曾见报道阪崎肠杆菌污染婴儿配方乳粉相关病例,但是,2004年安徽阜阳劣质乳粉事件发生后,我国疾控中心刘秀梅等从87份样本中,检测出11份样本为阪崎肠杆菌阳性[6]。

1.3 婴儿配方乳粉阪崎肠杆菌污染后的召回

由于阪崎肠杆菌污染婴儿配方乳粉后的严重危害,各国对检测发现阪崎肠杆菌污染的婴儿配方乳粉实行严格召回制。2001年,美国田纳西州发生阪崎肠杆菌感染事件后,医务人员与疾控中心对感染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未开罐和已开罐的婴儿配方乳粉中分享到阪崎肠杆菌脉冲凝胶电流指纹图谱与脑膜炎患儿体内分离到的相同。事件发生后,生产厂家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召回同批次所有产品,并要求厂家停产整顿。这是第一次因阪崎肠杆菌污染引起的商业婴儿配方乳粉被广泛召回的报道。之后,陆续有不少品牌因检测发现阪崎杆菌污染被召回。如,2002年,德国美乐宝婴儿配方乳粉因检测出含阪崎肠杆菌被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勒令召回;2004年,美国美赞臣某批次婴儿配方乳粉因含阪崎肠杆菌被勒令召回并销毁。

在2008年三聚腈氨乳粉事件发生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婴儿配方乳粉监管力度,对阪崎肠杆菌污染也是零容忍。我国加大了对婴儿配方乳粉的抽检力度,要求产品出厂前批批检、产品上市后月月抽检。2014-2017年,我国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分别为为97.5%、98.9%、99.1%和99.5%,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抽检发现阪崎肠杆菌污染的18批,所有不合格产品均被勒令召回。对发现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已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开展了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生产规范体系检查,查找问题产生原因,并勒令整改。

1.4 阪崎杆菌污染婴儿配方乳粉后的致病机理

婴儿配方乳粉阪崎杆菌污染的致病性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分析对6个月以下婴儿风险较高的原因,主要包括:(1)外膜蛋白A。这是革兰氏阴性菌最主要的毒力因子之一。小鼠模型研究表明,外膜蛋白A对阪崎肠杆菌向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渗透起关重要作用,在100%致死率的小鼠中均检测到外膜蛋白,表明该蛋白的表达对脑膜炎的发生有紧密联系。(2)脂多糖。这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外壁中的重要结构和功能分子。Townsend等发现,婴儿配方乳粉中含有细菌脂多糖,可增加细胞通透性,能明显增加阪崎肠杆菌穿透血脉屏障的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婴儿乳粉中阪崎肠杆菌感染导致脑膜炎致病率高的原因之一。(3)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乳双岐杆菌、嗜热链球菌等益生菌可能过问竞争排斥或抑制转换小肠中黏附的阪崎肠杆菌,阻止其对肠上皮细胞伤害。但由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肠道内尚未建立相对稳定的正常菌群生态系统,胃酸的酸度比成年人高,适于阪崎肠杆菌生存,从而增加了阪崎肠杆菌感染后致病风险[15]。(4)婴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婴儿血脑屏障未发育完全,阪崎肠杆菌进入肠小皮细胞后可进一步从血液进入脑部,从而引起脑部感染,最终导致死亡或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婴儿配方乳粉相关阪崎杆菌感染事件中,最常见的病症就是脑膜炎。

2 阪崎肠杆菌污染婴儿配方乳粉的主要途径

阪崎肠杆菌细胞中累积有海藻糖,较沙门氏菌和其他肠杆菌更耐受渗透和干燥环境,使其在乳粉生产过程中的干燥环境存在竞争优势,增加了污染乳粉的可能。阪崎肠杆菌可形成生物膜,能抵御水、营养缺乏和杀菌剂等不利条件,使其能存活于乳粉和设备表面,一旦污染将很难彻底清除。Farmer等实验发现,阪崎肠杆菌在婴儿乳粉中能长期存活,并且水化后立刻繁殖。因此,阪崎肠杆菌在乳粉生产、加工、储存、冲调等整个过程中均可存活。

表1 全球报道的阪崎肠杆菌污染婴儿配方乳粉后的感染事件

阪崎肠杆菌污染婴儿配方乳粉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乳粉以外的各种未经杀菌的营养素原材料(如核苷酸)。二是婴儿配方乳粉的加工过程。有研究表明,从乳粉加工车间的地面、干燥塔外部和包装车间等部位均曾分离岀阪崎肠杆。三是冲调婴儿配方乳粉时的周围环境或者被污染的器具和双手等。冲调好的乳粉是细菌很好的养分来源,在室温下,阪崎肠杆菌的增殖速度非常快。

3 国内外防控婴儿配方乳粉阪崎杆菌污染的措施

3.1 检测方法

对于婴儿配方乳粉中阪崎肠杆菌的检测标准,国际上第一个官方方法是2002年美国FDA制定的“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分离和计数”方法。该方法采用EE肉汤作增菌肉汤,VRBGA作分离平板。2006年ISO和国际乳品联盟联合公布了“乳和乳制品中阪崎肠杆菌的检测”方法,即ISO/TS 22964-IDF/RM 210。该方法选择mLST-Vm和添加了显色剂XαGlc的ESIA替代FDA方法中的EE和VRBGA作为阪崎肠杆菌选择性增菌和分离培养基。不同研究均显示,使用mLST-Vm和阪崎肠杆菌显色培养基能提高阪崎肠杆菌的检出率[16]。

2009年3月1日,我国国家标准《GB4789.4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阪崎肠杆菌检验》正式实施。该标准正式采用了mLST-Vm和阪崎肠杆菌显色培养基作为选择性增菌和分离的培养基。新国标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对于婴幼儿配方食品阪崎肠杆菌检测方法上有了统一的国家标准。但随着国际上对阪崎肠杆菌的研究进展和对阪崎肠杆菌检验方法的改进,2016年,胡巅等对该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质疑,指出该检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阪崎肠杆菌的学名已变更多年、第一法的检验程序(图)不明、在“5.2分离”部分未明确何为“可疑菌落”、“结果与报告”未明确规定如何报告以及文字表述不严谨、不规范等,并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他指出,由于阪崎肠杆菌的DNA分子研究较为充分,其PCR检测法也已成熟,应将阪崎肠杆菌的PCR检测法加入,加快检测过程。

3.2 监管措施

(1)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建立,关于婴儿配方食品及特殊医用婴儿配方食品标准为CODEX STAN 72-1981,先后经过1983年、1985年、1987年和2007年四次修订。该标准要求,产品应在达到良好生产规范要求的情况下,不得含有致病性微生物。

鉴于阪崎肠杆菌对婴儿的极大危害,2004年FAO和WHO在日内瓦联合召开专家会议,主要目的是修订《国际婴幼儿食品卫生规范法典》草案(CAC,1979)。会议讨论了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孤崎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管理,对阪崎杆菌危险进行了评估,提出“应该编制婴儿配方乳粉配制、使用和操作指导原则,以尽量降低危险。”2006年,FAO/WHO专家组第二次会议召开,结合阪崎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新科学数据,对婴儿配方乳粉中阪崎肠杆菌的建议,包括对婴儿配方乳粉中阪崎肠杆菌量化的微生物危险评估。危险评估的内容之一,是确定在不同配制、贮存和操作环境下降低相关危险的要求。同时指出,阪崎肠杆菌危险控制原则也适用于肠道沙门氏菌。

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在2005年WHA58.32号决议中要求编制婴儿配方乳粉配制、使用和操作指导原则。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INFOSAN)对指导原则草案进行了广泛协商,对代表有关方面的20多个INFOSAN成员国和国际组织提出的意见进行了研究,并对指导原则草案进行了修改。

2007年FAO/WHO合编的《安全制备、贮存和操作婴儿配方乳粉指导原则》颁布。该指导原则指出,应该让婴儿配方乳粉使用者了解,婴儿配方乳粉不是无菌产品,可能含有引发严重疾病的病原体,正确配制和操作婴儿配方乳粉可降低疾病危险。在没有液态婴儿配方乳的地方,使用不低于70℃水调配婴儿配方乳粉可显著降低危险。最大限度缩短从配制到食用的时间,以及将配制的喂养液贮存在5℃以下,也可降低危险[17]。

(2)欧盟。欧盟婴儿及较大婴儿配方食品法规以特殊膳食用途食品法规作为基础,当前欧盟婴儿及较大婴儿配方食品法规为2006年修订出台的指令2006/141/EC。2013年8月28日,欧盟发布2013/46/EU号委员会指令,对2006/141/EC号指令中蛋白质等指标进行了修订,2014年2月28日实施。婴儿配方乳粉中微生物限量管理,主要依据委员会指令2005/2073/EC。该规定要求,适用于6个月以下婴幼儿的粉状配方乳粉或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生产厂家,需对生产环境、生产设备以及产品进行常规性阪崎肠杆菌监控及检验检测,以规避孤崎肠杆菌污染风险。该指令针对6个月以下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样提出了明确的限量要求,附录1中条款1.23规定,“抽样范围为市售保质期内产品,每批次共抽检30个样品,每个样品为10 g,不得检出阪崎肠杆菌,参考检测分析方法分别为ISO/TS 22964”;附录2中条款2.2.9规定,“抽样范围出厂前产品,每批次共抽检10个样品,样品规格为10 g,不得检出阪崎肠杆菌,参考检测分析方法分别为ISO 21528-1;检测不合格后应立停产采取措施改进生产卫生条件;一旦有样本检测发现阪崎肠杆菌,须对整批产品进行阪崎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检测。”2010年,欧盟食品安全局对该指令进行了修订委员会指令2010/365/EU,阪崎肠杆菌更名为克罗诺杆菌。

(3)美国。美国1938年颁布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是美国食品监管法规的核心。在此基础上,1980年签署了《婴幼儿配方食品法案》,联邦法规21章106.55条款规定了粉状婴儿配方食品的微生物限量要求:“抽样样品规格10 g,样品数量30个,检出M值为0,不得检出”。对液态婴儿配方食品的微生物控制,生产企业需要遵循联邦法规21章第113部分对密闭器包装的热处理低酸食品和联邦法21章第114部分对酸化食品的相关操作规定。2014年2月10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一则关于婴儿配方乳粉的现行良好制造规范、质量因素、通知要求和记录及报告的临时最终规则。该临时最终规则,对《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中根据1980年的婴儿配方乳粉法案建立的412部分进行了修订。现行良好制造规范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应防止被微生物污染,在最后生产环节须进行微生物测试,检测是否含有阪崎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其他要求还包括用代码来标识包装和制造全过程使其可追踪,批准成品发售并控制防止在制造或包装中受各种其他来源的污染。该规定于2014年7月10日生效。

(4)智利。2016年10月12日,智利发布G/SPS/N/CHL/530通报,拟修改卫生部第977/96号最高法令中食品卫生法规第173条食品中微生物的有关规定。具体内容包括:修改法规9.1对应的12岁以下儿童的食品中阪崎肠杆菌的微生物参数指标,其他微生物参数指标不变;将法规14.2中加工类食用蔬菜细分为两类:14.2.1经加工的蔬菜,即食的(即将提交公众协商)14.2.2经加工的蔬菜,需经烹饪的(尚未有提案);由于上述的修改,法案15.2对应的膳食,菜用油混合或煮熟的,包括三明治的微生物参数指标也进行相应的修改。

(5)中国。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层面,我国针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和阪崎肠杆菌等一些常见的人类致病菌在各类食品中的最高限量都有国家标准。《GB1076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要求,“针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配方乳粉进行抽样时,每批次乳粉共抽检3个样品,样品规格为100 g,并且不得检出阪崎肠杆菌”。《GB2379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5.1.2款要求,“厂房和车间应合理设计、建造和规划与生产相适应的相关设施和设备,以防止微生物孳生及污染的侵害,特别是应防止沙门氏菌和阪崎肠杆菌(Cronobacter属)的污染,同时避免或尽量减少这些细菌在藏匿地的存在或繁殖”。GB 23790-2010还包含了一个规范性附录《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清洁作业区沙门氏菌、阪崎肠杆菌和其他肠杆菌的环境监控指南》,对阪崎肠杆菌等微生物的环境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在食品安全生产规范保持方面,2013年我国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进行了修订。在过程管理制度审查部分,明确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做到三点:①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23790)建立防止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的控制制度;②企业的质量检验机构每周均应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23790)附录A中监控指南和评价措施,确保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清洁作业区沙门氏菌、阪崎肠杆菌和其他肠杆菌得到有效控制;③进入清洁作业区的人员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体表微生物检查。

4 有关预防措施建议

此次荷兰阪崎肠杆菌污染事件,反映了当前婴儿配方乳粉监管中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为确保我国婴儿配方乳粉安全、防患阪崎肠杆菌污染事件,我国监管部门、生产企业及消费者均应引起高度重视。

4.1 监管部门加强对跨境婴儿配方乳粉的监管

进口乳粉出微生物污染方面的质量安全性问题已非偶然。2016年5月,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对7个国家19个品牌海淘婴幼儿配方乳粉营养相关的13项维生素和13项矿物质重要营养元素指标、以及安全性相关的包括菌落总数在内5项微生物限量指标进行了检测,有8个样品的实测值不符合我国婴儿配方乳粉强制标准。2017年6月,原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一则未予准入的食品化妆品信息,包括雀巢、滨博、美乐等在内多家乳粉品牌禁止入境,原因主要包括标签不合格、检出活虫、超范围使用营养强化剂、细菌总数超标、亚硝酸盐超标等。2017年12月10日,法国乳粉制造商拉克塔利斯集团因旗下奶制品有可能被沙门氏菌污染,宣布紧急召回。该事件导致37名幼患病,污染源或已存在十余年。

此次荷兰污染乳粉,通过常规渠道进口的,因有进口检验检疫,及时将问题乳粉拦截在了国门之外。但是,婴幼儿配方乳粉已是电商平台、网络代购等跨境销售的热门产品,2017年通过跨境购、海淘、代购等方式进入我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已突破20万t,约占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市场规模的15%,基本与正规渠道进口量相当。荷兰污染乳粉是否已经通过跨境购、海淘、代购等方式进入我国,未可得知。

我国对跨境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监管措施尚未到位。我国已经实行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管理制,但对于跨境销售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尚游离在注册制之外。2017年9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新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将跨境电商监管过渡期政策延长至2018年底。2017年11月22日,质检总局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执行日期公告》,“境外生产企业2018年1月1日前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可进口并销售至保质期结束”。这就意味着,过渡期间,大量未取得注册证书的国外婴幼儿乳粉依然可以通过跨境销售进入我国市场,而且很难及时拦截出现问题的洋乳粉。加上跨境购产品来源、中间商及渠道流通呈现碎片化趋势,从源头到终端流通不透明,监管难度大。这不仅使注册制产生的效值大打折扣,也给消费者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因此,我国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对婴幼儿配方乳粉跨境销售的管理,应快出台加强跨境电商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的相关规定。对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要加强抽检力度,扩大抽检范围,加大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净化国内市场。尤其是要加强过渡期内不具备配方注册证书的抽检力度,确保消费安全。对代购直购等模式,应建立完善跨境婴幼儿配方乳粉消费者投诉平台,形成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对国外发现的问题产品及时通报,降低代购风险。

4.2 生产企业加强责任意识提升,落实主体责任

近年来,在加强源头治理、严格注册与许可准入制、抽查检验、日常监管、体系检查、案件查处等多种监管措施的重拳出击下,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不断提升质量安全意识,在生产设备硬件、质量管理制度、生产加工条件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也稳步提高,民众对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消费信心回升,市场回暖。但这不能掉以轻心,荷兰这样一个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强国依然出现了阪崎肠杆菌污染事件,这表明了阪崎肠杆菌污染防控方面存在的难题。

2016年,国家抽检发现某企业产品存在阪崎肠杆菌不合格后,监管部门组织对其开展了体系检查,但企业始终未能查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既表明了企业尚存在一定侥幸心理,没有足够重视对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防范风险,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在技术水平、分析检查能力、质量安全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因此,为有效防控阪崎肠杆菌污染,企业应三方面加强注意:一是要加强自律,时刻绷紧质量安全这根弦,提高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开展生产加工环节阪崎杆菌等微生物的风险监测,做好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将问题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二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婴幼儿配方乳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管理办法等,建立科学而有效的HACCP体系,严格生产工艺,严格控制原辅料质量,依法规按程序照标准组织生产,降低阪崎肠杆菌等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三要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强化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升问题查摆分析能力,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避免影响扩大化。

4.3 消费者强化食品安全自我保护意识,理性消费、科学使用

婴幼儿配方乳粉直接关系婴幼儿生命安全,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和科学使用是确保婴幼儿配方乳粉安全的最后一关,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尤其重要。一是要认识到婴儿配方乳粉不是无菌产品,要正确配制和操作婴儿配方乳粉可降低疾病危险,使用不低于70℃水调配婴儿配方乳粉可显著降低危险,最大限度缩短从配制到食用的时间。二是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婴幼儿配方乳粉,婴幼儿配方乳粉食用人群脆弱,关系生命安全,切不可存在侥幸心理。在当前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全面提升、2017年8个月国家抽检合格率100%的大背景下,国产乳粉不失为一种合理选择。三是婴幼儿食用配方乳粉后出现腹泻、呕吐、高热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向医生提供详细的饮食信息,帮助医生查找原因,及时发现病原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猜你喜欢

乳粉婴幼儿婴儿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艺术家婴儿推车
微生物法测定婴幼儿乳粉叶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估
新疆伊犁马乳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理念进展
婴儿为何会发笑?
乳粉常见的质量缺陷及其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