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2013—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
2018-08-21侯祚勇
侯祚勇,熊 鸣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2013—2017年,跨越我国十二五与十三五两个五年计划。这一时期是我国基础研究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重大、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同时,国家投入不断增加,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断加强,“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由此,对项目依托单位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是评价科研单位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影响力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武汉大学这一时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项目申请、资助与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以期为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提升科学基金使用效益提供依据与借鉴[1]。
1 2013—2017年科学基金申请资助比较研究
1.1 申请总量与全国申请总量变化情况比较
图1 2013—2017年我校和全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量
2013—2017年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量总体呈U字形增长,见图1.其中,2014年是由于国家基金申请政策的变化而导致申请量大幅下降。虽然随后3年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但直至2017年申请总量才首次超过2013年,达到1 760项(较2013年增加81项),增幅仅为4.82%.与此同时,全国申请总量仅在2014年有所下降,之后便处于迅速增长中,2017年申请总量超20万份,创历史新高,较2013年增长了24.77%,如图1所示。
1.2 面上项目申请资助情况与同类高校比较
图2 我校面上项目与同类高校的比较
同类高校选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3个不同地域和同城的华中科技大学4所我国高水平大学作为样本。
2013—2017年我校面上项目的申请量在2013年达到最大后一直未能再次突破900项。近3年申请数均在800项左右。获批数呈锯齿形变化,获批总数始终未能超过300项。图2为我校面上项目与同类高校的比较情况。
2017年我校面上项目资助率达到近5年来最高值30.58%,因此若我校人员规模无法大幅提升,可以预见面上项目申请和获批数量将基本维持在现有水平上。
我校面上项目获批量始终低于其他4所高校,一方面,我校申报规模与其他4所高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另一方面,我校资助资助率偏低也是导致我校获批数量差距的重要原因。以2017年为例,集中申报期北京大学面上项目的申报量低于我校约70项,但由于其资助率高于我校约8个百分点,最终我校获批数量反低于北大近50项。
1.3 青年基金项目申请资助情况与同类高校比较
图3 2013—2017年我校青年项目和五校青年项目立项情况对比
同类高校样本选取同上。
我校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量稳中有升,但总体增长量很小,基本维持在550项左右。获批数量在2015年达到最大158项,之后呈现减少趋势,总体获批量维持在145项左右,见图3.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获批趋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校青年科研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申报规模差距在青年项目的获批对比中体现更为明显。
我校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率与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相当,但由于我校项目申报规模相差很大,导致最终获批量的巨大差异。此外,除我校与北京大学外,其余三校获批数总体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如图3所示。尤其是中山大学,近3年来青年项目的获批数呈现出一种爆发性增长态势,这与中山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与青年科技队伍建设,大幅扩充专职科研队伍的举措密不可分。
1.4 重点项目申请资助情况与同类高校比较
同类高校样本选取同上。
近5年来,我校重点项目的申请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获批量也持续降低,见图4.2013—2015年,我校重点项目获批经费总数在全国的排名基本维持在第8/9名,2016年下降至第11名,2017年获批数量减少至5项,获批经费排名更是低至第35名。我校重点项目的申报获批现状与我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及科学基金的整体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以2017年为例,我校不仅获批重点项目直接经费远低于其他四校,项目资助率亦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图4所示。
图4 2013—2017年我校重点项目申请获批情况和五校重点项目立项情况对比
1.5 优青和杰青基金项目资助情况与同类高校比较
同类高校样本为近5年获批杰青、优青项目总数前15位的单位。
我校5年累计获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4项,其中5项为2017年获批。2014年和2016年均仅获批1项。2013—2017年,我校累计获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9项,其中10项为2017年获批。
杰青和优青的近5年累计获批数排名均在全国第12名,如图5所示,这明显得益于2017年我校在人才类项目上的突出表现。与兄弟高校相比,我校累计获批的绝对数量仍有 明显差距。
图5 2013—2017年全国排名前15位单位的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情况
2 科学基金申请与资助工作的问题分析
基础研究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培育高技术的重要源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构建创新文化的重要基石。武汉大学作为国家“211”“985”工程和首批“双一流”重点建设的高校,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之一[2]。通过以上对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总量及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杰出人才项目、重点项目等几类代表性的项目类别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科学基金申请资助与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指导学校科学基金管理和基础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面临规模瓶颈
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面临规模瓶颈,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规模是质量和效益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申请规模,就难以保证较高的获批数量和较高的资助强度。总体来看,我校虽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大户,但从申请量排名前10位的单位来看,比如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每年都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而我校却面临申请数量的瓶颈,制约了资助规模的进一步增长。
首先,从学校申请数量的纵向比较看,项目申请量增长缓慢。我校2013年申请总量1 679项,2014年受基金委调控申请规模政策的影响,申请量下降到1445项(-13.93%),随后开始缓慢增长,至2017年达到1 760项,比2013年增长4.82%,5年年平均增长0.65%;然而,同期全国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数量2013年162 078项,2014年下降到157 633项(-2.74%),随后快速增长,至2017年突破20万达220 225项,比2013年增长24.77%,5年平均增长5.83%.比较显示:2014年我校下降幅度比全国高11.19%,5年年均增长率比全国低5.18%,5年总增长率比全国低19.95%.其次,从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两类主体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来看,我校近5年来的申请数与获资助数呈现“平台期”的特点,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与我校申请总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后,从同类高校情况看,以2017年为例,申请量排名全国前5名分别为上海交大3 715项,中山大学2 999项,浙江大学2 950项,华中科技大学2 781项,复旦大学2 425项。而我校1 596项(集中受理期)排第12位,与同类高校相比在申请规模上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一定时限内,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数量的变化客观反映出学校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队伍的规模变化。近年来,我校专职科研队伍的建设滞后,新进教师基本以人才引进为主,致教师队伍后备补充人员不足,特别是基础学科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数量增加很少,导致我校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规模增长乏力。从学科来看,近5年我校规模增长的主体来源于医学,得益于学校附属医院医疗规模扩张带来的青年医师队伍的扩大,而其他学科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规模及学科科研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没有很好地适应国家科技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全国整体科技发展的大趋势。
2.2 基础研究优秀杰出人才短板突出
基础研究优秀杰出人才短板突出,重点重大项目突破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二章第十六条规定,“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因此,发现和培养优秀、杰出的科技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科学基金的重要职责和使命。科学基金人才项目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重要抓手,科学基金委着力加强人才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
2013—2017年,我校共获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9项,获批数量均排在全国第12位。通过比较显示:①我校优秀、杰出人才项目获批数量落后于我校科学基金总体在全国的地位。我校历年获批的科学基金项目数与经费数排在全国第10位左右,而优秀杰出人才项目除2017年外,排名均落后于总体排名2~3位,提示我校在优秀杰出人才的培养、引进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②我校获批优秀杰出人才项目的绝对数量与同类高校存在很大的差距。近5年,排在前5位的高校获批数量基本都是我校数量的1倍以上,最高北京大学杰青60项达4.3倍,提示我校面向未来更高层次的科技竞争的核心实力存在隐忧。另外,从地域上看,排在我校前面的11所高校,除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和华中科技大学(同城)外,均处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这个结果与我国人才流动大环境、大趋势是一致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校虽处我国中部重镇武汉市,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还很不够,需要我们从政策、文化、投入等方面加以思考和反思。③值得注意的是,我校优秀、杰出人才类项目近年来一直在低谷徘徊,2017年出现了一个周期性的高峰,取得了历年来最好的成绩,获批创新研究群体2项、杰青5项、优青10项,提示未来几年人才类项目可能进入低谷,取得大的突破比较困难。
近5年,我校获批重点项目数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甚至与学校科学基金的整体地位出现明显反差,表明优秀人才的弱势导致我校在面向国家需求的重要科学领域的竞争实力不够,重点重大项目突破困难。
2.3 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资助率偏低
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资助率偏低,项目申请质量有待提高。项目申请质量是决定项目资助率高低和获资助规模大小的重要前提。对于管理人员来讲,亦把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率和承担项目的层次(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3个层次)作为衡量一个单位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上述分析,我校现在已进入申请规模的瓶颈期,那么,对项目申请质量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高资助率的办法,对提升科学基金的资助规模和基础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4]。
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是科学基金项目的主体,经费占比超过60%.2013—2017年我校面上项目平均资助率27.46%,青年基金平均资助率26.50%,仅略高于同期全国平均资助率。作为获批项目与总经费排名全国10位左右的单位,项目资助率的现状与我校的实际地位明显不符,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我校资助率与同类高校比较同样存在较大的差距,以2016年为例,各类项目总资助率北京大学35.6%,中山大学29%,浙江大学28.4%,华中科技大学25.5%,而我校25.4%,居于同类高校(样本)资助率最低。如上所述,我校面临规模瓶颈,项目申请量同样少于同类高校,这样差距进一步拉大。
因此,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我校项目申请的质量,进而提高我校项目的资助率,是提升我校基础科学研究整体地位和水平的基本而重要的途径。
3 结束语
近5年来,武汉大学在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与资助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是,与我国同类高校的进步相比较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与学校的实际地位还不匹配,还不能满足“双一流”重点大学建设的要求。特别是在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升项目申请规模,重视项目申请质量、提高项目资助率,强化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积极组织重点重大项目3个方面要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科学基金项目的规模与质量,进而提升基础研究的能力与水平,为学校“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