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校李子金的铁血岁月(下)
2018-08-21何广华何明圆四川
○何广华 何明圆(四川)
为民除害剿灭土匪王毛仁
1947年7月,李子金任西北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三师七团一营营长。
第二次绥远战役打响后,部队从左云县出发,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往丰镇,敌人的铁甲车被困在铁道上,前不能行,后不能退。但车上的敌人凭着铁甲车,企图负隅顽抗。
铁甲车有十几节车皮组成,车皮用厚厚的铁皮包着,十分坚固,两边留有射击孔,易守难攻。二营攻了半天没攻下来,伤亡10多人,只好退下来。上级把任务交给了李子金。
当时部队没有炮,只有5箱炸药。李子金带领排以上干部看完地形后,让各班开会讨论怎么打,大家都说不好办,十几辆车皮,两边开着枪眼,周围是铁丝网,西边是海子,东边是开阔地,无法接近。
后来有个战士说:“只能集中火力把北段车上的枪眼封锁住,由北头顺铁道过去用整箱炸药炸。”李子金认为这个意见可行。
于是,李子金把全营的机枪和特等射手集中起来,封锁铁甲车上的射孔,一个枪眼两挺机枪两个特等射手,不给敌人射击时间,并组成5个爆破组,由连排干部当组长。信号弹一发,南、北、东一起开火,爆破组在机枪的掩护下,顺着铁路接近了铁甲车,一口气炸掉了5节车皮。
李子金亲率两个连占领了北头的车皮,由于隔着火车头过不去,部队只好守在车上,到了第四天下午4点,敌人终于撑不住了,打开车门下车投降。这一仗,打死打伤敌人300多人,俘敌470余人,缴获各种炮15门、机枪25挺、炮弹2000余发,子弹20万发,面粉1000余袋,还有电台、发电机、布匹等大批物资。
1949年春,西北野战军第八纵队改称第一野战军第八军,部队在陶林(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驻训了半个多月,开始向内蒙古凉城县出发,凉城驻有国民党骑兵约1000人,敌人抵挡不住,于是趁黑夜慌忙逃跑。
李子金飞身上马,顺手拿过通信员手中的冲锋枪,带领骑兵连抄小路去堵截敌人。敌人见势不妙,打马向山上跑去,企图占领制高点,李子金从另一侧冲到山顶一看,敌人只有不到50米的距离,他来不及下马,端起冲锋枪就是一梭子,敌人一看就他一人,便狂叫着向山上冲来。在这紧要关头,骑兵连及时赶到,一阵乱枪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敌人骑上马就跑,我军在后边边追边打。这一仗消灭了300多敌骑兵,还缴获了一部分战马。
1950年初,第八军与绥蒙军区合并为绥远军区,驻扎在北营盘。由于李子金受伤后身体很弱,上级要他到军区武装部民干队任大队长,组织两期民兵干部训练,接着又派他去任固阳县武装部长。那个地方土匪多,别人都不愿意去,李子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并很快拿出剿匪方案,带了一个排的战士开始剿匪。
在这一带活动的土匪头子叫王毛仁,打家劫舍无恶不作。没过几天,有老百姓来报告说王毛仁可能要来抢粮食,李子金和排长经过仔细研究,决定把部队分成两部分,他带一部分人守在村里,排长带一部分人守在村外。
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没有情况,直到第四天晚上,有两个人影鬼鬼祟祟摸进村里东张西望,李子金叫大家不要动。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人在学猫叫,随后进来了十几个人。趁土匪立足未稳,李子金一声令下,机枪、冲锋枪一起开火,打了土匪一个措手不及,活着的土匪慌忙往村外跑,排长早就做好了准备,里外夹击,没用半个小时就将这股土匪全部消灭。王毛仁被当场击毙。老百姓敲锣打鼓放鞭炮,感谢政府为民除了害。
千里探亲母子家乡又重逢
1950年,经组织介绍,32岁的李子金和女战士吕秀英结为夫妻,一年后有了儿子。李子金怀着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试探着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一个月过去了没有一点消息,于是他又抱着侥幸的心情给乡政府写了一封信,询问家里的情况。
大约一个月后,乡政府来信了,说他母亲还健在,并说母亲已经启程来部队,过几天就要到了。惊喜万分的李子金高兴得睡不着觉,天天往车站跑。
久别重逢,李子金望着年迈的母亲,不由得掉下了眼泪。他搀扶着母亲,向老人介绍儿媳和孙子,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一会儿看看儿子,一会儿又抱起孙子。一家人围坐在老人身边,一边包饺子,一边唠家常。县委和武装部同事听到这个消息,都不约而同地来探望,家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李子金和母亲自长征路上分别以后,就音信全无,当他问到母亲分别以后的情况时,母亲长叹一声,讲起了那一段辛酸的往事。
母亲和妹妹调到红五军团后,与红四方面军的一部组成西路军,渡过黄河向西发展。刚渡过3个军团(2万余人),胡宗南的部队就打了过来,把西路军截为两半。她们过河后就遇到马匪的袭击,部队一边打一边向河西走廊挺近,由于没有给养,生活十分困难。在以后的日子里,国民党部队前堵后追,虽然红军作战十分勇敢,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部队被敌人打散了,她们和部队失去了联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路乞讨艰难跋涉,终于回到了四川老家。后来妹妹病故,只剩母亲一人生活。
李家三代单传,如今母亲看到眼前活蹦乱跳的孙子,高兴地合不上嘴,走到哪里都是背着他,逢人便说:“这是我孙子,这是我孙子!”1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母亲说要回四川老家,李子金说什么也不让走,但老人说在这里生活不习惯,人老了总要落叶归根。李子金明白,母亲这辈子一直在外漂泊受尽苦难,如今见到儿子,她已了无牵挂。
1963年冬,李子金一家坐上了南下的列车,回到了阔别30年的家乡。母亲看到这么一大家子人回来,也不知哪来的精神,一会叫这个,一会喊那个,忙里忙外。她仔细端详着儿子,嘴里连说:“好,好!”
乡亲们听说李子金回来了,都前来探望。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烤火,一边摆“龙门阵”。
李子金沿着儿时放牛走过的小路,爬上了屋后的山顶,看着眼前层层的梯田,望着远处重叠的大山,不由得想起30年前,全家4人从这里走出大山,参加了红军,父亲连饿带病倒在了草地上,母亲和妹妹两过雪山草地,随西路军渡过黄河,在西征途中被国民党军队打散,一路躲藏,一路乞讨,尝尽人间苦难,终于活着回到老家。他自己11岁参加红军,第二年就开始长征,三走草地,两过雪山,经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差一点死在无人区。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李子金不禁百感交集。
转眼又到了踏上归途的日子,李子金要接母亲一起走。可怎么动员老人也不走,她说一个人在山里清静惯了,听不惯城市里的喧嚣声。李子金万般无奈,只好依依不舍地和老人家道别。李子金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走后第二年,母亲就病故了。
1986年,李子金又一次携夫人回到离别53年的家乡,山川依旧秀美,城乡早已巨变。来到河边的渡口,摇橹的老人竟然还认得他,当年李子金第一次回家也是从这里上的船,那时候他才30来岁,身强力壮。谈起愉快的往事,老人那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李子金到家乡的第二天,一大早就采了几束山花,来到母亲坟前,默默地向母亲致哀。
当李子金走进村里的学校,看到孩子们还睡在冰冷潮湿的水泥地上时,心里涌起一阵酸楚,便问校长:“为什么不给孩子们搭地铺?”校长为难地说:“老首长,不是我们不想搭,实在是拿不出钱来。”“你算一下,一共需要多少费用?”校长算了一下说:“大概需要二三百元。”李子金当即让儿子拿出1000元钱,要校长马上办。他还把家里唯一的一间旧瓦房捐给了民安村小学。
李子金离休以后,每天仍坚持读书看报,闲暇时,养花种菜。他还常去土左旗一些学校做革命传统报告,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中国革命的火炬世世代代燃烧下去。老人用20多年写成的一本回忆录——《略忆艰苦革命的一生》,并几易其稿,删掉三分之二的文字,又重新誊写,保留了50000多字的精华,这对于常人已是十分不易,更何况是一位从没有上过一天学的老人!对于他来讲,历史铭刻在心中,那是一段不该忘却的记忆。
李子金说,过雪山草地时他两腿生疮,1941年参加“百团大战”与敌人血肉相搏,1945年腊月被敌人300多名步兵、100多名骑兵团团包围,这三次命悬一线的生死危机他都闯了过来,而他的父亲、母亲、妹妹却是或死在长征途中,或死在长征结束后,他的五口之家只剩了他一个人活命。牢记昨天,正是为了今天,更是为了明天!
2008年6月28日12时50分,李子金因病在呼和浩特逝世,享年87岁,临终前他立下遗嘱,要家人将他葬在家乡,他要陪着母亲和妹妹,永远不再分开…… (题图为晚年的李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