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人为因素对行车事故的影响研究
2018-08-20余建勇班希翼于长滨
余建勇 班希翼 于长滨
摘 要:近年来,各国轨道交通运输部门在驾驶员生理、心理状态和活动规律方面都投入了人力进行研究,且收获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对人的生理、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去发现并掌握其中所具备的规律,可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预测和预防人为事故的发生,以达到保障铁路行车安全的目的。本文通过重点分析列车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因素对行车事故的影响,以期为有效预防因驾驶员因素造成的行车事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行车安全;生理因素;心理规律;基本对策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3.215
行车设备、环境、工作人员及规章管理制度等因素,均会对行车事故产生影响,而人员的因素通常是造成行车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国内外轨道交通系统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均占有一定比例。其中,美国铁路系统占29.8%,日本国铁系统1970~1980年间占33%,70年代的英国铁路系统占35%,印度两年里约占60%,1983年我国铁路系统由于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而造成的重大及大事故中占75.7%。目前包括美国、东欧等许多国家的铁路运输部门均对车辆驾驶员实施了定期的生理检查或心理测试等制度,并作为重要的考核条件之一[1]。
1 对行车安全具备影响的生理及心理因素
1.1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各项机能,若驾驶员的某些机能出现故障则会影响正常的运输作业,甚至导致事故发生。这些生理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工龄、身体健康状况、生理缺陷、休息情況、疲劳程度、工作环境等。
1.2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所有心理活动的运动、变化过程,若驾驶员的心理活动出现异常则会出现操作失误,而导致事故发生。这些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感知、遗忘、注意、情绪、意志、性格、能力等。
2 与行车安全相关的生理、心理规律分析
2.1 疲劳规律
当人体进入疲劳阶段,操作失误增加,容易引发事故。人体疲劳阶段的特征受身体素质、工作经验及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
在每天中最容易出现疲劳的时间段主要包括am2~6和pm12~14两个阶段,即进入疲劳时间段,事故发生的概率会上升。根据近年来的统计发现,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发生的责任事故约占60%。其中,am2~6的疲劳时间段取决于人体正常的昼夜中枢神经兴奋规律,人体进入午夜之后,肌体防卫能力下降,应急能力变弱;pm12~14的疲劳时间段取决于工作时间对中枢神经兴奋的影响导致。通过对各类工种的疲劳标准曲线的分析,可发现在开始工作0.5h后人体兴奋状态上升,并维持适当的水平,在4.5h后人体兴奋状态开始波动,即进入疲劳状态[2]。
此外,人员的年龄也会对疲劳规律产生影响,年龄较大时,身体机能素质下降,容易引起疲劳;年龄较轻时,容易由于长时间的单调重复工作而产生精神疲劳。
2.2 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在本世纪初由德国医生菲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该理论认为人从出生起,体力、情绪及智力节律就开始出现正弦式的周期变化,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其影响。正弦式的周期变化就意味着人的体力、情绪及智力节律会周期性的在高潮期和低潮期之间进行转换,而处于转换过程转换的这段时期称为临界期。当生物节律处于高潮期时,人的整体状态会处于最佳状态,工作效率较高;反之在低潮期,人的整体状态表现,工作效率较低;而在临界期,人体此时处于剧烈的变化阶段,各器官无法有效进行协调,机体相对来说不稳定,工作中容易因为差错而引发各类事故。综上发现当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同时处于临界期,极易发生事故,此时期叫做“危险期”。
2.3 注意的集中、分配和转移
司机在驾驶作业中必须注意力集中,随时进行瞭望,一旦走神分心,就会可能导致事故。例如司机在整个驾驶过程中,司机的注意力应集中到前方隧道情况及行车信号灯显示,对于与行车无关的事物则自动屏蔽。要保证行车安全,注意的集中必不可少。
与注意的集中不同,注意的分配是指在行车过程中,司机将自己的注意同时放到不同对象上。例如司机在整个驾驶过程中,司机需要根据前方隧道的线路特征、行车信号显示情况、实时行车环境及当天行车计划等情况,控制列车运行状态。所以在行车过程中需要司机将自己的注意同时分配到各个方面,若注意被局限到某一个方面则可能会导致事故发生。
同时,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配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是指当出现新任务或新状况时,主动地将注意进行快速准确转移。而司机的注意转移主要发生在列车进出站、加减速及制动时。注意的持续集中,有效分配,迅速转移,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
2.4 情绪波动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情绪大致可分为积极与消极两大类,有分析统计表明60%以上的事故发生是受到了消极情绪的影响。在司机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发生违章作业,酿成重大事故的概率会上升。
2.5 反应能力
反应时间是指从发现状况起,经过对信息的分析处理并反馈后到肢体获得命令做出动作为止所用的时间。反应时间与反应能力成正比。大多数人对于某一种刺激的反应时间约为0.5~0.75s,而以时速80km/h行驶的列车为例,在这个反应时间段内按照这个时速列车将会继续行驶16.7m,故在行驶过程中,司机的反应时间越短,这个距离就会越短,那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就会降低。但是反应能力不单单是快速就能满足要求,在快的同时还需要沉着、冷静,做出最佳的判断及反应,以期避免事故发生或是降级事故减小损失。
3 人为事故有效预防对策
综合以上介绍的几个与行车安全相关的生理、心理规律,可以有针对性的分析出可以防止由于人为因素产生行车事故的措施[3]。
(1)科学合理的安排驾驶员的工作时间,避免驾驶员在工作时间内处于疲劳状态或是处于生物节律的“危险期”,通过合理的作息时间使驾驶员能在工作时各个方面均处于最佳状态。
(2)提前针对司机做好安全预测工作。对于工作阶段进入疲劳状态、生物节律“危险期”或情绪不稳定的驾驶员进行预报并有效提醒。
(3)对驾驶员要定期进行生理方面的体格检查,及时诊断出各类身体疾病并治疗;此外心理方面也同样需要定期检查,以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4)对于列车驾驶员的招聘、培训及考核要严格进行,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混入驾驶员队伍,拉低队伍整体素质。尤其要注意将反应迟钝、工作马虎、有思想包袱者这三类人换下第一线岗位,以确保行车安全。
(5)为列车驾驶员创造优良的工作、休息环境。如改善列车驾驶室的噪音、振动、温度、湿度、光线等条件,使驾驶员能在驾驶过程中尽可能舒适;建立舒适的候班室及公寓确保夜班人员能获得充足的休息。
(6)建立奖罚分明的安全岗位责任制,适当提高优秀列车驾驶员的物质待遇,将列车行车安全与驾驶员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起有效督促作用。
(7)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利用科学理论分析来及时了解掌握司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及时疏导解决问题。
(8)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制定完善的基本作业制度和标准化作业程序。有效培养司机在作业中严格准确的精神。
(9)定期举办各类安全技能竞赛,使年轻司机能获得提升。
(10)不断广泛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列车控制设备,降低人为因素对行车的影响。
4 小结
通过调查表明,大部分行车事故与驾驶员失误相关。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对个体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认识能力、判断能力、控制能力和承受能力等的影响,决定了行车事故发生前后全过程中驾驶员的心理状态。掌握其中的规律,可减少和排除事故诱因,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降低行车事故。
参考文献:
[1]邓级.人的生理、心理规律与行车事故[J].铁道科技动态,1985(07):19-24.
[2]张哲修.行车事故救援預案分析系统[J].哈尔滨铁道科技,2006(03).
[3]王卓.铁路行车事故预测方法分析与比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