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8-08-20徐志全
摘 要:问题意识的激发与培养对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本文结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式教学法的优势,探讨培养学生历史课程问题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意识;问题;优势;策略;培养
一、 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观念落后
传统的历史教育理念重视对历史史实的记忆,能够应对考试考察内容即可,而轻视一些历史材料的解读,致使学生在考试中选择填空题还能轻松应付,但是一面对材料分析理解题就没有头绪而束手无策。这种侧重于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学生历史综合素养培养的历史教育,并不会使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单纯依靠记忆力的历史学习很难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再加上老师不断向学生强调“师道尊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大气都不敢喘一声,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思维与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潜能无法被完全开发,历史学科与历史课堂教学的魅力指数都变得逊色不少。
(二) 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在讲台上一个人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师主体”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被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得不到重视,因此学习积极性低下,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明显改善。
历史课程属于人文学科,只要教师的教学引导方法得当,学生便可以获得较快的发展,并取得明显的效果。但由于现在的人们对于历史学科的现实效用理解不深、用途研究不够,觉得历史学科的学习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强,这些不利于历史学科发展的思想导致历史成了冷门学科;再加上部分教师没深入钻研历史史实所隐藏的深层含义,并适时改进自己的教學教法让历史课堂教学更加充满趣味性,导致其教学手段单一,无法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兴趣。
(三) 唯成绩论束缚
目前的教育现状,从学校、老师到家长,无一例外都把孩子的学业成绩作为其成长进步的唯一标准,唯成绩论的后果是学生偏科现象严重,语数英作为初中阶段的主要学科,其分值都为150分,且学生的语数英原始分值作为其进入高一级学校的主要标准,历史科虽然也纳入学生升学考试范围,但其分值不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侧重于语数英方面的突破,而无暇顾及历史学科的学习,历史学科地位被自觉忽视,导致历史教学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得不到相应提高。
二、 问题式教学法的优势
问题式教学法能够真正将学生的地位从课堂的配角拔高到“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征,形成了“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让学生进行自主解答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过程中,自主思索并解答相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成就感。而问题引导便于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秩序,使课堂不至于混乱无序,让学生在问题的有序解决中获得思维与知识的共同进步。
问题式教学法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它是学生开始主动利用自己的思维逻辑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与新的技巧,并在思维的活跃中获得创新的灵感,实现知识与精神的升华。
问题式教学法的最大益处就是可以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深度思考。它要求学生能够总结自己所学的历史现象或者实例,并挖掘历史实例中的人物或者事件所产生的知识指向或者思想意义,在深度挖掘其内涵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提升学生综合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面对一段史料时能够有计划地进行细节探究、发现疑惑、寻究答案、综合解答的完整史料分析思路,使得历史知识在史料的分析中获得进步与发展,学生的个人历史学习能力得到大的提升。
三、 培养学生历史课程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 改变教学观念,构建轻松课堂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是通过一个历史事件的阅读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疑惑提出问题,或许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涉及其他学科,可能并不具有多么深的研究意义,但是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学生思考的证明,是学生进行思维的结果,况且人文学科本来就是互相影响互相包容的。因此教师不必局限于学生的提问有没有历史研究意义,教师应该展现自己对于知识的包容态度,做好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但同时也要注意有所轻重。历史教学中应该抓住教学主线,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看作历史课程教学的一种基础能力培养。
在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手中所掌握的课堂主导权来充分调动各种教学策略手段,推动课堂氛围走向高潮,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心灵与学识的双重熏陶,比如教师通过提问一些课后问题或者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回答,从而使师生的互动方式变多,互动机会增加,师生关系就在这种互动与融洽的交流中逐渐变得亲近,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富有激情,学生也会更加努力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二) 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首先,由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讲究历史事件的发生意义及影响的记忆掌握,以史实叙述和理论分析为主。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地将历史史料和历史观点进行有机结合,注重利用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导入,但历史课堂的导入既要生动有趣,又要注意方式方法。课堂导入尽量引用新颖话题,如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名人古迹的趣闻轶事与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巧妙地结合,增强历史课堂的魅力。其次,教师对于历史问题的设置应结合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问题的设置要遵循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循序渐进,逐层深化,最终达到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巩固,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能力。再者,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指导中可以鼓励学生多去阅读一些历史书籍或者相关资料,建议学生多观看一些有关历史解密、文物解说等历史类节目,这样既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汲取不同的历史观点,完善历史辩证思维,还能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严谨的思考探究。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先看后问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历史细节敏感度,培养学生从细节中发现问题的明锐眼光,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中洞察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知识的发展与升华,有效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 实行有效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所谓有效提问,就是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对教学内容既具有辅助意义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的设置要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问题核心要明确,避免出现指向不明的情况。比如一些琐碎的历史记忆性问题、跟课程关系不大的问题、同教学内容或进度不符的问题等等,我们可以略过或轻描淡写地带过;而对于那些与教学重点、难点紧密相关,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则要经过深思熟虑进行巧妙设置。至于问题答案,则不能将答案固化。因为历史属于人文学科,讲究的就是一个实例分析与思想研究,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决问题,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再根据自己的观点来提出新的疑惑,通过师生或者生生之间共同的讨论和分析综合,使得教师所提历史问题不仅获得更加完善的答案,还能有意外所获,比如一些创新的视角所发现的观点,一些新颖的史料新说。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它既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又需要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教师,不仅自己心里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还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时时反省,多多反思,善于洞察学生心理动向与学习需求,制定长期有效的教学培养计划;作为学生,要认识到这种问题意识对于自己的历史知识获得、历史知识积累与历史学习技巧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与实践中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积极引导,努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矫正历史学习心态,积极配合老师锻炼自己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其斌.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2] 徐世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方法[J].历史教学,2010(7).
作者简介:徐志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