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根固本 正心启智

2018-08-20孙景华

江苏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识字词语课文

孙景华

翻看于老师的多部著作,回忆于老师的经典课例,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他的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等课例。在大量的课例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对学生的爱,课堂教学的调控、评价,还有他的朗读指导、写字指导和出人意料的简笔画、表演等演示手段。至今为止,我甚至没有看到于老师“纯正”的识字课。顺着这个思路,我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这难道是于老师语文教学的一块“短板”?带着这个问题,我着重翻阅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谁知,当聚焦“识字教学”时,我对于老师的敬仰之情便进一步提升了!于老师是识字教学的大家,他的识字教学思想、策略、经验太值得挖掘和研究了!

读着于老师识字教学案例,我的脑海中反复地显现出一个热词——“生态”。我的直觉感受是于老师识字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关注语文学习的“生态”。

生态一词,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具体地说:这个状态,就是生物之间及其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于老师的“生态识字”,既关注、凸显了汉字的特点和联系,又注意了识字环境对识字效率的影响,注重引导学生把识字学习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生活运用之中。

一、形象性

汉字本质上是通过视觉表象表达的符号。汉字的“六书”,“象”是基础,象形字不必说了,就是指事字和会意字也是象事和象意的。正如诗人余光中先生所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比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如其中了。”然而,我们的识字教学,由于通常关注的是音、形、义,往往对字词意义的解释仅止步于抽象的定义,从而忽视了对字词画面、故事等形象的呈现与联系。

早在30多年前,于老师就把字词的定义化解释变为情境化呈现,这使得学生在识字学习中有了语言的立体积累。请看古诗《草》的教学:

师:谁能用“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组词。(学生相继组出了“原因”“原来”“高原”“草原”等)

师:“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应该选哪个词语。(学生选“草原”)

师: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师顺手画出“草原图”)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

生:“离离”是茂盛的意思。

生:“离离”是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

师:很好。再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生:我今年8岁了。

生:我奶奶今年80岁了还能做饭。

师:不简单!祝她健康长寿!

生:祝老師岁岁平安。

…………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句子中都有“岁”字。第一个小朋友说他8岁了,也就是说,他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

生齐答:8年了。

师:8岁是8年,1岁呢?

生齐答:1年。

师:1岁就是一年,这不懂了吗?!哎,一年有几个季节呀?

生: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师: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分别画出草的四季变化,引导学生讨论,进行说话训练)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草)一年当中,小草有两次明显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

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师:小朋友这么聪明,一定知道“枯”和“荣”的意思了。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面来,看看“枯”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荣”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能写对,就说明他懂了。

这个教学片段给我们留下了这几点启示:一是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生僻、艰深的字词的学习变得容易。二是通过字词教学把阅读理解和说话训练融为一体,达成了高质量的语言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了语言的立体积累并进行了富有个性的表达。三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形象化的识字教学是于老师屡试不爽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小学低年级,还是小学中高年级,往往都能收到奇效。例如:四年级《燕子》一课的教学,当学生提问“黄绿眉眼”是什么意思时,他先让学生读书猜出“可能是柳树的嫩芽”;接着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使学生领悟到“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让学生实现了阅读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的提升。

二、情感性

书面语言是靠文字表情达意的。文字是交际的工具,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识字问题。而阅读教学中的识字,必须关注情感。有人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就是说,作者写作时都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和感情冲动,而他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读者读书时要细心揣摩,通过对字词句的领悟和品味,感受文本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即“温度”,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并且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回顾于老师的教学案例,他的又一突出特点,就是把识字寓于阅读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的学习,领悟文章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感情。请看《狐假虎威》的教学案例:于老师用“换词”“查字典”等方法,引导学生弄懂“窜”是“逃跑”的意思后,启发学生想象狐狸遇到老虎的紧张,并朗读课文这段话,“看谁读得让人感到紧张”。接下来要求学生读3~6自然段,看谁读懂了,怎样读狐狸和老虎的对话。生练读,老师板书:“骨碌”“扯”等词语。

师:骨碌是什么意思?谁能做个动作给我看看。(学生上台表演)

师: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生:狐狸在想主意。

生:狐狸在想点子。

师:是的。“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是拉什么呀?

生:拉嗓子。(众笑)

师:把嗓子拉长?(双手做了个拉嗓子的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想一想,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

生读书后回答:把声音拉长。

师:对!是说话用力,把声音拉长。练习读好这句话。

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的。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地感悟语言,不仅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符号“还原”成事物表象,而且要启发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仔细揣摩,从中领悟到文字背后的意思。于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通过对关键字词的揣摩,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狐狸形象,而且使学生沉浸到了课文的情境之中。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是借助字詞指导学生感悟句子感情的,那么三年级《小稻秧脱险记》一课则是通过一组组词语,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于老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后,出示了“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等词语,要求懂得这些词语意思的学生到讲台前表演。于老师扮“小稻秧”,上讲台的学生扮“杂草”,按照词语的意思表演;表演不到位的,点拨,再表演。最后,于老师总结: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讲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了吗?这就叫不容分说。于老师对同类词语“打包处理”,通过整体联系感悟,避免了烦琐分析,有利于学生表演,使学生形象地感悟到“杂草”的凶恶、蛮横,且使学生了解了关键词素——生字的意思,同时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科学性

汉字的科学性在于其具有形象性、逻辑性、适应性等诸多特点,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因而,引导学生对汉字意义进行准确而形象的理解,比讲解抽象的定义表述要难得多,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请看于老师在这方面的创造性设计:

第一,读书猜想,查字典验证。汉字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意义也往往不同。因此,于老师常常把读书作为对生字释义的主要形式之一。例如:引导学生解释《狐假虎威》的“假”字,他先让学生读书找出揭示寓意的句子——“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接着,要求学生根据这句话猜猜“假”字的意思;当学生出现“假的”和“借”等不同意见时,于老师请学生根据这句话,讨论应该选哪一个意思。学生的意见统一为“借”以后,他又要求学生查字典,看看“假”字有没有“借”的意思,使学生的心踏实下来。

第二,联系比较,对比发现。在组织学生读书的基础上,于老师还通过联系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一字多义,感受语言的奥妙。例如:《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先要求学生读书理解“惊弓之鸟”的“惊”是“害怕”的意思;接着再读后面的课文,解释“大吃一惊”“惊”的意思,使学生知道这是指“魏王”的“奇怪”。然后再读“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并思考两个“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当学生很难说清楚时,他引导学生查字典,使学生知道了第一个“直”是“一个劲儿”的意思,第二个“直”是“垂直”的意思。

第三,整体把握,抓住关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既是识字教学的策略,也是识字教学的原则。这一原则,也被于老师发扬光大了。请看《白杨》一课“高大挺秀”的教学:于老师先要求学生默读3~14自然段,看看白杨树有什么特点?当学生找出“高大挺秀”时,他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划出具体写“高大挺秀”的词语,找出了“高、大、直”。接着于老师说:“直”就是“挺”,用“高大挺拔”不是更准确吗,作者为什么用“高大挺秀”呢?“秀”是什么意思?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探究出白杨树“不但外秀,而且内秀”,从而深刻领悟课文丰富的内涵。

第四,综合训练,一石多鸟。上文我说没有看到于老师“纯正”的识字课,这是因为于老师的识字教学是寓于词语学习、读书训练、阅读理解甚至语文实践活动之中的,简而言之,综合训练是他识字教学的又一个突出特点。请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爱抚”一词的教学:

于老师首先告诉学生: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比较难读,认真读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练读体会不深,他又说:课前有同学问我“爱抚”是什么意思。我们读了第二个故事就会明白的。学生读完后,于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等词语的学习,领悟到周晔读书的“不认真”;再引导学生体会写鲁迅的句子,使学生通过对其外貌、语言和送书等的描述,领悟到“伯父”的慈祥、批评的委婉和对“我”学习的关爱,从而深刻地理解了“爱抚”的内涵。然后再通过“爱抚”和“爱戴”的辨析,使学生更加明晰了爱抚的意义和使用范围。最后于老师深沉地说: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们回头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大家的理解一定会比刚才更深刻。学生声情并茂地齐读了这句话。

这个案例于老师达成了多个学习目标,较为突出的有如下四个:一是深刻地理解了“爱抚”的意思。二是以伯父对我的“爱抚”为动情点,切入文本的精读训练,整合了教学环节,活现了文本的情境。三是通过段落的联系读书,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了学生阅读的感悟、探究、体验等能力。四是通过近义词的比较,学生明确了新词的使用范围,有助于表达运用。

第五,清晰目标,凸显特点。识字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语文学习目标的确定上。统览于老师的识字案例,他是十分注意识字学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的区别的。低年段侧重生字音和形的教学,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并重;中、高年级逐步提高自主识字的要求,教学侧重于字义的理解;而高年级又特别注意“多义”生字词的提示,以利于学生的表达运用。课时目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第一课时侧重认读、书写和对字词意义的了解,第二课时则结合阅读理解,侧重字词意义的深化理解和字形的默写巩固。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列举案例。

四、灵活性

灵活性是于老师语文教学最突出的特征。进行识字教学时,于老师常常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并追求识字的高效性。从前文的介绍中,已经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这里再补充介绍几点:

一是先问后教。先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已经认识的不教,认写有困难的重点教。于老师从来都不对课文安排的生字不分轻重地教。

二是联系生活。既包括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教生字,也包括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三是各有侧重。即聚焦重点,教会教活。例如五年级课文《爱如茉莉》的识字教学:“嗔怪”的“嗔”读chēn;联系课文语句,选出正确的解释:(1)怒,生气;(2)对人不满。“眸子”的“眸”读móu,意思泛指眼睛,本指瞳仁;同学们组组词:回眸一笑、明眸皓齿、凝眸。“恬静”在课文中是写人物神态的,还可以写环境和心理,谁能分别说一句话。“袅袅”在课文中是写香气袅袅,还可以说炊烟袅袅、声音袅袅等。

四是传承文化。如《翠鸟》一课的教学:翠鸟的“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给这种鸟取名“翠鸟”?当学生通过讨论,说出了翠是绿色和叫声清脆等答案后;他又启发学生引申开来,明白为什么竹子叫“翠竹”,连绵起伏的青山为什么称为“峰峦叠翠”,并背诵了“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句。由此可以看出,于老师在识字教学中的文化传承,是适时适度的,是聚焦于高品位语言学习的,是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

上述案例,都是出自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为什么这样重视学生“生字词”的学习呢?这是源于他对识字写字重要性的认识——识字写字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只有深扎这个“根”,语文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生机勃勃。汉字又称“双脑文字”,重视识字写字教学,不仅能在学生的心田里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而且能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识字写字成了于老师阅读教学的聚焦点之一,也往往是于老师课堂中最出彩的地方!

于老师识字教学的内涵是丰富而厚重的,上文的阐述肯定是不全面的。作为引玉之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引发老师们对于永正识字教学的关注,并挖掘出更多值得借鉴的做法、经验。

(作者系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材培训部主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识字词语课文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识字谜语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