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般天地西番窑

2018-08-20高财庭

丝绸之路 2018年6期
关键词:吐蕃

高财庭

别般天地西番窑,新样山川分外娆。

凿石穴居风物古,流泉飞玉日光妖。

德崇忠厚重诚信,门尚诗书仰舜尧。

安土敦仁厥尔寿,人文蔚起大音韶。

这是诗人笔下的西番窑。

西番窑是陇中的一个村,原属甘肃省靖远县北乡,1955年与附近的张家台、坪上三社合一,成为三合高级社,遂改为三合村。1956年划归景泰县中泉乡,人们习惯上仍称它西番窑。

对于西番窑,我心中仰慕已久,也曾数次擦肩而过,由于缘吝而终未一睹芳容。2017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陪同它山书院的老师访问黄河石林,因为有些空闲,就绕道造访了西番窑。

汽车在茫茫的山道上疾驰,不经意间,走进了一片静谧,走入了一片湖海。

西番窑到了。

一片惊呼中,我们来到了西番窑泉水集流的湖海。一进西番窑,首先听到的是泉水流过水闸下落的声音。泉水巨大的“哗哗”声顿时攫住了你,一股凉气扑面而来。湖畔高大伟岸的柳树更是令人仰叹,显示了既古旧久远又年轻潇洒的风貌,宛如丰韵绰约的女子,给人无限遐想。

西番窑湖海是这几年三合村人响应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号召,“打传统牌,建文化村,创旅游区”的一个集泉水养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项目,工程于2015年动工,2017年初具规模。这里湖波荡漾,清流飞遄,杨柳婆娑,鱼翔浅底。广场上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村民们正在夕阳下吼秦腔、跳锅庄,为即将召开的重阳乡村文化节做准备。而最为显眼的还是周边的各种剪纸、木刻、书画、联对,这里已被打造成村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成了陶冶情操、益智励志的好去处。

漫步湖海广场,放眼远处的风景,在那被秋色渲染的靜好里,欣然感到自己亦是一处默默矗立的枫红。

西番窑坐落于甘肃省景泰县中泉镇大沙河沿岸的台地上,一条干枯的沙河将村庄分为两半,一半坐落于南边的山梁,大山、房屋、田地互为融合;另一半坐落于沙河北头,零落的几户人家被山崖裙围。

西番窑历史悠久,它的名字就是因沙河北面断崖上有吐蕃人居住过的窑洞而得。2014年,西番窑被国务院列为中国传统村落。至此,全国有2555个古村落,甘肃省仅15个,而西番窑则居其一。

站在沙河南岸的高岗上,放眼望去,北岸东西长约300米的崖岸上,高约16米的崖坎上从石崖向上70~80厘米处向内外扩张,大大小小排列了112孔洞穴,人能进出的有13孔之多,这些洞穴延伸距离达几十米,有的短浅,只有五六米,有的长达几十米。凿成后,又在底层窑的左壁或右壁凿偏窑。偏窑有的平行凿出,有的抬高1~2米,抬高凿出的又被称为二层窑。有的又在二层窑的左壁或右壁再开口凿窑,从而形成三层结构。多层窑洞互为贯通,以台阶相连,仿佛现在的复式楼或二三层别墅,有玄关、过道、客厅、饭厅、卧室、卫生间、涮洗间,有的还有粮仓、牲畜室、水窖。整个一、二、三层,面积6430多平方米。一层有三眼、二层有九眼、三层有一眼。窑洞安排周密,层间布局合理,或大或小,或套间或平行,或上下两三层,或平行一层,大窑套小窑,上下相连,像一幢幢独立的三层小楼,又似一座座迷宫。13眼窑洞相对独立,却又暗道相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石室内门、窗、灶、炕、厕、厨、烟道、灯台一应俱全,排水、烟道也十分科学,于复杂的结构中隐藏着合理的布局和齐全的功能。遇到天灾人祸的特殊时期,人和牲畜可以全部容纳,在里面居住一两个月不成问题,其休养生息所需的功能应有尽有。一窑内还刻有“太平窑”“安居”的字迹,经尺大小,寄托了先民的期望和愿景。

这些相连的石窑,处处暗藏机关,或建有密室,或设有陷阱,通道曲折,互相贯通,冬暖夏凉,贮物不腐,是极为难得的居所。整个石窑开凿在红砂岩畔,上面以石头盖着,坚硬固定。这些窑都是先民们一锤一锤手工打凿出来的,可见先民的聪明才智和豪迈情怀。由于树木和房屋的阻挡,虽不能完整领略这段石崖和崖上所凿之洞,但一种神秘之感愈显强烈。

在石窑行走,不得不叹服先民的智慧,叹服其精湛的工艺和巧妙的构思,也不能不心生疑问,古人穴居之所为何要这般扑朔迷离?

在走访中,得知这里除了冬暖夏凉的居住好处外,主要是避贼防匪。不禁想起我的故乡营防,南面的悬崖上也有若大若小的石穴,高达数十米,没有云梯或绳索是万万不能上去的。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唐广德元年(763)吐蕃入侵,占据此地,凿石窑而崖居。《白银市志》“大事记”云:

唐代宗广德元年七月,吐蕃兵入大震关,攻陷长安。十月郭子仪败吐蕃兵。十一月,吐蕃兵退屯原、会、成、渭诸州。会州自此为吐蕃所据。宪宗元和八年(813)七月,吐蕃于祖厉河上筑乌兰桥(今靖远县城西五里)。

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以及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居民为“吐蕃”或“西番”。民国三十五年(1946)纂修的《靖远新志》,对靖远县地的归属作了明确记载:“靖古为边地,汉始辟为县,西晋之乱沦为鲜卑,隋时,党项、突厥或扰或据,均为时不久。至宋及明,沦于吐蕃,困于西夏……”说明西番窑确属西番人开凿的窟穴,至今至少700余年了,而最迟的窑窟也是1930年开凿的。据西番窑82岁高龄的张承德先生讲,他的父亲自1930年开始,雇佣两个壮劳力,至1940年,先后10年,为其家族开凿了10孔窑洞,成为开凿最迟的石窑。

同治初年,西番窑绅士乡民为御寇防盗,以红石崖为依托,筑起底宽3米、顶宽0.5米、高4.5米、长400多米的堡墙,名之曰“靖安堡”。民国三年(1914),靖远县发布“城乡均办防务御寇”公告, 西番窑绅民又对靖安堡进行了维修,堡内设置炮台,专人值班,若有贼寇,鸣锣示警。

西番窑的神奇,不仅仅在于它的功能和构造,更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丝绸之路自汉代开始,在白银的靖远、景泰等县区的高山峡谷中穿行,留下了诸多遗迹。从鹯阴渡过黄河,进入西番窑、兴泉,经宽沟堡入古浪,就是一条重要通道。

历史上,这里作为丝绸之路的要道,无数客商曾往来于此,在大获利润的同时,给西番窑人带来了信息、商机,也繁荣了当地经济。

西番窑更因中国工农红军的入住而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响应中革军委的指示,在靖远虎豹口西渡黄河,经吴家川来到西番窑,在这里休整、训练、补充给养,于11月8日踏上西征的征程。徐向前、李先念、陈昌浩、董振堂等革命先烈在此留下了波澜壮阔的足迹。因此,西番窑亦成为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

在西番窑行走,感受最深的是西番窑人的文化情结。西番窑人耿直、厚重、自由、向上,家家字画,户户花草。西番窑人房屋虽不是最新,但干净整洁;院落虽不是最好,但必有一二幅字画悬于厅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修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诗教礼训家声旧,祖德宗功世泽新。”这些西番窑耳熟能详的对联,彰显了西番窑人的精神风采。

西番窑人家流传着一句名谣:“学会四七归,走遍天下不吃亏。”如今,你走在西番窑的巷道里,时不时会听见指拨啦啦的算盘声。这是西番窑人家在教孩子学算盘。

西番窑人自古就尊师崇文。乾隆三十年(1765),张鹏羽、张鹏翔兄弟就创办了私塾,供自家子弟读书。清代就有以32亩水地和一个姑娘的聘礼聘请青城张克家先生教授弟子的故事。道光年间,张氏后裔张兰首创了对外开放的西番窑私塾,广纳贤才、有教无类,弟子戚维礼高中翰林学士,后昆张蕙子承父业,奖掖后进,至今“流风犹存”的巨匾仍悬门庭。“品重圭璋,克俭克勤垂遗训;艺精和缓,仁心仁术济群生。”这副由“宁夏省政府参议陈国均敬题并书”的楹联至今仍高悬于张耀彩先生后裔的厅堂中。许多西番窑的学子还未迈进学堂就听到一串串让人神往的名字,宋受禅、曾宜斋、张政德等。这里有梦想开花的土壤,有一代代西番窑人的中国故事。

清兰州府金县儒学廪生员金汝砺曾有诗盛赞西番窑:

西番遗迹凿岩坚,胜地于今国昆乾。

雉堞一城山屏障,峰房半壁不参天。

乘云仙去留双洞,卓尔人来出六泉。

也似池阳资灌溉,但占鱼梦息狼烟。

造访了西番窑,回来的路上,同行的朋友们无不感叹西番窑的构造精致和先民们的智慧,无不感佩西番窑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回味着诗人笔下的西番窑,感悟着西番窑人今天的生活。西番窑的美或许不那么细腻,不那么灵巧,卻有独特的风韵和味道。天高云淡,秋叶横飞。秋色依然,扯云为纸……

西番窑,一处古老的美好,与岁月比肩,与流岚同行。

猜你喜欢

吐蕃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吐蕃相论恐热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憍賞彌國法滅故事在于闐和吐蕃的傳播(文獻篇)
憍賞彌國法滅故事在于闐和吐蕃的傳播(文獻篇)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一)
吐蕃高僧吴法成生平三题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