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梁家河
2018-08-20韩亚成
文|韩亚成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每读贺敬之的《回延安》,我都会心潮澎湃,向往走进革命圣地延安。
第一次走进延安是2008年5月,那是我第一次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与洗礼,敬仰之情一直萦绕于心。
岁月流转,10年后的2018年春天,我再次走进革命圣地延安,再次领略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此次延安之行,我是带着学习考察任务而来,而藏于心中的一个最大愿望,就是想到梁家河去看一看。
梁家河村隶属于延川县文安驿镇,历史上西魏大统三年始筑城设文安县,从文安驿镇南行5公里,便到了梁家河村。梁家河村现不过百余户,千余人口散居在大山里。上世纪60年代末,地处大山深处的梁家河村交通不便,生产生活十分落后。在这段极其困难的日子里,一大批知青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插队落户,带领广大群众战天斗地,搏击贫困,大搞农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度过了他难忘的七年知青岁月。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我们行走在梁家河。在村史馆,聆听讲解员生动地讲述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片段;在知青井旁,参观当年为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打出的第一口水井。一路走来,一路真切地感受总书记当年与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开河打壩、建沼气池等一桩桩、一件件生动而感人的故事,让所有前来梁家河参观的人无不心生敬仰。
梁家河,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河,只有一条沟渠,而沟渠两侧是陡峭的山坡,先人们利用这种山坡地形,顺势挖出一孔孔土窑洞,插队下乡的知青们就住在这样的窑洞里。我们在总书记住过的窑洞前久久矗立,感受着当年一个16岁的青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和人生历练。窑洞里那盏油灯,给梁家河村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梁家河人不会忘记,当年总书记和知青们经常在油灯下看书学习,那一束一束光亮,点燃的是人生的憧憬与希望。在村部大院,有一块醒目的牌子,书写着总书记回到梁家河对乡亲们讲的一句话——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总书记曾深情地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总书记在梁家河呆了7年。这7年时光,对总书记的人生是一次经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 “大考”,也是一次人生意志的磨炼。2015年2月,总书记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他说:“当时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走进梁家河,所见所闻,久久在心里涤荡。梁家河是一个坐标,更是一段岁月,记录着总书记无法忘怀的青春和奋斗的日子。榜样就是力量,跨越岁月时空,面对梁家河,我们每个人都应不断叩问初心,纯净灵魂,汲取力量。对于梁家河,我有一种深情、一种激情和一种热情,深情的是对大国领袖的敬仰,激情的是干事创业的决心,热情的是对党和人民矢志不渝的忠诚。
站在黄土高坡,回望梁家河,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念。有一天,我还要走进梁家河,我要大声歌唱:
踏进梁家河,眼中都是震撼,那个苦中前行的身影,念念不忘;身在梁家河,心间仍是敬仰,那个不忘初心的身影,激励前行;走进梁家河,脑海全是力量,那个高大挺拔的身影,引领时代;离开梁家河,肩上满是责任,那个大国担当的身影,铸就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