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炭科学开采形势下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8-08-20王海涛

陕西煤炭 2018年4期
关键词:鸡西煤炭校企

王海涛,徐 涛

(黑龙江工业学院资源工程系,黑龙江 鸡西 158100)

0 引言

目前,国家已经确定的地级资源型城市118个,占全国666个地级城市总数的18%,资源型城市总人口约为1.5亿[1]。近些年来,即便新型能源发展应用迅速,但煤炭仍是我国主要能源,而且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2]。

2002~2012年期间,我国煤炭产量从2002年的13.8亿t增加到2012年的36.5亿t,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47.5%[3],这也是行业内俗称的“煤炭黄金十年”。然而好景不长,鸡西地区煤炭企业在“煤炭黄金十年”快速发展的同时,与之相伴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煤炭资源回采率低,环境破坏加剧,安全状况发展不平衡,资源开采成本不断增加,人员过于冗杂等。特别是2012年末以来,鸡西地区煤炭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4],煤炭价格持续走低,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行业亏损严重,2013年煤炭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26.9%持续下降到23.7%,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对鸡西地区煤炭进行科学有效的开采。煤炭进行有效的开采就必须从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入手。

1 煤炭科学开采内涵和人才培养目标

1.1 煤炭科学开采的内涵

1993年,Von Below首次提出矿业可持续开采和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性[5]。2000年,Hilson和Murck提出了6点可持续开采的建议(提升规划、加强环境管理、实施清洁技术、积极参与、构建合作关系、增加员工培训)。2005年,Rajaram认为可持续开采就是平衡经济、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关系[6]。在此基础上,Laurence和Scoble认为可持续开采的实现必然是经济、环境、社会基础、效率和安全,5个方面的协调发展[7]。2002~2008年,钱鸣高院士先后提出了科学绿色开采的理念、内涵和技术体系,其内涵为最大限度地高效采出煤炭资源而又保证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开采技术,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开采模式。2010年,谢和平院士提出保证持续发展储量前提下,用科学、安全和环境友好的方法将煤炭资源最大限度采出的年度生产能力的科学产能概念。2011~2013年,王家臣教授提出了科学采矿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案,进一步具体了科学采矿的内涵,指出实现科学采矿的关键是支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科学开采主要着眼点在于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矿业开采,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而我国科学开采的落脚点应该在于理念、法规和支撑技术。总体来说,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可持续开采、绿色开采、责任开采、科学开采4个阶段。

1.2 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截至目前,国内已经设置采矿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有50余所,其中既是“985”又是“211”的院校有东北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等,“211”的院校有中国矿业大学(包括北京)、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包括北京)、太原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新疆大学、贵州大学等。其他知名院校主要有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华北科技学院、黑龙江工业学院等[8],其中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见表1。

表1 部分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表

通过表1得出,“985”、“211”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宽基础、富有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等特征的人才,而非“985”、“211”高校培养目标为服务地方的面向工作现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所有高校都是为了通过4年大学本科培养,使学生掌握矿山开发建设与经营理论与技术,掌握现代化技术,新工艺、新技术,具有施工与设计、生产、管理,以及一定研究科研能力。其中以煤矿开采为主的高校(中国矿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和以金属矿开采为主的高校(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在矿山开采方法、矿山开采应力分布变化规律等方面,对学生人才培养方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 煤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 煤炭科学开采人才培养模式

在煤炭科学开采国家战略要求背景下,以服务地方为定位和使命,依托校企合作“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平台,融合煤炭科学开采基本要求,制定理论和实践教学2大体系,2大体系再与科研项目结合,形成立体化学科研究,最终实现煤炭科学开采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体系框架:针对专业基础课、干课和选修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结合煤炭企业现场实际情况,加速推进更新教材内容,课程整合、教学手段方法革新,实现煤炭科学开采专业人才培养。

实验教学体系框架:以工程训练为重点,基于校企共建实验室,使实践教学成为采矿专业学生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从事科研活动的主要渠道。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包含实行煤炭完全生产和开采成本、机械自动化开采、提高煤炭及共伴生资源采出率、资源利用最大化、保护环境与修复、矿井全生命周期的科学规划与利用、降低煤炭开采的直接成本、实现产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等科学开采基本内容。

项目应用:把项目应用实施过程作为教学主线,经线为项目,纬线为学科知识,构建成相互连接、相互穿插、相互支撑、立体化课程知识体系。

2.2 具体实施方法

教学培养:收集整理国内知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定位,从中学习经验,结合黑龙江工业学院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从中找到适合该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该校培养面向煤矿企业现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一定煤矿开采理论和方法,工程设计与施工等方面工作的矿山应用型技术人才,初步具有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能力。建立起学校独立的办学特色,学校立足生存之道。

教学科研: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校、省、国家级教师技能大赛,申请和参与校、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为了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真正掌握煤矿企业现场第一手资料,培养教师吃苦耐劳、耐于寂寞、甘于奉献精神,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鸡西域内和域外进行现场实践教学活动。学习煤矿企业老工人带新入职工人的“传、帮、带”先进方式,学校利用假期选派青年教师到煤矿现场进行挂职锻炼,让老工人“传、帮、带”。如果说教学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那么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单纯的依靠教学已经无法胜任教师这个岗位,而且高校教师理应站到科技前沿去,作为生产力革新的推动者和排头兵。青年教师应以提高科研能力,以科研能力促进教学为目标,从科研中学习解决现场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能力,再把这种能力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学校大力支持教师进行科研项目,制定了科研考核制度,如对于申请下来的横向纵向项目(课题),都给予一定科研奖励。科研考核和工资奖金挂钩,对超额完成科研工作量的教师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科研工作量的教师给予一定惩罚,来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理论教学:近些年来,学校成功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瓦斯治理专家张铁岗院士为首席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生导师矿山压力与支护技术专家博士生导师马念杰教授等各大高校、行业专家和权威为客座教授,来校作专题报告,聘请了龙煤集团鸡西分子公司安全生产专家杨国华等在企业拥有现场丰富经验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煤炭企业的矿长、总工程师等,为校外指导教师,进校进行现场讲解。

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学校拥有一个国家投资的中央职业教育煤矿安全实训基地、省级矿山科普基地、市级矿山博物馆、18个校内专业实验室、1个仿真实训矿井、1个矿山实践教学中心、1个企业工作站,累计投资3 800多万元,能完成近100项实验、实训任务。学校与龙煤集团旗下的鸡西、七台河、鹤岗、双鸭山多地多个煤矿进行校企合作。定向培养采矿毕业生,特别是与鸡西双河煤矿进行的校企合作,已初见成效,多名优秀毕业生成功就业,现已成为企业生产一线骨干,得到企业和学校首肯。

项目教学:随着黑龙江工业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不断深入,本着教学与科研并举的方针,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2大基础平台,学校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已经提升到“校校企”多方合作新领域。通过上联国家顶尖科研教学团队,下接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搭建内外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应用技术联合攻关,成功引进多个横向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社会经济效益。采矿专业教师参与项目中,自身科研教学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立体穿插结合,带动学生毕业设计,极大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十分有利于人才培养。

3 校企合作“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黑龙江工业学院为服务鸡西域内煤炭企业科学有效有序的开采,在人才培养方面摸索出了一套成功模式。黑龙江工业学院与龙煤集团鸡西子公司进行了长期的校企合作。

从学校角度出发,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是煤炭科学开采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依托企业的力量,聘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实践课程的开发、设计、评价等相关环节,在课程内容中积极引进企业的标准、技术、工程环境与培训理念,为学生提供和营造现代企业的实践岗位的同时,开发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课程。企业定期为教师办专向培训班,强化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教学素质和工程技术培训师素质的队伍,有利于改变高等教育单一化人才培养现状,解决某些工科类人才专业性强培养困难的问题,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从企业角度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贯穿着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要么从获得未来人才上得到收益,要么获得合格的劳动力。校企联合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合作企业选择合适的员工提供了现实可能,为地方煤炭企业在面临资源枯竭的形势下,科学开采、开采科学,保驾护航,实现了用人单位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4 结语

煤炭科学开采的技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可持续开采、绿色开采、责任开采、科学开采4个阶段。在煤炭科学开采国家战略要求背景下,以服务地方为定位和使命,依托校企合作“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平台,融合煤炭科学开采基本要求,制定理论和实践教学2大体系,2大体系再与科研项目结合,形成立体化学科研究,最终实现煤炭科学开采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工业学院与龙煤集团鸡西子公司的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鸡西煤炭校企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煤炭
努力让鸡西发展更快人民生活更好生态环境更优 全力开创鸡西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新局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近35年鸡西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鸡西石文化》出版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鸡西矿业集团瓦斯发电机组尾气余热利用的实践和推广
煤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