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完善“中国医学”体系记全国名中医、消化病专家姚希贤教授

2018-08-20许清清郭文玲

人民周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肝炎西医消化

许清清 郭文玲

图 / 姚希贤,首届全国名中医,首届中华国医名师,全国百名优秀医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六、七届政协常委,河北医大二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全国名老中医高徒导师,河北省中医院特聘专家,从事中医、西医临床和研究60多年,提出完善“中国医学”体系主张。创建河北省第一个临床医学博士授权点,带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中医高徒48人。

自晚清海禁大开以来,中、西医之间的争论,便成为中西文化之争的标志。一个多世纪过去,中医存废笔墨口水战、中西医冲突已尘埃落定,喜见国家确立“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的大政方针已定,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位深谙儒家学说的教授,用自己六十多载的从医经历,发表了他的见解:“治病救人才是医学发展的硬道理”。为此,在学术思想上,他主张中西医并重,并提出中西医结合创建集中西医精粹的“中国医学”概念,主张中西医结合完善“中国医学”体系,在诊断上主张“辨病与辨症相结合”,治疗中主张“适中则中、宜西则西、两医结合治疗效佳者则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消化病尤其是慢性肝病、慢性胃肠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和丰硕的成果。从医六十多载,他治疗各种疾病10万多人次,抢救危重患者1000余人,获得了一系列国家荣誉,获得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两次院士候选人提名、两次国医大师提名……他就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姚希贤教授。

这位90岁高龄的名中医,无数耀眼的光环并未让他滋生出咄咄逼人的傲气,六十多载的悬壶济世,知识的清泉里浸泡的人生,沧桑岁月里沉淀的从容与宁静,透出知性厚重却又气韵翩然的道骨仙风,他深邃的目光尽扫含灵之苦,慈善的笑容温暖人间寒凉。

寒门壮志出才俊

1929年,姚希贤出生于河北衡水的一个贫苦农家,十几岁时,父亲被迫进京谋生,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因劳累过度身患腰疾,身为中医的叔叔手到病除使他感到了中医的神奇!他求叔叔收他为徒,叔叔深知从医者的风险与艰辛。“不行!”他遭到了叔叔斩钉截铁地拒绝。

1941年,日寇的铁蹄践踏着国土,鲜血、病痛困扰着中华大地,姚希贤不甘于“东亚病夫”的屈辱,他眼睁睁地看着乡亲们困于战乱与病痛,年幼的弟弟、妹妹因病相继离世,刀割手足的疼痛让他肝肠寸断!叔叔不忍再次拒绝这个小小少年“寒门立雪”的学医执拗,带他进入中医启蒙。

1942年,战乱中他们举家迁往北京。因父亲患病导致家贫如洗,姚希贤坚持半工半读来养家、读书、学医。他卖肥皂、做木匠、当家教,挤时间主动到名医孙瑾广的门诊做杂活,耳濡目染老师的诊病方法。慧眼识才的孙老师,破例为他讲解疑难问题,他走进了中医的缤纷世界。

1950年,姚希贤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河北医学院。他感恩国家的全额资助,目不窥园、殚精竭虑,牢固掌握西方医学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选修中医学,立志把西方医药学和祖国中医学融合在一起,兼容并蓄,用两条腿走出治病救人的道路!

秉德济世业方精

姚希贤大学毕业后成为河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名医生。三年困难时期,肝炎患者增多,骨瘦如柴、腹大若鼓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用单纯的西医治疗并未收到良好的疗效。他虚心求教多位名中医,潜心研究、调整中医组方,亲自煎煮品尝,结合国外腹水回收的先进疗法,反复摸索中西医结合的最佳疗效,并成立了肝炎门诊,使不少患者病情好转,在这条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的最佳路径中,他找到了信心。

1969年夏天,姚希贤到河北邯郸永年的城关镇下乡,当地每天都有大批患乙型脑炎的孩子被送往这里的卫生院。当时对这种虫媒感染的病毒性疾病没有特效疗法,仅采用相应的西医支持疗法,疗效欠佳,几乎每天都有十来个孩子在无奈中逝去。悲痛之余他果断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夜以继日奋战,挡住了死神的魔爪,挽救了一个个患儿的生命。

职业生涯里,他从不完全依赖检测仪器。坚持做到眼到、手到、耳到、心到,把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的“视”“触”“叩”“听”相结合,深入进行综合临床分析。他始终以“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为座右铭,查房、门诊、会诊、授课、讲学……忙碌中笃定前行。“患者至上”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道德准则。尤其对远道而来的农村患者,更有着血脉里的恻隐。他给予病人的首先是“心”,其次才是药。

甘为云梯育桃李

姚希贤教授是一位深谙传统文化智慧的学者,以系统思维,辨证施治。从1986年他创建河北省第一个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研究室,到1998年创建拥有八个实验室的消化病研究所,获得河北省第一个临床医学博士授权点,为医学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

图 / 姚希贤教授为患者把脉诊病

他的眼睛始终盯着世界医学的前沿阵地,为培养尖端人才,与国际前沿接轨,搭起通往云端的人梯。言传身教中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引导学生进入国际前沿的学术讨论与研究,指点迷津的同时,给予他们亲人般的期望与鼓舞;他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于点点滴滴中渗透“大医修养”中“德业相济、患者至上”的理念。姚希贤培养硕士、博士及中西医结合高徒48人,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梯队,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硕士、博士授权点以及培养中西医结合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无限风光在险峰

病毒性肝炎极易发展成慢性肝病,从而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发生癌变。他决心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攻克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这个难题。经过反复实验和深入梳理,最终聚焦于一个结点——“瘀血!”像拨开了重重黑云迷雾,看到了裂隙中透下的一缕阳光。姚希贤教授以“瘀血”立论,进一步深入研究研制出“益肝冲剂”投放市场,该成果获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二等奖。1988年他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益肝康”并出版专著《肝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

此外,他针对泄泻、疫毒痢、臌胀大出血等症,在国内较早提出了“急性消化病”概念,并撰写《急性消化病》一书,开创了我国对急性消化病的诊治研究。

姚希贤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被国际刊物SCI收录11篇,其中介绍中国肝硬化研究最新进展的文章刊登在著名的世界肠胃病学杂志开篇的位置上,被《美国化学文摘》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各收录112与81篇。

出版十余部医学专著,集中西医精粹的《衷中笃西消化病治疗学》一书首发式,受到600多名到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大幅度地推进了中医学发展。

他对慢性胃病尤其是慢性肝炎(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特殊贡献,2000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被世界肠胃病学会(OMGE)接纳为会员。

九十度春秋,他的一生都在奋力划船,用中西医的双桨摆渡生命,将无数患者送往健康的彼岸。寒门走出的青年才俊,弹指一挥间鬓已成霜。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年龄,键盘悉索,娴熟灵活的指尖下依然流淌着病理方程的解析。他的生命属于患者,他把自己的每一分钟都活成了光和热。

猜你喜欢

肝炎西医消化
《世界肝炎日》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世界肝炎日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食物是怎么消化的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