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骡马市街

2018-08-20朱文杰

西部大开发 2018年7期
关键词:茶馆西安

文 / 朱文杰

西安城中心钟楼东边有个骡马市。贩骡子卖马的牲畜交易市场,盘踞钟楼根,还真叫人一时想不过来:这还算城市中心吗?

原来在1000多年前的唐长安城,这里还是少府监所在地。唐代的时候,这个地区叫“耳窝坊”。

骡马市街市的形成约在明万历末期。可能由于唐末以后政治中心的东移,长安失去了首都地位,逐渐衰落的原因吧。

骡马市街南北走向,北起东大街,南至东木头市。长612米,宽7米。全街由五条巷子组成。这五条巷子从北向南依次是:水车巷,肋子巷(解放后改为西柳巷),马王庙巷,戴家巷,惠家巷。除了肋子巷四通八达外,其它都是断头巷。

据明《西安府城图》载,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的时候,这里到处是牲畜交易市场,从而形成了骡马市这条古老街道的名称。到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中浣舆图馆测绘的《清西安府图》中,骡马市已升格为“骡马市大街”。其时约长360多米,宽达30多米,街道两旁栽有拴牲口的木桩,还有骡马店,为远路客商栓养牲口。没办法,这条街应该是当时西安最热闹的人欢马叫的一条街了。

1949年前后几年,西安城内号称“电灯不明,马路不平。”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南来北往的人要进城还得赶马车,骡马市依然是城内最大的贩卖骡马的市场,而进城“歇脚”的车户,最佳选择也是住这里的车马店。

骡马市牲畜交易市场在三意社南侧,正式成立于1934年,占地约500平方米,这里骡马交易越来越红火,后来这个交易市场开始不适应发展的形势,一是显得狭小,二是城里人多车多,交通也不方便,于是过了五六年大部分就迁到西稍门去了。但这里还留有几家,到60年代中期,骡马市还有骡马交易。东亚饭店紧南边曾有个空院子,当年就是贩卖骡马之地,几个挂着铁环的木桩就栽在院子四周,用来拴牲口。

在交易市场的东边,有一家“毛家茶馆”,有点小名气,凡到这买卖骡马的贩子,不少都是这个茶馆的坐上客,他们一边喝着茶,一边草帽下、袖口内捏着码子,讨价还价。毛家茶馆门前还摆着一个象棋摊,吸引着不少人来看下棋,刘道平的《西安茶馆象棋》记载:毛家茶馆老店主毛友邻在1870年前后(清同治年间)开设了茶馆,制备了一盘枣木棋子摆在门前,逐渐全城名手云集此处。其中最老的前辈,当推光绪年间已蜚声棋界的回民马玉刚。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象棋四大金刚赵栓柱、王新民、秘洞和尚、尹和亭,以及老货客谢惠成,小货客王顺时等,无不经常光顾毛家。

拴马桩

再有一段,写抗日战争后期,茶馆坐地虎经棋艺群众评了五虎上将,从此第一名赵拴柱坐镇毛家,东来西往的邻省象棋高手纷纷落败。如上世纪三十年代山西棋雄柴天和来西安连战连捷,却连连受挫于毛家茶馆“四大金刚”前两名的赵拴柱、王新民。于是毛家茶馆声势更盛。甚至发展到在毛家茶馆乌木桌上作通宵之战。有时棋客过多,就分兵到斜对面赵老大茶馆。茶馆象棋比赛红火的程度,盖了整个的西安城。

当然,随着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条街也跟着转换功能,五花八门干什么的都有了,慢慢融入了钟楼之东这片商业圈。这个过程时间不短。1966年改名工农街,1972年又恢复了骡马市原名。

说骡马市,必须先说西安秦腔三大剧班的三意社。

三意社就位于骡马市靠北的原药材会馆内。 三意社为秦腔班社,初名“长庆社”,后更名为西安市秦腔二团。三意社于1915年春,由民间艺人苏长泰、耶金山在原长庆社基础上创建。社址先后设在骡马市梨园会馆、钟楼南边的银匠会馆等地。1920年秋,班主租得骡马市“药材会馆(即后来的路东老门牌81号),才有了固定的剧场。该社创建之初,除招收第一期甲、乙两班学生外,演员全是招聘来的江湖艺人。像葫芦儿、张寿全、闫全德、水娃子、冉娃子、李云亭、三斗金、梁箴、王德孝等人,多系秦腔名角,所演剧目有《安安送米》《逃楚国》《紫霞宫》《二虎山》《四进士》《杀驿》等拿手好戏。每日午、晚两场演出,观众场场爆满,票友戏迷赞口不绝,是西安剧坛最有上座率的戏班之一。梨园会馆是民国年间梨园界即戏剧界的领导单位。有今天戏剧家协会部分功能,代表政府有关单位,聘任一些社会名流遗老遗少,管理各种剧社,协调处理戏班之间与社会上其它单位团体的一些矛盾冲突利益纠葛。从事戏曲行的艺人亦称为“梨园弟子”,而戏曲行供奉的神灵、祖师爷就是梨园开创者的风流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中国戏曲史称李隆基为帝王“知音律者第一人”, 吹拉弹唱,样样精通,酷爱鼓乐舞蹈,亲自担任“崔公”,类似今天的艺校总教练或乐队指挥。唐玄宗并喜好登台扮丑角,所以在中国戏曲的“生旦净末丑”中,以丑为大,亦有很多特权。中国喜剧中的人物,就是耍怪卖呆、插科打浑、幽默滑稽的丑角,因之李隆基还被尊称为“喜神”。

民国时期的西安三意社

早期三意社演出节目公告

三意社社长苏育民主演的《打柴劝弟》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不但京城长安建有梨园,就是骊山华清宫内,也建有梨园。所谓“梨园”即开办在皇宫里植满梨树的宫苑里,请专门人士教演排练宫廷乐舞、艺技的皇家教坊。清代末年,西安梨园界供奉祖师的庙宇,就在骡马市三意社对面,称“楚王庙”,因李隆基排行为三,人们习惯叫“三郎庙”,或者“老郎庙”。民国后期,老郎庙变成了梨园会馆(相当于今剧协)。

旧时剧社在舞台后右侧,都供奉李隆基的牌位。演员出场之前,都要向他祭拜,这样才能保佑自己在台上不出差错,圆满成功。李隆基的生日为农历八月初五,每逢此日,三意社社长耶金山都要带全体演职人员亲赴三郎庙点蜡上香,祭拜戏曲行供奉的神灵,祈祷护佑剧社平安吉祥,演出场场成功,挣得是满盆满罐。

三意社的艺术风格,以“慷慨激昂”“响遏行云”享有盛名。演出大量优秀剧目《赵氏孤儿》《火焰驹》《游西湖》《打柴劝弟》等。1958年2月14日,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秦腔戏曲片《火焰驹》,毛泽东主席来摄影棚看望秦腔演员,在场的有饰李彦荣的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三意社社长苏育民,饰义士艾谦的名净角周辅国,饰黄桂英的萧玉玲,萧玉玲第一个发现毛主席,主席上前握住她的手,问长问短。这个珍贵的画面,曾被摄影师拍了下来。萧玉玲1939年12月出生于西安骤马市,并长期居住在西安骤马市一座旧式六层楼的顶层,是国家公布的秦腔首批四位“非遗”传承人之一。

三意社萧玉玲与毛主席合影

《火焰驹》这出秦腔戏影响深远,是秦腔戏最经典的代表作,编剧为清代伟大的剧作家李十三。作家陈忠实就写过小说《李十三推磨》,连童谣中都有《火焰驹》,骡马市一带的孩子们就经常唱道:“锵锵戚锵戚,七点半的火焰驹。谁有钱谁看去,谁没钱赶紧回家睡觉去。”

三意社走出的秦腔名角、表演艺术家不少,主要有苏长泰、阎国斌、苏哲民、苏育民、周辅国、王辅生、苏蕊娥、李夕岚、萧玉玲等。有这一带老住户回忆:当年的三意社门前,到了傍晚十分,车马云集,川流不息的客商们来来往往,三意社门前,五个大红灯笼挂在高高的杆子上,上面的‘西安三意社’五个大字相当耀眼。看戏的观众三三两两地走进戏园子。门口则是卖炒凉粉、甜浆(豆浆)、果子(油条)、烤包、南糖(江米条、一窝丝、豆瓣糖等的总称)的小商贩们,用正经地道的西安方言吆喝,此起彼伏,让人亲切无比,最是入耳。车店门前招揽生意的灯光在黑暗中闪闪烁烁,带着一丝夜的暧昧,客店里的学徒娃打着灯笼沿街叫喊:“住店咧,咱客栈房子干净、马料足。”街面上人来人往,灯火通明,好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印象较深的则是剧社斜对门的一家马车公司,此公司在古城只有一家,其全名应叫西安新友车马公司,是上世纪40年代中期北京一位老板经营富家子弟结婚马车租赁业务的公司,1959年前后停业。当时,远远望去,两扇黑漆大门,门内前院东西两边牲口槽里拴着四五匹枣红大马,院子中间停着一辆似17世纪法国巴黎街道上跑的敞篷式双轮黑色钢架马车,车顶的白色帐篷布可以撑起或放下。供新郎、新娘乘坐的座位要比一般的洋车要宽、长,车厢前方有一个高出乘客的座位,是专供驾车人用的。三匹拉车的壮马,精神抖擞,头戴红绸,颈挂铜铃,跑起路来叮叮当当、嗒嗒嗒嗒,不时引起马路两旁的人们伫立观看,好不威风。

骡马市和紧连的东木头市,及钟楼这个大圈子,剧团比较拥挤,除骡马市的三意社之外,还有门开在东木头市的尚友社,东木头市146号的五一剧团,印花布园37号的西安评剧团。解放市场内有西安市越剧团,平安市场内有西安曲艺团。记得西安有个老说相声的,叫张玉堂,当年无人不知,红遍西安。人又高又瘦,人们戏称他为“张烧鸡”,我小时候弄不清咋回事,但这名字却给记下了。

那年月,骡马市成了西安城中最大的自由贸易市场,其街道两旁摆满蔬菜、干果、百货、日杂用品,仅商铺就有杂货铺子、印染铺子、皮匠铺子、铁匠铺子、麦秸铺子、修自行车铺子、补轮胎铺子、黑白铁铺子等,有修油纸伞的、弹棉花的、编竹篾子箍缸的;有小娃娃书店、小菜场、小食品店、小旅店、小诊所等。还有耍猴、演杂技的,扛着条木头凳子磨刀磨剪子的,吆喝着“磨剪子来——戗菜刀”,就过来了。拉辆破架子车收破烂的,也不像陕西人喊“收破烂来!”喊的是河南腔“破烂哩买?”像在大声问:谁家有破烂来买。经营这些零碎行当的,多是河南老乡。

也有卖大力丸、狗皮膏药的。常见一河南壮小伙,人称“小钢炮”,光着上身,用铁棍在胸前使劲敲击,将铁棍敲打成弯弯子,边拿着让查看,边向围观群众兜售能壮腰健身的“大力丸”,嘴里还吆喝地有板有眼:“祖传秘方大力丸,百病都治赛神仙,试一试,你才知道最灵验。有道是大力丸,二力丸,狗皮膏药治风寒。而俺这大力丸,它外治跌打损伤、内治心虚气短。老人吃了返老还童,能多活几十年,小伙子吃了滋阴壮阳,浑身的老劲使不完呀,使不完。”

原骡马市南柳巷小学,清朝末年人们称其为“尉迟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西逃西安时,曾下令在此设粥局放舍饭。有人称这里是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府第,但据《唐代长安词典》,此公居宅在长安隆政坊即今西安环城西路一带;《唐两京城坊考》又说在长安长寿坊即今西安城西南郊蒋家寨一带,显然不对。

到了1952年和1953年之间,骡马市变成了旅店一条街,突然地像变戏法似的一下办起了24家旅店,其中除了光明、中和公、惠民,新时代这四家有点规模,其余如益民、同鑫、德盛、兴记、五一等20家都是小店。但小店有小店的优势,虽然设备简陋点,但收费低廉,还有大通铺,一人每晚才收两角钱,双人间八毛和一元不等,特适合下层劳动人民住宿,简真就是穷人的乐园。尤其是 “五一”和“国庆”节假日期间,旅店是家家爆满,晚上连“走廊”和“过道”,甚至食堂饭桌都并起来,住上了人。

上世纪90年代的骡马市

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西安市福利公司即后来的市服务旅游公司,对骡马市旅店业做了全面统筹整顿,首先翻建了新时代旅社和仁义客店,摇身变成东亚饭店,又将兴记、宝德福客店合并为农民旅社,五一和于家客店,联办为劳动旅社。2001年拆迁后,西安市文化局也在同兴和德益店的地址上,建了一座小剧场,亦即今西安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大楼,适合一些一般小型剧团演出,剩余十余家客店全部撤销。

这里有一家工农旅社,是这条街曾改名工农街后,大概是由“农民旅社”改名的吧,曾经一层楼被省文史馆租为办公。另外,像工农食堂、工农剧场、工农副食合作商店、工农蔬菜副食门市部等带“工农”两字的,一定都是“文革”初改名工农街后的遗存了。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骡马市又成了服装市场一条街,街中间也摆摊。街上人来人往,挤成一团,挤出异常热闹的一番景象。

但不管什么一条街,小吃店、食品摊,卖凉粉、凉皮、凉面的,卖羊头、羊肚、羊杂羔的,油条豆浆、烙锅盔、蒸馍、包子、肉夹馍、粉汤羊血、荞面饸饹、红肉泡馍、鸡丝馄饨、甑糕,还有什么凉粉炒米饭等新花样的吃食,真正是一应俱全。档次变高的有东亚饭店蟹肉小笼包,江浙风味,每过春节必排队要买的年糕。东亚饭店摄影部橱窗染了颜色的美女名星大照片,一个个艳光撩人,十分的吸引眼球。还有曾经的西安市越剧团里那群咿咿呀呀、吴侬软语、花枝招展的女演员,也被称为时髦女人。这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安,也是很稀罕的。

骡马市街改造后,现代化的比较时尚的高楼大厦一座座拔地而起,街中间专门建有文化广场,路中间大树下有一圈供人歇脚的矮椅子,给人一种温馨。各个商厦都极尽豪华奢侈,引进了很多大名牌。一切都贵族化、洋化了。早年的草香牲口味、生活朴素的平民味,早就一扫而光了,这也可能是城市变革中的一种必然吧!

记得作家陈忠实先生写过一篇《永远的骡马市》,我读后一次相聚时对他说:“忠实兄,你《永远的骡马市》文章中一句话说得特好!”忠实问,哪一句?我回答:就是文中最后你写的“我最感动的是这个名字,从明朝形成延续到清,都在繁荣着以骡马交易的特殊街坊,把农业文明时代的城市和乡村的脐带式关系,以一个骡马市融会贯通了。”其中 “城市和乡村的脐带式关系”这一句。

陕西有句俗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一下。”可这一拉出来,就让你惊艳得心里打一咯噔,惊叹一声:美扎咧,嘹扎咧!真乃摇身一变,灰姑娘成了珠光宝气的贵妇人,吸溜着鼻涕的脏娃娃,成了英俊挺拔的白马王子,叫你一时回不过神来,只有回头看见街口那一块巨石上刻着 “骡马市”三个字,才有点醒悟过来:早已旧貌换新颜,昔日骡马那得见了。

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土得掉渣“骡马市”的名字留下来了。真正成了《永远的骡马市》!

猜你喜欢

茶馆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成都老茶馆》
家住西安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杯水车薪
清雅茶馆
北京的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