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创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8-08-19任广利韩庚
任广利 韩庚
摘要:新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要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价值引领,细化软性植入,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1.课程建设——课程是基础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合理分配教学模块,找准切入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课程内容,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2.思政建设——思政是导向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正是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专业课程应以“课程思政”的新理念为指南,从思政课程不断汲取精神养分,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培养“德育”、“智育”双能的师资队伍——师资是关键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首先考验的是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建设一支既具有专业素养又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資源保障。
4.善用“无痕融入”的教学方法——方法是手段
现代大学生思想前卫、信息多元,有自己的主见和个性,如果德育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生搬硬套,只会培养更多的“低头族”,甚至会因为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产生反效果。借鉴优秀的“情节植入广告”的手法,设计好每个知识模块的最佳契合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无痕迹的软性融入德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先期探索中,以海事管理专业《船舶与船员管理》课程做试点,把“讲好专业故事,让思想政治教育无痕融入课程教学”作为目标,总结出一套契合本课程的“无痕融入”的教学方法,诸如“引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法律意识”“增强团队精神”等的融入教学获得良好反响。
4.1案例分析引导,引领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课程可以潜移默化的加入涉外贸易、企业纠纷、公司管理、船员权益保障等多方面的案例,我在备课过程中精心挑选合适的案例,这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痕”融入课程教学,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思想教育。
4.2植入大政方针,使学生感受国家的进步
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常做出一些修改,针对这些国内法规的修改特别是有关简政放权的修订,夹叙夹议,宣传政府大政方针以及修法的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国废除了很多过时的行业条例、删改了部分不合时宜的法律条款,极大的增强了企业活力、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4.3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权益
针对国际公约部分的授课,加入公约出台的背景和局限性的介绍,共同分析公约各部分对我国的利弊。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例,美国作为非缔约国却常常以遵守国际法的程度为由来指责作为缔约国的中国,揭露了部分西方国家的伪善面孔和双重标准。告诫学生不要受到部分西方错误舆论的误导,正确认识我国的国家权益,无论身在何处都要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
4.4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知法、守法、护法意识
本课程涉及大量的法律法规,在案例导入时以违法成本作为切入点,强化学生守法意识。在讲解分析法律条款时适时地引入立法依据和目的,例如,《海上海事行政处罚规定》第九十一条:在作出较大数额罚款、吊销证书的海事行政处罚决定之前,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本条款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保障船员即使是违法船员的权益,使学生了解法律是保障公民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这样学生在知法的同时有了护法的动力。
4.5团队作战,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帮助学生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
在授课的过程中灵活采用翻转课堂、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采取团队作战、集体加分的模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为了团队和个人的分值,学生自觉根据各自特长分配任务、调整作战方案。使学生体会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明白“大我”与“小我”的辩证统一。老师做最后的总结,根据各组表现综合评分,计入学生平时成绩。既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使学生懂得了如何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融合。
5.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标准是保障
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因此,“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终必须以学生的德智综合发展水平为检验标准。鉴于院校、专业、生源等的差异性,必须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基于人才培养特色、针对学生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德育和智育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评价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