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8-08-19石颜阁
石颜阁
摘要:从儒家文化教育的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将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与现代多元性的思想观念进行转化与融合,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深化与创新;将儒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相关理论及资料进行归纳、演绎和分析,将之融合成新的、更加符合我國当下实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法。
关键词:儒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儒家文化的契合点
1.教育目标的,现今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性,教化人性,始终把培养高尚健康的人格,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充实国民精神世界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儒家文化是帮助人们“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中达到“君子”的境界[1]。在教育目标上儒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契合的。
马克思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立场出发,揭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同时强调人也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既肯定了人的共性,又突显了人的个性。教育的对象是人,它就必然要考虑到人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2]。这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现实人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有多种阐述,包含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按照这种“完整人”的理论,人的发展阶段虽然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但是在每一个发展历程中人大体上都应该保持全面、均衡地发展,而不能畸形、片面地发展。畸形发展的人格,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种不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树人”工程,其根本任务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教育内容的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作为兴国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了基本原则,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而这些教育内容实际上与我国儒家文化内容存在许多相通之处。在国家层面上,儒家文化倡导“文明以止”、“中庸协和”,旨在内修文德以化成天下、诚意正心以致中和。即有了文明与和谐的保障,便能将民生与德治相统一,把诚信与富民相统一,这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吻合。在社会层面上,儒家文化强调为人要讲诚信,要懂得弘扬公正,根据社会实际及个人才能差异合理分配财富,这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相契合。在个人层面上,古人倡导“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至诚至善的操守,以及“仁主于爱”、“义主于敬”的品行,这些价值准则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教育理念。
3.教育方法的契合。第一,因材施教。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根据受教者的个性特点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法,这种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教育思想就是有名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3]如今,我们现代教育提倡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正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和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教育与引导,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化人格品质。第二,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把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这样理解:将儒家思想与现代教育接轨,使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批判、继承、务实、创新的态度,充分挖掘儒家文化中仍具时代价值的宝贵资源,结合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地发展,使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学教育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大学生在国学精髓的滋养中增强民族意识,培养人文精神,提升德育素养,在身心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儒家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儒家文化融入课堂,具体来讲,如今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教学环节各安排组织学生开展研读儒家经典著作。研读儒家经典内容相对确定,以学生课堂外自学研读为主,教师答疑、组织学生观看经典教学片、参加儒家经典讲座等为辅。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负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其教学内容更偏重伦理道德修养,所以要求学生必须研读《弟子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以儒家文化进行社会关爱教育。人的尊严与价值教育是儒家教育不可或缺的。孟子提倡“亲亲、仁民、爱屋”;荀子主张“礼”论,认为“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饰,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荀子·礼论》)于是,我们要引导大学生继承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注重自身品质修养、道德情操的养成,从而拥有理想的“君子”人格。理想信念教育,从各个方面对理想信念提出了要求,树立了诸多具有远大抱负,为理想舍生取义的榜样。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说:“无愤愤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孔子受困写出了《春秋》,圣贤的这种努力向上,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一直被中华儿女奉为人生信条,并从中感受民族尊严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大信念。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牢记古人教诲。
3.儒家文化对大学生文化熏陶。应该从各校的校情实际出发,开展儒家文化讲座、绘画展、编排歌舞、话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人际交往”的教学中融入儒家的“礼”文化;以定期、不定期的公开授课形式,在礼、孝、乐、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礼仪、伦理、素质教育。开展开放式、自由选择的人文讲座,尽量以适合现在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形式呈现,讲座要主题鲜明,知识集中,讲解人要激情,这对于大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合理构建知识结构,唤醒其人性中的真、善、美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设计校园空间文化,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发挥环境育人之用,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国学精髓提炼大学精神文化,虽然校园精神听起来较为抽象,但是却客观存在于每个学生身边,犹如校歌、校训都能内化心灵、外化践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在论及校园文化设施时指出,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认识和重视儒家文化的同时,要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对国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导向性的文化活动。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藏资源,开展“读书月”、专家学者荐书等活动,尤其在“五四青年节”、“孔子诞辰周年”等重要节日与名人生辰,更应积极地向大学生推荐经典书籍,让所有大学生在每学期至少精读1-2本并泛读2-3本经典名著,且要求他们撰写读书心得,作为争先创优的重要参考。这些活动,能在无形中将“忠孝仁义”、“经世济民”的责任意识内化进学生心中,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在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过程中“养天地之正气”,逐渐摒弃浮躁,使学生在“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程”的感性领悟中得到浸润与洗礼。
参考文献:
[1]曹雪莹.浅析《大学》德育思想目标[J].世纪桥,2014(5):68-69.
[2]朱涛.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2):21-26.
[3]朱熹.论语集注[M].山东:齐鲁书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