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创作中的绘画性表现探析
2018-08-19陶依洋
陶依洋
图1 拉斯·埃林 Short Term Memory 170×170cm 2014年
图2 丹尼尔·里希特 Those Who Are Here Again
一、引言
油画,是一种外来的绘画艺术形式。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绘画性语言在油画创作中的表现力不断丰富,其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中经历了许多波折与考验,如大众媒体对绘画艺术的冲击、消费者市场化的趋势、图像化的不断扩充取缔等等。[1]但是,无论时代和环境如何发展变化,油画作为一种基本的绘画形式应坚守自身的本体性。绘画性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复制和模仿先前的成功模式,而应遵循当下发展,把握时代气息,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绘画方法与模式,这也是绘画生命力本质所在的体现。[2]
从古今中外油画的历史发展来看,绘画性语言在油画创作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个性化的绘画性语言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精神面貌,也凸显了优秀油画作品的伟大之处。另外,注重创作中的绘画性语言表达,也与中国油画的发展一脉相承。由此看来,注重绘画性语言表达,是油画创作在中国这块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持续生长发展的必然需求。[2]广义上的绘画性,是普遍用来描述或阐述非绘画艺术门类的创作特征,它是绘画作品的基本属性之一,近似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包括构图、明暗、笔触、肌理、造型、画面气氛等综合因素。[3]大多数人把绘画性定性为纯手工绘制,更多的是强调专业技法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具有绘画性的作品就更加专业化、特殊化,非专业人士很难进行复制。[4]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了绘画图像与其他图像,但这种说法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仍是片面的。
我们通常探讨的绘画性是从狭义层面上来解释的,即手工绘制的作品,是绘画作品的表面呈现,是一种表达方式。绘画性语言不仅仅是由这些元素简单构成,更是一种依赖于这些元素而组成的一种新的语言方式,对于绘画性语言的探索不仅有利于解读其包含的内在意义,也有利于不断提高对绘画手法的认识[3]。同时,艺术家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风格多变。在不同的时期,艺术家的绘画性展现也会受到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所产生的作品,在视觉上给观者的心理感受不同,对不同因素加以分析,了解观者欣赏过程中的不同感受,才是绘画性的核心所在,这正解释了一些经典绘画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下文中,笔者将从形式、技法、材料三方面因素阐释其与绘画性的关系。
二、绘画性中的影响要素
(一)形式要素
形式语言的表达与绘画性紧密相连,尤其在油画中,绘画的形式语言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变。以当代挪威画家拉斯•埃林为例,他在具象与抽象绘画形式中探索新的突破,创造出一种处于幻境的生活情境。他的作品,画面多以冷色为基调,巧妙地设置不同的场景与主题,精心渲染,唤起人们内心忧郁、怅惘的心理,模糊的影像、瞬间位移的人物,这些不刻意的精心刻画,都是埃林画面独特形式的体现。看似不完整的画面(图1),却有多样丰富的笔触,他运用多层不同颜色罩染,创造出微妙的色彩变化,使观者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去弥补画面的缺失。埃林的画面传达出一种对周围世界的不完整的奇妙体验,如同一张旧照片或报纸上的图片,因此在他的画上总似笼罩着薄雾一般。由此可见,不同形式的绘画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表现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绘画性要求画者将内心情感以不同形式充分融入画面,展现个性特征。反之,若绘画形式单一,那效果就如同相机,仅是单纯记录画面,则就违背绘画性的定义。[4]
(二)绘画性中的技法要素
一幅绘画作品的品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技法运用的熟练程度,如果只有灵感的乍现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却没有一定的技术支持,也很难绘制出理想的绘画作品。绘画语言具有抽象化特点。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娴熟的绘画技巧是一幅品质高的绘画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例如德国画家丹尼尔•里希特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就会对画面进行自己的主观处理,尤其在色彩处理效果上,丹尼尔•里希特通过各种丰富的色彩组合以及模糊性的技法,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幻境。他的作品除了以线造型外,色彩所产生的吸引眼球的视觉效果、灵活的笔触,也使人物更加活灵活现,里希特在画中主要运用红、黄、蓝、黑等颜色,如他的作品《Those Who Are Here Again》(图2),通过丰富的色彩、奇特的构图形式以及人物的幻影描绘出一种超现实景象,一个多彩世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他通过人物动态和夸张的色彩来表现人物,他画中的人物与环境共存于鲜明的色彩之中。而他所表现的自然风景与真实的生活环境不同。怪诞的人物、鲜明的色彩、斑斓的服饰,使画面强壮而有力,物体、人物和环境三者充满戏剧化表现。这些都说明了技巧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技巧和绘画性是不相矛盾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技巧有助于提升画面的整体感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不是完全模仿就有高品质的画面,而是画家自身能否通过自身的技术,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将内心情感融入画面。当然,也不能过分追求技术而忽视了画面的绘画性,应积极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例如,部分写实主义的画家太过于强调画面的逼真,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却忽视了整个画面,像照相机般复刻所描绘的对象,使画面失去生气。
在油画绘画技法中,笔触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画家可通过运用画笔的点、搓、揉、平涂、散涂、厚涂等多种方式进行描绘,这种笔触的痕迹是通过油画材料,即颜料、画笔、画布等来间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与智慧,从而唤起欣赏者与艺术家之间的情感共鸣。[4]很多画作的绘画性都是以笔触的方式表现,如弗洛伊德秉承西方笔触,厚重奔放,画中的形色在笔触的交织下刚健有力;俄罗斯画家柴姆•苏丁运用强烈的笔触、夸张的造型、鲜艳浓烈的色彩、具有无限绘画性和表现性的语言来诠释他的作品;梵高个性张扬的笔触扭转,使画面蕴含激情和生命力[3]。
(三)绘画性中的材料要素
材料是展现绘画性魅力的另外一个关键性要素。德国著名画家基弗的作品《在那里,玫瑰花刺的夜晚闪亮着,在玫瑰的暴风雨中,我们转身朝向那里》就是很好的例子。首先,巨大尺寸作品就极具震撼力,观者看不到作品边际,似乎被它带向远方,陷入作品的绘画意境之中。画面中有一片红色罂粟花田,在这些花的旁边有一些代表星系的数字,这件作品中含有质地粗糙的金属,隐喻战争的惨烈。悬挂在画面上的铁丝网就像荆棘一样缠绕在花丛中,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一朵枯萎的玫瑰隐没在荆棘中,隐喻战争的残酷。基弗的作品大量运用钢铁、铅、灰烬、金属片、石头、照片、泥土、稻草等综合材料来作画。巨大的作品尺寸和复杂的肌理,使作品充满了张力和忧郁的美感,给人以强烈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在他的画中蕴含着一股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人感到威胁和压迫。他的创作手法非常现代化,主题隐秘而深刻,还运用了一些拼贴手法,使得作品蕴含着一种痛苦与追思历史、文化的使命感。
可以说,不同材料的运用可以给视觉带来不一样的冲击和体验,画者通过对不同材料的运用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与绘画性。基弗便是通过运用荆棘、枯萎的玫瑰、厚重的泥土等质地不同的材料,勾勒出感染力极强的绘画作品。因此,在材料与绘画性二者之间还需注意在不断探索出新材料的同时,也应关联于作品的主题、内容、形式等方面,二者互相协调,创造出优秀而具有影响力的作品。[4]
三、结语
绘画性语言在油画创作中至关重要,个性化的绘画性语言有利于更好地反映时代的特征和精神面貌。本文以当代欧洲艺术家为例,从形式、技法、材料三方面探讨了油画绘画性的重要性,讨论了艺术家们在油画绘画性的探索道路上的实践创新,旨在为油画领域的创作前景提供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