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加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8-08-18刘进辉王殿安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17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

刘进辉 王殿安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也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为促进职业教育专业(群)与产业(群)的顺利对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必须进行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统筹规划实现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突出重点促进职业教育在行业间的协调发展,提质增效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调整结构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契合度,制度创新推进职业教育的制度供给改革,以人为本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同样,我国的职业教育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临很多新机遇和新挑战。随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提出新需求,由“要上学”转变为“上好学”。因此,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解决需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对症下药。而目前正在进行的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义。

一、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该说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供给侧和需求端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总体布局不尽合理,内部结构失衡,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问题。

(一)职业教育在地域间发展不均衡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总体上有较快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首先表现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全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都表现出不平衡。无论是从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分析来看,还是从在一定程度能够体现办学水平的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数量对比来看,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且受地域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在供给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就数量来看,2011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228所,其中东部地区563所,约占全国的46%;中部地区435所,约占全国的35%;而西部地区只有230所,约占全国的19%(如图1所示)。再如,在全国示范(骨干)院校中,东部地区有国家示范(骨干)院校98所,占全国的49%;中部地区有国家示范(骨干)院校58所,占全国的29%;西部地区有国家示范(骨干)院校44所,占全国的22%(如图2所示)。可见,东部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无论是在院校数量,还是在办学质量和影响力等方面,都领先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二)职业教育在行业间发展不均衡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全面决胜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美好生活,就没有全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没有农村的小康社会,就没有全国的小康社会。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方面,农业和农村也始终是一块短板,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共有农业高等职业院校136所,占全部高等职业院校1388所的9.7%;中等农业职业学校141所,占全部中等职业学校12300所的1.1%。在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中,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共11所,占全部100所的11%。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大格局中,农业职业教育也属于薄弱环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诸多不适应。而且,近年来在职业教育发展势头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农业职业教育却处于十分不利的尴尬境地,面临很多新困惑。一是学校名称去农化。有相当一部分农业职业院校合并到综合性院校中,仅存的一些农业职业院校,有一部分也嫌弃“农”字,总觉得带个农字就“土气”,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就业,所以千方百计地去掉“农”字,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二是专业设置非农化。农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非农化倾向非常严重,农科专业被弱化淡化,大部分农业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学生数不到在校生总数的20%,合并到综合性职业院校的农科类专业更是被边缘化。三是志愿(或就业)离农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不愿意就读农业院校或涉农专业;另一方面,很多“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也不愿意到农业部门或农村就业。在我们的一份农户调查问卷上,当问到“您愿意您的孩子学习农业技术并到农村就业吗?”回答愿意的只占13.7%,回答不愿意的占38.2%,回答视情况而定的占48.1%。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一流农业,建设一流农村,必须拥有一流的知识农民。然而,要实现这一愿景,还显得特别任重道远。

(三)职业教育内部的专业结构不均衡

尽管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很多年,但高等职业教育并未驶向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还未能真正实现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在专业设置上“跟风”和“趋同”现象特别严重,致使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人才的供给与需求脱节。具体表现在:一是专业设置与地方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不匹配,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不足,造成“招工难”、“用工荒”,某些高技能人才更是“万金难求”;二是专业结构与新兴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不适应,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过剩,造成“就业难”、“难就业”;三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部分专业人才供给缺乏核心竞争力,就业质量不高。“用工荒”的实质是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出现严重错位。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劳动力市场高技能人才只占4%(而企业的需求比例是14%以上),普通技能人才占20%,没有什么技能的占到76%。其中最大的“用工荒”,就是高技能人才的缺口。2005年第二季度全国104个城市职业供求状况调查显示,需求人数倍率较大的是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需求人数分别为134495人、72380人和26116人,供给人数分别为88726人、48526人和17173人,缺口总人数分别为45769人、23854人和8943人。

二、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任务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复杂,需要统筹安排全面推进,抓住重点勇于创新,扎实开展务求实效。

(一)统筹规划,实现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中西部地区始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地区。因此,按照“补短板”的要求,“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西部地区都将是我国职业教育重点加强的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配置职业教育资源,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补足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短板;要通过政策引导,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鼓励民间资本流向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要加强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示范(骨干)院校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特色品牌,增强院校自身的“造血”功能;要鼓励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开展职业教育交流协作,跨地区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二)突出重点,促进职业教育在行业间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职业教育的行业布局和分工来看,农业职业教育是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短板,与“三农”的地位极不相称,需要特别加以关注。政府主管部门应认真落实“十九大”精神,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农业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综合利用法律、法规、政策、拨款、信息服务、评估和监督等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干预措施,有效防止农业职业院校“改名换姓”被兼并重组,院校数量逐渐萎缩,涉农专业被淡化和边缘化,毕业生“离农”、“ 弃农”等现象的继续蔓延。同时,农业职业院校也要有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坚守阵地、心无旁骛,丰富内涵、苦炼内功,打造特色、铸就品牌,以发展增实力,以服务赢口碑,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提质增效,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要深化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还必须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是要实现由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变。内涵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品牌形象、办学效益、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需要职业院校苦炼内功实现全方位的突破。二是要实现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职业院校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诊改机制,把教学质量落到实处。三是实现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的灵魂。职业院校要向管理要效益,努力实现由“大而化之”的粗放管理向着精心、精细、精致化管理转变。最后,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的心智特点和职业教育规律,還必须实现由“大班教学”向“小班教学”的转变。

(四)调整结构,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契合度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坚持就业导向,坚持需求导向,以需定产,产业(群)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就应该设置什么专业(群)。在大的区域范围内,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改变“大而全”、 “小而全”的专业格局,优化资源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校际间专业分工上特色发展,错位配置,构建合理的专业结构,避免专业设置的“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同质化发展和无序化竞争。就每个职业院校而言,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紧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产业及重大工程项目,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岗位标准,设置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改造传统优势专业(群),优化专业(群)结构,提升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契合度。

(五)制度创新,推进职业教育的制度供给改革

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加强职业教育的宏观统筹管理,构建一个“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要建立职业院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现有职业教育集团的治理结构和发展机制;要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建立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预测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要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师资引进、培养、培训、进修制度;要坚持知识价值分配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内部分配激励机制,甚至可以将企业的股权激励制度引入学校。

(六)以人为本,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反对派和旁观者。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核心素质应是政治上的坚定性。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阵地,而不是文化沙龙和研讨会。因此,教师要政治坚定、志存高远,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意志和品质。必须坚持“四个意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掌控职业教育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要时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老师的四个方面标准,努力建设一支掌握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强大师资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三、结语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既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更需要职业院校主动作为;既需要需求端的有效配合,更需要供给侧的持续发力;既需要积极进取,又必须稳步推进;既需要采取一些“技术性措施”,也需要体制机制创新的同步跟进。通过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结构优化、提档升级,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职业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朱有明.东中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王福海,马俊哲,李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

[3]王殿安,李世轩.新农村建设中农业职业教育的困惑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2(04).

[4]马建富.专业与产业吻合度调研—以江苏省职业教育为例[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7(04).

[5]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社网站: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

[6]王殿安.论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7]杨建.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教育的结构优化与实践创新[J].机械职业教育,2017(01).

[8]潘东标.南京现代职教中的供给侧结构改革[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6(12).

*本文为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研究课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交教研1602—23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刘进辉,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王殿安,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