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型教师的教育观新修炼
2018-08-18唐正敏
唐正敏
一、现代型教师要树立全新的多维度教育观
1.新型学生观的认知
⑴学生是生命(自然观)
①与他们进行学业的对话,心里要装着他们。课堂设计不只是为设计动而设计活动,教师要带着情感的点拨,走进他们的话题。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如果以权威的姿态居高临下的站在与学生有距离的讲台上,百无聊赖或急不可待地等着他们的活动结束,那么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和隔离感就会逐渐加剧。
②与学生进行思想的对话。学生具有情感,意志,个 性,情绪,会做错,会犯规。但总是有他行为的原发性。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背景,动机,再做判断与决策。尊重他们的位置和权利。当老师在对学生做训诫时,可能总想捍卫自己不可挑战的师道尊严和权威性,殊不知,有时却当了现代“穿西装的野人”。
⑵学生是自然人(发展观)
自然人就会犯错误,违规,甚至失败。要纠错或改变他,双方都会有痛苦。(猴子割尾巴的故事)学生成长所受的痛苦好比猴子变人要受煎熬一样,老师的应对策略和技术能力就必须用人发展的规律去认识他们,机智的帮助解决困难。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事件,不同的地点,用不同的应对策略。这要考验教师的教育技巧。
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质量观)
人的发展要分为智力与非智力的发展。智力中有知识与能力的考察。学生的知识里有考的知识和不考的知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有多少是关注学生成长的非智力部分?我们总是特别重视教育的显性功能---知识的考查,轻视甚至忽略了学生的特质和能力的培养。然而这些看不见的隐性功能在前提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研习课堂的核心力量,要在尊重他们作为自然人,渴望得到肯定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在取得学业和品德的进步的原动力。
2.新型教师观的转变。
⑴生命成长的第二监护人
每当我们填写各式各样的表册时,在专业这一栏我们总是规范的填写:…教育; …科学,却没有填写…教学。这说明教育是优先于教学的。教学的高度取决于教育的深度。没有教育的教学,学生是不文明的,不能融入社会的,而没有知识教学的教育是空洞的,苍白的,学生是愚昧的。两者或缺都是不可能对社会产生有意义的重大贡献的。作为双重身份的教师,只有教育和教学融和渗透,如影随形,才能使这个生命有价值,有胜任力。“教师的专业程度影响学生的学业长度”,“教师的思想深度影响学生的人生高度”。
⑵习惯“搞研究”的教书匠
为人师之日起,我们就要学会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考试,研究纷繁复杂的各种教育现象。从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案,发现教育的规律,总结教育的特征,寻找教育的创新。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教学困难都是我们要研究的教学微技能,克服好教学中的每个细节难点,我们就能积累教学经验,增加自己的教学技艺。我们提倡老师把自己的教育学术心得梳理成有逻辑的理论文字或案例整理,以为将来的教学研究和发展提供基础指导和方法引领。我们观摩成都各名校的老师上课,无论是年轻刚入岗不久的新老师,还是资深的老教师,甚至是教学专家或校长,人人都是教育或教学的研究者。他们的每一堂课,每一次讲座,每一次会议,都拿得出整理得非常到位,非常全面的文稿或专题发言,甚至是严谨的论文。
3.新型教学观的转变。
传统“独白”式教育的实质:
⑴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
教学中的独白几乎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现有水平,而只是忠诚于学科的逻辑,把教学看成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知识成了统治者。这种“独白式”教育实质上就是“知识专制”,教师的任务似乎是把传播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而学生处于教育的边缘。
⑵进行着表演,却没有观众。
“独白式”教育虽然进行着表演,却没有观众。在“独白”式教育中,一方面,教师更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而不关注学生(观众)的反应;另一方面,学生很少有表演的机会,如德育过程中似乎更多地是要求学生“遵守”,关心学生外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没有体验的观众不是真正的观众,而没有体验积淀的人生不是真正的自己的人生。教育中的人既在进行着表演又在欣赏着表演,这才是教育应有的形式。
(3)体现了权力,却忘记了民主。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教育中的“独白”实际上是一种专制,是一种没有民主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权威。 “独白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只是专制的心态,而对话式教育则可以养成民主意识、民主精神与培养民主行为能力。
(4)追求着效率,却忽视了意义。
分析教育中的“独白”——仅把教育理解成了工具,而没有同时把教育理解为生活,事实上,教育中的“独白”虽然追求到了暂时的、目前的效率,但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它实际上是放弃了效率,因为生活的意义才是效率的真正指向与归宿。
鉴于此,我们对“独白”式教育基本上是持批判态度的,我们希望通过“对话”式教育的研究,继教育理念(从“塑造”到“交往”)、課程规范(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之后,完成教育实践形态(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
现代“对话”式教育的内涵:
“对话”是贯穿于各种关系之中的。我们期望通过“对话”式教育,使教育中的人愿意对话、渴望对话而且能够对话
⑴“对话”是一种态度:介入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者之间的相遇过程。因而,教育中没有缺席的权力,教育活动是一种在场的相互对话活动。介入的态度使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有了种集体意向性,只有持一种介入的态度,才能使“我”真正生活在“我们”之中。
⑵“对话”是一种关系:平等
教育中的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教育中的对话是对民主精神的一种宣扬,是对民主能力的一种培养。
⑶“对话”是一种认知方式。
“对话”首先就意味着思维方式的改变。教育中,我们注重对话式教育,关注的就是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关注教育中的关系事件和关系境况。对话是一种生产性、创建性的过程。对话式教育所进行的是知识结构或称符号世界的不断重构和更新,注重的是过程即知识的生成。对话可以使人们找到更多的兴奋点,不仅有助于清理思路,而且有利于打开思路。对话式教育就是要培养这样一种思维习惯。
二、现代型教师“对话”式教育观的实现
1、树立审美化学生观。
在“对话”式教育中,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要把学生看成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理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力的实体。“对话”式教育所要做的就是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
2、树立生命生成观。
“对话”式教育即是要求我们应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既具有历史性的,又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此时,重要的将是每一个人的最大可能的充分发展,因而对话式教育就被要求为教师与每一学生的对话。
3、树立成长生活观。
在“对话”式教育中,我们应明白,对话的内容已不能仅限于知识,对话的方式不能只流于交谈,对话的场所不能只困于课堂。尽管学校的生活与社会生活有些不同,但这种不同不是实质上的不同,而是年龄上的不同。应该使学生有一种适应新生活的心理状态。
4、形成“文本”化课程观
在“独白”式教育中,课程所确定的呈现方式都是“蓝本”,都是“作品”,既然是“蓝本”,那么我们就只有摹仿,就得尊重作者所想表达的是什么,并以其为标准。对话式教育的课程观要求实现从“蓝本”到“文本”的转变,以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生成性去给对话创造更多的机会。在“对话”式教育中,我们所面对的只是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关键在于我们做出怎样的诠释,也只有这样,才能导致真正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