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困境与路径

2018-08-18杜玉帆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困境

杜玉帆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正走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已成为时代课题。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时代诉求,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需求,打破工匠精神培养的困境。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多维路径,重点突出教育、实践与创新等路径。

关键词: 技能型人才 工匠精神 诉求 困境 路径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工匠精神要从职业教育抓起。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出席2016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时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打造技能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和供给侧结构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高技能、高素养的“大国工匠”。因此,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人才需求,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一、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时代诉求

(一)“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制造业人才发展指南》提出“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助力中国制造2025”。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适应产业结构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和供给侧改革的需求,服务好国家战略。作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据地,高职院校要以树匠心、育匠人、出精品为抓手,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严谨认真、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为推动中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提供动力。

(二)“产教融合”的现实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培育技艺超群、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坚强后盾和保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供给侧需求的重要保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脉,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有力臂膀,是培育“精品制造”的生力军。行业企业对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紧迫需求,除了加快科技创新和增强自身供给侧的“造血机能”外,还须依托人才。高职院校把技能人才的培育与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更新换代契合,加速填补企业所需人才,夯实各类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职业生涯发展”的内生动力

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育具有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使他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供给侧改革和技术变革的需要。良好的职业精神,即严谨认真、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生涯必备的综合素质,是保障就业质量、顺利进行职业迁移能力和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顺利进入劳动力竞争市场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困境

(一)传统观念的桎梏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中,对工匠还是心存偏见的,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此外,中国古代还分等级制度,分别是士、农、工、商,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主要因为中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看不起工匠工作,工匠们未得到极大的尊重。职业本无身份高低贵贱之分,只是职业类型不同的区别而已,工匠与科学家、工程师都应受到同样的尊重。因此,弘扬“工匠精神”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工匠们缺乏足够的尊重。

(二)高职院校发展滞后

高职院校对高入学率和高就业率的片面追求,对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不够重视,过于强调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育,缺失人文情怀,缺少工匠文化,致使职业学校教学中并未融入和渗透“工匠精神”。课程建设方面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特点,教学手段缺乏创新。就业指导课程未成体系,学生对所学专业与今后工作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在读书期间没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基地建设方面,存在设备配制跟不上课程教学的问题,更新换代不及时,精度不高,甚至存在缺少零部件的情况,影响实训效果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教师的考核过于强调学历、强调科研,对教师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做得不够。

(三)学生自身认同低

学生受到社会风气和校园亚文化影响,对自身认同度不高,認为高职院校不如本科院校,在高职院校学习就为混张文凭。不认可职业发展的前景,认为成为工匠低人一等。学生普遍学习热情不足,甚至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抄袭现象普遍,课程基础知识学习效果较差。在实验实训方面,怕苦怕累,急于求成,敷衍了事,加之学校对实践课程的压缩及部分教师实操能力的欠缺,导致学生实践课程学习浅尝辄止,满足于实验数据说得过去,实操技能略知皮毛,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去甚远。

三、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困境

(一)创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环境

“工匠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流淌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中,从未缺席。无论是农业、工业、商业文明,还是企业、产业、社会文明,抑或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生态文明,都离不开工匠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工匠就是劳动中勤勉不懈者,创造着幸福安定的生活。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为技能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效益时代。创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环境,需转变教育理念,变革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社会各行各业融入“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圭臬,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争当工匠的良好氛围,需要媒体、社会广泛宣扬国家重视工匠的方针政策,报道大国工匠的事迹,如央视推出的教育片《大国工匠》,介绍了胡双钱、高凤林、管延安等技术工人用勤劳的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办学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价值。要保持理性,明确自身办学定位,不过于追逐热门专业和热门职业,从培养技能型人才出发,在专业建设中充分考虑自身优势与特色。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载体的专业设置,应结合社会需求,紧密围绕行业、企业和学生等“顾客”需要,契合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布局与市场、产业需求,重视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衔接的程度,重视各专业设置与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的关联程度,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以老带新,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指导或者将教师送去企业锻炼,将职业技能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切实升华教师的工匠精神。学校要完善实验实训硬件设施,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与保养,及时更新淘汰落后和精度不高的实训设备,协调好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的时间安排,不能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课时而盲目压缩实训时间,重理论轻实践,本末倒置。

(三)落实产教融合的“工匠精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产教融合指明了道路,即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的积极性。职业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主体,往往缺乏真实的工作场景,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技术技能训练相应场所,同时校企合作成功能够实现互惠多赢,因此,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招聘的时候所倚重的“工匠精神”是一种用心干、用心经营的严谨的职业精神。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应发挥主体作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企业行业应主动参与发展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积极合作、有效对接、资源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要与企业行业全面合作,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在真实的生产和工作化环境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是经济发展新业态下的要求,是实现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促进校企双方共赢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于志晶,刘海等.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10-24.

[2]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3]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4]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職教论坛,2016(16):33-37+96.

[5]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将理论引向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