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语口语教学模式新探索

2018-08-18黄莉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黄莉莎

摘 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实施,中国的国际形象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语言可以传播国家形象和思想文化,因此,在这一国家战略背景下急需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德语语音及德语口语教学在德语基础教学阶段中至关重要,中国德语学习者对德语口语的学习普遍感迷茫,目前关于德语语音及德语口语教学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德语课堂教学的观察总结,并分析中国德语学习者口语表达困难的原因,提出一些对德语口语教学的新模式,期望对德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从而提高中国学习者德语口语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德语语音 德语口语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德语初学者发音问题及教学策略研究”上海理工大学2017年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一般项目

一、引言

口语表达是外语学习者与外界沟通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口译工作、口头报告、还是日常生活中接待外国友人,都离不开外语口语的表达。但目前普遍外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质量不过关,大批“哑巴外语”的现象让人失望,这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准确性差、流利度低、说话内容空洞,并且缺乏跨文化意识,缺乏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思考问题的意识等多方面。多年的外语学习,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因此,外语教师应从自身反思,如何优化及改善外语课堂口语练习模式。本文通过研究德语语音及德语口语的特点,探索德语课堂口语教学新模式,期望对德语口语教学有一定启发,从而提高德语学习者德语口语表达能力。

二、德语语音的特点及难点

德语语音是德语基础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语音教学直接影响基础教学全过程。所以对于德语学习者来说,只有掌握并正确运用德语发音,才能真正达到语言的交际目的。德语语音一直是中国德语学习者的难点,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1.德语音素中包含一些汉语以及英语中所没有的因素,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很陌生并需要时间去熟悉和适应;2.德语中包含汉语中所没有的发音方式,例如小舌音等。这些不同之处都会给德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带来困难,加之中国德语语言学习范围相对英语比较小,语言环境不理想。所以德语口语表达一直是中国德语学习者德语技能中的薄弱环节。

三、德语口语表达问题分析

(一)德语语音语调问题

德语是声调语言,有自身语音及语调规律,掌握好德语语音发音规则及德语语调规律十分重要。语调是说话人的语气和腔调,反映说话人的思想和态度。同样的句子,使用不同的语调,表达的情感和态度也就不同,在沟通对话中,如果说话语气恰当,可以促使听者更好地了解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话人语调优美更能增强听者的感受。在德语中,主要有升調,降调和平调。陈述句一般为平调。疑问句有声调和降调。德语作为西方日耳曼语支,除了它本身的演变以外,又同很多外来语交织发展,例如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和英语。德语发音涉及三个重要问题:音源不同,发音、读音不同。长短音不同,词义不一样。德语中每个元音都有长短音之分,读法上区别很大。短音约为长音发音时长的二分之一。发音是否正确与重读音节有关。在各个语言中,重读音节很重要,词重音放错了,词义就会改变。语言如音乐,有轻音有重音,听起来有起有伏,有升有降。语调的培养,也需要学习者长期积累和感悟的。语调取决于语境,有时会突破规则,常出现在口语中。中国德语学习者由于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除课堂外,较少接触德语原版发音,所以语音语调的培养过程更加缓慢,由于语音学习在基础学习阶段之首,在进入语法学习阶段,学生往往忽略继续培养自身德语发音的语音语调,教师也不能及时反馈,导致学生忽视语音语调的持续性培养。

(二)学习者受母语思维影响

汉语是声调语言,德语是语调语言,两者的发音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都是导致中国学习者在学习德语时的不利因素。语言迁移是母语对于二语学习的影响,母语负迁移指学习二语的过程中,由于母语的语言习惯及发音方式对于二语学习的消极影响,表示母语及二语两者的语言差异很大,会对二语的学习产生牵制作用。汉语是声调语言,每个字都有四个声调,所以汉语中弱化了词重音、句重音的概念。几乎所有德语初学者在运用德语表达时都会用汉语来思考,再转换成德语来表达,这样的德语永远不会地道。

四、目前德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忽视口语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语音阶段结束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语法规则及词汇运用的讲授中,往往忽视了巩固的提高学生刚学的德语语音及德语口语表达,德语口语会话练习只占课堂的少数时间,学生在语音阶段积累的读音规则等没有被复习和巩固,这导致很多语音规则被遗忘。虽然教师自身知道德语口语表达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学安排等因素往往忽视学生课堂中的口语表达,监督学生语音质量。德语语音及德语口语课往往课时量少,是辅助课程,所以学生往往不够重视。教师在基础德语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系统性导入,导致学生的德语学习只停留在语言练习的层面上,忽视了德语思维这一概念,所造出来的句子及作文中都是“中国式”德语,跨文化能力普遍较弱。

(二)学生心理因素

由于中国学生普遍羞于开口,在德语口语表达时害怕犯错误等心理因素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敢积极发言,往往普遍选择沉默或者比较被动,在中国大部分高校中德语班级又是大班授课,有的学生人数较多30-40人,课时有限,很难有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锻炼口语,德语口语表达能力就很难提高。

五、德语口语教学模式新探索

(一)丰富口语评价方式

传统上德语口语评教一般由教师点评,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语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评价及纠音,这种方式导致学生从未监听过自己的德语口语表达,只能从教师的反馈中摸索练习,课后也无法再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进行评估及监督。研究显示,学生是可以根据自己监听自己口语表达情况改变自己发音、语速等状态,从而改善自己的口语表达质量。因此,学生互评以及自主测评可以丰富传统的德语课堂口语评价方法。教师可以给出德语口语评价量表,使学生自己通过(手机)录音记录及监督自己及同伴的口语质量,根据评价量表对自己以及对其他学生口语进行评估,给出即时反馈。丰富课堂口语评价方式可以有效记录及促进学生德语口语表达技能。

(二)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学习者毕业后多会进入国际化的工作环境中,例如跨国公司或者驻外使馆等,避免不了接触文化方面的碰撞。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进行跨文化知識的传授,例如,情景会话练习属于“交际教学法”中的一项重要口语练习,可以使口语教学过程交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情景环境,让学生有意识用德语进行交际活动。也可以进行中德双方模拟谈判,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学会用对方的角度思考,从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不仅提高德语口语表达,也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在了解德国文化的过程中,对本国文化也会有一个全新的思考,为今后就业进行充分的准备。不仅提高德语口语表达,也了解中德文化差异,从而更好理解德国文化。

(三)德语第二课堂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导致课下学生较少主动创造德语语言环境,所以教师是否可以为学生创造第二课堂环境十分重要。德语“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能够复习和巩固课上的口语技能。德语“第二课堂”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德语竞赛,例如德语辩论赛、德语朗读大赛等,使学生在竞赛中发挥学习能动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获得自信心。组织学生社团,开展“德语角”活动,使学生不仅在活动中练习德语口语技能,同时获取更多德国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信息,开阔学生眼界。总之德语“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利于德语口语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六、结语

本文从德语语音及德语口语在德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进入,通过对德语语音特点及难点的简要分析,理解了中国德语学习者在德语口语学习及练习中的困难,分析了当前德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对德语口语教学中的新模式进行探索,例如开展德语第二课堂,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德语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德语表达的积极性,同时增加对德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增加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也让学生学习自己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进行自主评估,达到可持续性提高的目的,可以独立提高德语口语表达能力。期望这些探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口语表达练习的需求,以及尽早对其进行重视,以提高中国德语学习者德语口语表达的准确率,帮助其在今后的对外沟通交流中取得长足的进步和提高,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出更多为国家所用的高质量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Chao,Yuenren: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Berkel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2] Dieling,Helga Neue Akzente im Phonetikunterricht.überlegung zur Arbeit an der Intonation.In:DaF 26/1,1989:50-54.

[3] Sprenger,Arnold:Deutschunterricht in Taiwan.In:ZD 4,1974:182-190.

[4] 丛明才,王婀娜.国内外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内涵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95-98.

[5] 潘亚玲.我国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2008(4):70-72.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深度教学的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美文阅读USE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