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歌剧《国王与我》解读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差异

2018-08-18彭小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彭小娟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国际上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在此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间的交际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利于提高我们跨文化意识,本文以歌剧《国王与我》为例,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威观、行动取向、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四个方面,阐述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同时从跨文化交际和汉语国际教育角度探讨文化差异对国际汉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国王与我 文化差异 国际汉语教育

一、引言

《国王与我》是根据英国女教师安娜受暹罗(今泰国)国王的邀请,担任皇室家庭教师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该音乐剧自放映以来,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该音乐剧共演出4625场,并夺得了多项戏剧大奖,在1952年赢得了5项托尼奖,自从1996年复拍后,再次荣获4项托尼奖,2015年复拍的此音乐剧再次荣获托尼奖最佳复拍音乐剧奖。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影片中体现的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理论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理论,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威观、行动取向、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权力距离等在这部电影中都形象地体现了出来。下面就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角度分析这部电影所呈现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冲突以及从跨文化交际和汉语国际教育角度分析民族中心主义与对国际汉语教育的启示。

二、《国王与我》中体现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按照Hofstede 的文化尺度理论,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区别不同价值观和文化模式的最重要的文化尺度,也是比较东西方文化的核心理论框架之一。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主要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里个人与集体的关系。Hofstede和Triandis等学者对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特点做了分析。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最重要的区别是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看法。个体主义文化观把个人看成是独立的存在,强调自己独树一帜,主张个人的权力、独立、民主、自由和隐私。而集体主义文化观则把个人看做集体的一员。主张个人是集体的附属品以及集体是个体的依靠。对于暹罗人而言,首要的集体是国家。通常来说,现代工业化国家较多地体现了个体主义文化的特征,而传统农业化国家则更多地体现了集体主义文化。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具有鲜明的个体主义文化倾向,而以暹罗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大都具有集体主义文化的特征。东方人一般隐私觀念淡薄,喜欢打听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但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不愿意别人打听自己的隐私。歌剧《国王与我》中,第一个隐私冲突情境是:安娜初见首相时,就被问及她在曼谷有没有朋友,结婚了没有,丈夫是哪种人等,安娜如实回答完问题后,突然意识到自己跟暹罗皇室只是工作关系,他无权过问我的私事,于是让首相的翻译转告首相:“他可和我谈教授皇家子弟的能力,他无权过问我私人的事”在个体主义文化里,私人的事比如年龄、收入、婚姻状况都不能外露。故当首相打听其隐私时,安娜非常生气,尽管船长有意劝阻,但安娜还是理直气壮地说:“他无权问我这些”。体现了个体主义文化注重个人的权利与隐私。首相听了很生气,一脚踢走了翻译并突然用英语说:“在你离开泰国前,最好喜欢这里的每一个人”这体现了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对集体的依附,首相认为一个寡妇且带着一个孩子是弱小的,是需要被保护的,殊不知,长期受独立、自主、民主等个体主义文化熏陶的安娜,并不认为自己可怜,更不觉得自己需要依靠谁。

第二次隐私冲突的情境是:安娜第一次会见国王,国王很霸道地说:“你多大年纪,你不像是个科学人才来教书,你到底几岁,你哪年出生的,你结婚几年了等一连串关于隐私的问题,安娜对国王就她的个人问题刨根究底地询问表示很不满,虚造了一个答案回答道:“我现在150岁,殿下,1712年出生,结婚好些年。”这是安娜面对再次隐私侵犯的一种反抗与不满的体现。

第三次隐私冲突的情境是:安娜在与国王的妃子们及孩子们见完面后,回到寝室发现妃子们私自打开了她的行李箱,把她的衣服等个人用品拿出来摆弄,安娜见到这一幕时,很惊讶,连说了三个“不、不、不、求求你们”并明确表示:“我要有自己的一些隐私”,这是安娜面对初到泰国第三次隐私侵犯表现出来的愤怒与无奈,这三个隐私冲突情境都是因为以泰国为代表的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个体主义文化间的冲突。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差异在此剧中除了隐私观外,还表现比较明显的是自由观。以暹罗为代表的东方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富有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看重个体利益,追求自由民主,极其崇尚个人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观念,安娜与国王会面时,多次提起国王允诺在宫外给其安排住房的事情,并一再强调这对她来说很重要,儿子路易甚至将皇宫比作蜂巢,这反映出典型的个体主义文化观,私人空间和个人自由应当得到尊重,并且在理应享有的权利受到侵犯时人们应该据理力争,而不是消极回避。相反,作为东方人的伦塔与情人相爱,但为了国家利益,亲自将心爱的女人献给了暹罗国王。安娜的自由观甚至影响了王储对奴隶制的质疑,最终在其继位后废除了奴隶制度。

(二)权威观

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价值取向理论指出重视权威关系的人们易于接受社会等级制度,更注重人的身份地位。19世纪60年代暹罗是君主专制国家,国王的权利至高无上。因此,尽管国王在请安娜来暹罗之前签的协议中明确规定在皇宫外给其安排住房,但真正到达暹罗后却把安娜安排在宫内居住,并当安娜与国王谈起协议中约定的房子问题时,国王很生气地答道:“房子、房子、什么房子?住在宫内是你的荣幸”,完全不按协议办事,因为在暹罗,国王就是权威。而在西方国家,重视契约精神且英国在19世纪60年代已是君主立宪制国家,王权大大衰弱,王权成为象征性的。依法治国,追求民主自由成为时代的主流。在此剧中,国王的权威地位不容动摇甚至不容置疑的表现还有以下情境:安娜与国王初次见面问安娜一些私人问题,安娜敷衍回答,国王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无理取闹地问:“你有多少个孙子?”并趁安娜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咄咄逼人地追问“多少、多少……”,安娜没有回答,这时国王对着跪在他面前的臣子们说:“她回答不上来了吧”,臣子们纷纷嘲笑起安娜来,届时,国王在众大臣面前捍卫了自己的权威。

(三)行动取向的差异

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价值取向理论也提出了行动取向理论,行动的价值取向也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方式。欧美人见面最常见的招呼语是“How are you doing”最常问及的问题是“what do you do ?”他们关心的是你在做什么,而不是你是什么人。具体行动取向的欧美人喜欢快的生活节奏,喜欢户外活动。而在以暹罗为代表的信奉佛教的国家,祈祷、坐禅和冥想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生活节奏比较悠闲,所以当安娜到达曼谷三周还未见到国王,国王把见面时间往后一推再推,安娜等了三周后,终于忍无可忍,在没有得到国王允许之下,勇敢的安娜自告奋勇地来到国王面前,并要求解决房子问题,对于房子问题,国王也是一再推拖,而安娜却说:“房子解决不了,我立马回国”催促国王立马采取行动。充分体现了以英国为代表的快节奏的西方行动取向和以暹罗为代表的东方慢节奏的行动取向。

(四)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

Hofstede的文化尺度理论中的文化尺度用来衡量一种文化中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表现和受重视程度。男性文化崇尚决断、自信、雄心和竞争等特质,而女性文化推崇关怀、合作和谦虚等品质。男性文化强调严格的性别角色和分工,家庭大多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性别不平等受到肯定,而女性特征明显的文化中,男女的职业分工和家庭中的角色没有严格的区分。安娜对于暹罗人称呼自己为“先生”觉得很诧异,故问王后:“为什么称呼我为先生”王后很严肃地回答:“因为你是学者,不是普通的女人”,安娜好奇地追问:“难道女人比男人低一等吗?”生活在男性文化下的王后承认并且接受这种不平等,然而女性文化下的安娜却认为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同时,男性特征文化思想也渗透给了暹罗的下一代人。朱拉隆工王储与安娜之子路易在课堂上吵了起来,安娜提醒儿子不要与王储争吵,路易很礼貌地说:“对不起,妈妈,但是是他先開始的”王储用一种近乎挑衅的语气说道:“我国男人从不向女人道歉的,如果你有父亲的话,你就会明白。”路易深深地受到男女地位平等的文化的熏陶,因此觉得只要是男人的错,向女人道歉天经地义,凡是讲一个理字。① 但男尊女卑思想在王储头脑里根深蒂固,女人地位理应比男人低,即便男人有错,也不应该向女人道歉,更何况他是这个国家仅次于国王最有权力的人。

三、对国际汉语教育的启示

随着国际上学习汉语人数的激增,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了解文化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从歌剧《国王与我》中,我们能得到以下启示:

(一)理解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尤其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主观文化因素特征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言行的,因为这些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意识到人类是文化的产物

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不仅人类的行为受到各自文化的影响,而且我们对于他人的行为也受到自己文化的制约。因此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对于他人行为的解释与别人一致,更不要认为自己的解释与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

(三)意识到人与人的交际受到文化的影响

但文化绝不是影响人的行为的唯一因素。个人的家庭背景、个性、爱好等都会影响交际。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看待一个人的行为及寻求背后原因时,要注意辨别文化影响的结果与其他因素,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地去定义他国文化。

(四)做一个有心人

文化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捕捉和思考日常交际事件,培养敏锐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既有益于我们的跨文化交际,也会对国际汉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有较大的帮助。

四、结语

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也倡议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② 面对全球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豁达的胸襟去看待异国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在交际实践中,努力克服文化偏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审视和评价对方的言行,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从而真正促进文化交流,实现和谐共处。

注释

① 王欢.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解读《安娜与国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7):25.

② 高虎城.促进全球发展合作的中国方案[J].人民日报,2015(9).

参考文献

[1]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4).

[2] 穆琳洁.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及其对策 [J].宿州学院学报,2017(6).

[3] 王欢.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解读《安娜与国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7).

[4] 王晓.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差异[J].语文学刊,2015(9).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