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正理滴论》之逻辑结构
2018-08-18谢敏
谢敏
摘 要:印度逻辑作为世界三大逻辑起源之一,其对整个学术界的影响毋庸置疑。从足目初作《正理经》,经过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人的发展,最后到以陈那、法称为代表的新因明的产生,印度逻辑自有其严密的体系。而《正理滴论》作为法称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之于整个逻辑学界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旨在梳理《正理滴论》文本源流,并分析《正理滴论》之逻辑结构,以期能够使其内在义理更好地传达于世。
关键词:法称 正理滴论 逻辑结构
★项目及编号: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研人文2017023)
一、《正理滴论》文本源流
印度哲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派别,其中影响较大的除了被称为“正统六派”的弥曼差派、吠檀多派、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之外,还有所谓的“异流三派”,即佛教、耆那教和顺世论。在六派哲学中,正理派是最为注重逻辑的教派。而在后三者中,佛教逻辑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所说的印度逻辑,往往就是指因明逻辑,甚至很多学者都会直接说佛家逻辑。
“正理”一词,梵文为Nyāya,意为“引导”,引导某一论题或结论的理论就被称为Nyāya,但是Nyāya通常是指正确的理论,故在后世发展中被译作正理。同时,正理作为印度的一般逻辑学说,其发展又包括了旧正理和新正理,并在此后的发展中衍生出了因明学说。因明作为佛家逻辑的主要部分,基本思路来源于正理而又在义理上超越于正理,正如郑伟宏先生所说:“作为印度佛家逻辑的因明,它的体系是在古正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尽管因明源于正理,但它自产生之日起就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①3
法称作为佛家逻辑的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陈那所开创的新因明,“西藏学者把他的学说与陈那学说并称为‘陈那法称之学、与‘龙树提婆之学、‘无著世亲之学等量齐观,合称为‘六庄严。” ①143其中,龙树提婆之学为中观学说,无著世亲之学为唯识学说,而陈那法称之学为量论因明学说,故陈那法称的体系又被称作“量论因明学体系”。而在法称的七部著作中,《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被看做躯干部分,都正面论述了法称的因明思想。从命名来看,前两者皆以“量”为关键词,而《正理滴论》却以“正理”为关键词;而从内容来看,《释量论》主要是对陈那《集量论》的解释,共分为四品,分别是“自义比量品”、“成量品”、“现量品”、“他义比量品”,其中,“成量品”当为最重要的一品,既论证了成为“量士夫”的一切智者是遵循一定的方法逐步串习而成,以驳斥敌论方所认为的一切智为无因生,另一方面又论证了必须达到因圆满和果圆满,即自利利他圆满才可成为真正的“量士夫”。而《定量论》是在《释量论》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整理而成的,全文由《现量品》《自义比量品》《他义比量品》构成。对于《定量论》的定位,顺真先生在翻译日本学者赤松明彦的《法称的逻辑学》一文时说道:“理应认为,《定量论》乃是法称理论体系的实质完成。由这部作品,法称甚乃形成了学派。可以说,不论在形式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唯《定量论》确然是法称的主要著作。” ②遗憾的是后世并无太多关于《定量论》的研究。此后,法稱又创作了《正理滴论》,其内容与《定量论》一样也是分为三品,然而内容却更加简洁,同时对后世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二、《正理滴论》的研究与发展
(一)国内对《正理滴论》的研究
1.藏地对《正理滴论》的研究
《正理滴论》在藏地早已有译本,且对《正理滴论》的研究也比汉地丰富得多。早在1094年,西藏著名译师俄洛丹西饶(1059-1109)从印度留学归藏以后,就将法称的《定量论》和《正理滴论》以及其他许多因明学著作译为藏文。此外,藏文版本的还有律天(Vinītadeva)(约公元700年左右)和法上(Dharmottara)(约760-830)的两部同名著作《正理滴量广释》,以及莲花戒(Kamala?īla)(740-795)所著的《略说正理滴论所计敌宗》,支那弥达(dzinamitar)所著的《正理滴论摄义》。
大约14世纪左右,西藏的因明随着西藏的整个佛教得到了高度发展,宗喀巴大师(1357-1419)仔细研究了陈那的《集量论》以及法称的“因明七论”,彻底掌握了陈那和法称的因明内容。而宗喀巴大师的大弟子贾曹·嗒玛仁庆(1364-1432)还撰写了《能显解脱道论》(《释量论》的注解)以及《定量论注》《正理滴论注》等著作对法称的著作进行注解。
此后,藏传因明还出现了许多关于《正理滴论》的研究,并有杨化群先生等不断将藏文资料文献译介为汉文文献,同时也作了许多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的比较研究,为藏汉两地的文化交流以及汉传因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2.汉地对《正理滴论》的研究
《正理滴论》的汉译是在1940年由王森先生首先完成的,但在1982年才公开发表出来。其后又有徐梵澄先生、汤铭均先生的从梵译汉本(汤铭均先生只翻译了前两章),杨化群先生、韩镜清先生、剧宗林先生的从藏译汉本以及李润生先生的从英译汉本。故目前已有的《正理滴论》汉译本一共为七种。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正理滴论》的关注也在逐渐增加,1954年吕澄先生的《佛家逻辑——法称的因明说》是最早导读《正理滴论》的作品。文中较全面地对《正理滴论》各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就大部分重要的问题提出了讨论。此后,虞愚先生、杨化群先生、郑伟宏先生、韩镜清先生、沈剑英先生、李润生先生、祁顺来先生、剧宗林先生、顺真先生等因明学界大家都对《正理滴论》作了相关研究。
(二)国外对《正理滴论》的研究
1.印度本地对《正理滴论》的研究
在印度,法称的《正理滴论》不仅是佛教教内的重要典籍,对佛教之外的其他派别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正理滴论》的梵文本就是在与佛教对立的耆那教的书库之中找到了,这就证明了《正理滴论》在当时的印度是重要研究文本。
此后,律天、莲华戒等为《正理滴论》作了详细的注释,到了八世纪左右,法上法师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正理滴论》重新作了注释,是目前为止影响最大的《正理滴论》的注释版本。
此外还有许多为法称的著作作注释的学派和学者,例如以帝释慧为开创者的语言学派的注疏家,其目的在于用语言正确地处理注疏原文的直接意义,而不是把其中深邃的含义加以注疏者自己的理解来阐述的。但遗憾的是语言学派只注疏了《释量论》,并没有关注法称的其他著作。
以法上为代表的克什米尔或哲学的学派的注疏家们,都不单纯地满足于法称著作原文的直接意义,而争取探讨它的更进一层深邃的哲学。其目的是要发掘陈那和法称体系高深哲学的内容,把它看作是逻辑认识论的一种批判的体系,企图把这个体系由发展、改进、完善。这一派别的著作传到我国西藏后,受到研究逻辑的学者们的尊重,被誉为非常尖锐的辩论者。法上虽然不是法称直接的弟子,但他在继承法称逻辑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法称的《量决定论》和《正理一滴论》作出了详尽的、被后人称为“大疏”和“小疏”注疏。法上在继承法称的逻辑上,猛烈地攻击了律天的关于《正理一滴论》的注疏。
还有以普拉那迦拉古朴达为创始人的宗教学派的注疏家,这个学派也努力于发掘法称的著作的深邃的意义而发挥它潜在的根本倾向。
此后的印度学者威提布萨那在其著作《印度逻辑史》对陈那和法称的思想体系都有研究,虽然郑伟宏先生在其《因明百年 谁与评说?》中强调了威提布萨那的著作混淆了陈那与法称的思想贡献,但不可否认威提布萨那对于法称体系研究的贡献,而且威提布萨那所写的《法称〈逻辑一滴〉的分析》影响也很大,我国的虞愚先生后来就将其翻译了过来,都对法称的思想有较为细致的研究。
2.日本对《正理滴论》的研究
30年代开始,日本的因明学者渡边照宏就翻译了《正理滴论》以及法上的注释,并在当时的智山学报上连载发表,但遗憾的是渡边照宏的翻译并不完全,只翻译到了他比量章的中间部分。到了40年代,木村俊彦认为渡边照宏的翻译过于文言化,不易理解,且并不完整,因此在其著作《ダルマキールティ宗教哲学の原典研究》的最后附上了自己对《正理滴论》及法上注释的日文白话文的翻译。大约50年代,日本学者蒔田徹在其《「正理一滴」にたける法稱法上の論理學の特徴》一文中,以法称的《正理滴论》及法上的注释为文本依据,集中讨论分析了法称的逻辑特征,并强调了法称对古因明中错谬理论的修改。按照相关文献记载,约七十年代,渡边照宏还翻译了《正理滴量广释》,即《調伏天造·正理一滴論釈和訳》一文。
此后一直到现在,日本涌现出了许多研究因明学的学者,其中专门研究法称体系的就有户崎宏正、赤松明彦、长崎法润、桂绍隆、吉水清孝等。木村俊彦在近两年的《印度學佛教學研究》中,还发表了相关论文专门研究法称《正理滴论》中所提到的瑜伽智,还有相关论文对法称所在年代作了详细的分析。
3.欧美等地对《正理滴论》的研究
欧美的法称因明研究始于1889年彼得森(P.Peterson)发现并出版了《正理滴论》及法上注释的梵本。当时的西方学者还不知道法称是《正理滴论》的作者,对于佛教逻辑也不甚了解。
《正理滴论》的英译本是俄国学者舍尔巴斯基在1930年由前苏联科学院为其出版的一个从梵译英的文本。这个译本收录在他的“Buddhist Logic”的第二部分中。此外,舍尔巴斯基还全文译出了法上的《正理滴量广释》,并与《正理滴论》译文进行了逐段配对的排印。这个译本后来就是李润生先生译本的原始文献。虽然郑伟宏先生认为舍尔巴斯基的《佛教逻辑》有两个错误:一是拔高了古正理、古因明的五分作法,否定了陈那的贡献。二是用法称因明来代替陈那因明,否定了法称的贡献。第一个错误被国内许多佛教哲学论著所采纳,同时又影响到了北京大学的两个《正理经》中译本的注解。第二个错误在国内影响巨大,被因明、逻辑工作者照搬了半个多世纪。但也不难看出舍尔巴斯基所做翻译的影响之深远。
奥地利学者弗劳瓦尔纳(E.Frauwallner)于1954年考证了法称著作的次序,正确地指出法称因明七论可按写作的先后排列为:《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因滴论》《诤正理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这一结论对于研究法称因明的发展和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除此之外,弗劳瓦尔纳的后学——维也纳学派以及英国学者加奈利(J.Ganeri)、美国学者理查德·海耶斯(R.P.Hayes)、杜恩(J.D.Dunne)、意大利学者杜齐(Tucci)等也对因明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涉及《正理滴论》的研究就很少了。
三、《正理滴论》之逻辑结构
(一)《正理滴论》内部逻辑结构
一直以来,对《正理滴论》的研究都是按照三品划分,也即是《现量品》《自义比量品》《他义比量品》的结构划分如下:
同时,从顺序而言亦是延着现量→自义比量→他义比量而展开,因为从认识的发生过程来看,人的认识是先有“现量”的自我体验,然后才有“自义比量”的自我思维,之后才到“他义比量”的以言语开示他人。若这一顺序被打乱,将自义比量放于前,则此时的自我思维也就成了胡思乱想,而无从成为比量。而若是将他义比量至于前,则不但不能开示他人,反而有可能误导他人,因为没有现量和自义比量为基础的他义比量也就是胡言乱语了。诚然,一直以来的先贤们都确然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对量论的研究也一直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结构。然而,笔者认为这仅仅是由认识论而来的结构,并非《正理滴论》的逻辑结构。
仔细研读文本,我们将发现《正理滴论》在《现量品》部分就开篇点题,提出了仅有的两种正确的认识:即现量和比量。接着阐述了对现量的界定“谓离分别,复无错乱” ③。其后又将现量分为四类:五根智、意根智、自证现量、瑜祇智,并分别对四者加以解释。接着在《自义比量品》一章中先总说“比量有二。一者为自,二者为他。” ③然后再叙说自义比量的概念,并于此一部分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以及三相正因,也是创见性地首次提出了关于三种正因的论述“谓不可得比量因,自性比量因,及果比量因” ③。同时在此一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其遮诠理论,还列出了十一种不可得因的类型。接着到第三章的为他比量品一部分,开篇给出了关于为他比量的定义:“宣说三相正因,(开示他人),是名为他比量” ③。然后依论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同法”与“异法”,并同时明言同法与异法“除论式不同外,二者之间,都无少许实质差异” ③,因为“同法”是在因三相的第二相而言,“异法”是在因三相的第三相而言,二者之间实质上是逻辑等同的。此外,文章还分别阐述了依不可得因、依自性因、依果性因而成立的同法式的為他比量,以及依不可得因、依自性因、依果性因而成立的异法式的为他比量,以及同法式与异法式的关系。随后,法称论述了“宗”的定义以及宗过,接着分别分析解释了“不成”、“不定”、“相违”三种因过,“喻相”及“喻过”,最后以寥寥数语对“能破”与“似破”略加解释。概而观之,法称《正理滴论》的整个逻辑结构应如下图所示:
(二)《正理滴论》外部逻辑结构
上文已从《正理滴论》文本入手,对《正理滴论》的逻辑结构作了分析,本节将从法称的整个思想背景以及其七部量论出发,试对其《正理滴论》在法称整个体系中的逻辑结构作一分析。
法称所在的年代,目前学界尚无一个统一的定论:如吕澂先生在其《佛家逻辑——法称的因明说》一文称“大概法称就是和义净时代相近即公元第七世纪的人” ④,郑伟宏先生在其《佛家逻辑通论》一书第十章中对法称的介绍部分,将其定为约公元600-800年①143,顺真先生在其译著《佛教逻辑学之研究》(武邑尚邦著)一书的序论部分将其定为约公元600-680⑤,弗劳瓦尔纳博士则认为义净之时那烂陀寺仍在教授陈那的逻辑学,所以设想法称应是在公元600-660年⑥。总的来说,大抵只能确定法称为公元6-7世纪左右的人,并不能确定其确切的生卒年份。然而有法称所作出的成就却是学界共同认可的,有着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传说法称十分聪明,随护法出家转学佛教系统以后,他在那烂陀寺跟随陈那的弟子自在军学习陈那所作的《集量论》,在学第一遍的时候就达到与自在军同样深度的见解,学第二遍之时便能够与陈那比肩,及至第三遍之时已经能够发现陈那的不足之处,此后便开始为《集量论》作注解,这便是后世影响深远的《释量论》。然而,在当时佛教已经处于衰弱的时代,法称的大作并未找到知音,在给其他学者观览时也没有得到丝毫的赏识与善意。相传还有人将其著作付于狗尾之上,以此嘲笑法称,然而法称却说:“正如这只狗四处驱驰一样,我的著作亦将传遍全世界。” ⑥事实也证明了法称的先见之明。此后,法称著作了《定量论》,确立了其自身的理论学说,但是由于文本的缺失,学界对于《定量论》的研究确是少之又少。而在《定量論》之后的《正理滴论》不仅概述了法称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还保留有梵文原本,因此学界对《正理滴论》的研究相比而言也就宽泛的多。至此之后,法称又分别作了四部著作,即《因滴论》《诤正理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其中,“《因滴论》,侧重解释比量之量式因义;《观相属论》,侧重解释比量之量式各概念的关系、和合义及过类;《成他相续论》,侧重论证他人之心理以成立唯识的道理;《诤正理论》侧重解释为他比量。” ⑦可以这样说,这四部著作的内容在前三部著作中都已经有所体现。由此观之,法称的所有著作当呈现这样一种逻辑关系:
也即是说,《定量论》是对《释量论》的概括与发展,而《正理滴论》是对《定量论》的概括与发展,《因滴论》、《诤正理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四部却是对前三者的展开细述。
(三)《正理滴论》结构划分的依据
对《正理滴论》内部的逻辑划分,概而言之只有一点较大的差别,原文本的结构将自义比量、他义比量与现量放在同一层次,而笔者将比量与现量置于同一层次,而将自义比量、他义比量与五根现量、意根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置于同一层次,这一划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在法称的认识论体系中,正确的认识就只有现量和比量,故现量和比量便是属于同一层次的。而五根现量、意根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四者都属于现量,是对现量的分类,与此相同,自义比量与他义比量二者都属于比量,是在比量层面上对比量进行分类而得。与此同时,先言现量再说比量,是因为就认识的发生过程而言,当是先有现量的自我体验,然后才有比量的发生。也即是说,现量是纯粹经验的,不经过任何的思维加工。而在此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就变成了自义比量,然后在与别人言说的过程中演变成了他义比量。因此,在认识论的角度而言,原文本的结构划分亦是合情合理的。加之,文本对四种现量的论述仅有寥寥几语,而对两种比量的论述却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如果在文本中将其放在同一层次论述,可能更会显得“厚此薄彼”了。诚然,作者法称在写作之时自有其考量,然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却也不得不仔细分析研究。
而所谓外部逻辑结构的划分,即是就《正理滴论》在法称整个理论体系而言。前文已说,《定量论》是对《释量论》的概括与发展,而《正理滴论》是对《定量论》的概括与发展,《因滴论》《诤正理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四部却是对前三者的展开细述。就文本的章节来看,《释量论》分为四章,分别是“自义比量品、成量品、现量品、他义比量品”,而《定量论》分为三章,分别是“现量品、自义比量品、他义比量品”,《正理滴论》与此相同。相比较而言,《定量论》比《释量论》少了“成量品”一章,而其他三品的大部分内容却是直接来源于《释量论》,且“成量品”被认为是《释量论》中最为重要的一品,为何法称在其之后的文章中不再论述?笔者认为,法称作为一虔诚的佛教徒,且具有高深的修行,同时具备大慈大悲之心,然而他在《释量论》开篇就明确说明“故我无意谓此论,真能利益于他人,然心长乐习善说,故于此论生欢喜”。也即是说,法称所作《释量论》并非为利他人之意,是为了使自己自心对于善说长时爱乐修习。所以,《释量论》所述更像是法称自身的自义比量,只是使自己修行体悟,而其中的成量品尤为如此,其所讲述的是如何修成佛法。因此,对于不信佛法之人而言,其作用并不是那么多。但是,拥有一颗悲悯之心的法称菩萨,其所要渡的并不仅仅是诸多佛教徒,而是生长于世间的芸芸众生,故而他在《释量论》之后,又作出了《定量论》确立自身的学说。然而,《定量论》的主要内容都直接来源于《释量论》,除了“自义比量品”一章变动较大外,其余两章几乎没什么改变,且对于庸俗愚昧的大众而言,《定量论》之深广依然是难以理解的。故法称为了给他的学生讲学,才又作了《正理滴论》这一简略的文本。从实质上来说,《释量论》的写作既有法称的发挥,但更多的是对陈那《集量论》的学习,而其学习的过程事实上是一自我修行体悟的现量境,而《定量论》的创作是为成就自身学说,也是一自义比量式的创作,《正理滴论》的出现确是为传授讲学,开示他人,而其他四部则是在开示他人之时必须注意和遵守的一些规定。从这一角度来看,法称的著作与其量论体系事实上存在着以下对应关系:
四、结语
可以看见,法称在否定前人所言声量、圣言量等之基础上,确立了量仅有现量和比量,同时确立比量是依现量而起,故比量亦称随量,即随现量而起之量。其整个学说也是按照这一体系而成。同时也不难发现,法称确是难得的奇才,亦是整个逻辑学界一座难以跨越的丰碑。其学说体系既是自身的解脱之法,同时也是于众生的普渡之道。《正理滴论》作为他整个理论体系的概括,其价值意义自不必言。虽其篇幅短小,然而确是义理精深,不可不谓微言大义、言近旨远,故而能在法称离世之后,在其敌论派耆那教的书库之中将其发现,从而完整地将这一瑰宝呈现于世。
注释
① 郑伟宏,著.佛家逻辑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8.
② 顺真,著.释量论自义比量品略解浅疏[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7,6:311.
③ 法称,著.正理滴论[J].王森,译.世界宗教研究,1982(1).
④ 吕澂,著.佛家逻辑——法称的因明说[J].因明论文集,1980.
⑤ (日)武邑尚邦,著.佛教逻辑学之研究[J].顺真,何放,译.中华书局,2010,9:序言第1页.
⑥ (日)木村俊彦,著.ダルマキールティ宗教哲学の原典研究[M].木耳社昭和十六年:9,12.
⑦ 杨化群,著.《释量论》序[A]//顺真.释量论自义比量品略解钱疏[M].18.
参考文献
[1] 郑伟宏,著.佛家逻辑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 顺真,著.释量论自义比量品略解浅疏[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7.
[3] 法称,著.正理滴论[M].王森,译.世界宗教研究[J].1982(1).
[4] (日)木村俊彦,著.ダルマキールティ宗教哲学の原典研究[M].木耳社,昭和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