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语“打call”小议

2018-08-18潘海燕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流行语语义汉语

潘海燕

摘 要:新近产生的流行语“打call”源于娱乐领域的“应援”文化,采用的是“汉语+外语”的结构模式,语义上已由娱乐现场的“呼喊、喊叫”等具体的动作行为泛化为“加油、助威”的支持行为。“打call”快速流行的原因跟社会求新心理和正能量色彩密切相关。

关键词:流行语 打call

一、引言

语言诸要素当中,词汇最具开放性。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新词语总是持续不断地涌现出来,同时也总有一些旧词语不断地被社会淘汰。新旧交替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新词语的大量产生不仅为社会生活提供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快速变化。信息时代从来不缺乏创新,创新的事物和观念往往需要通过创设新词语表现出来。流行语是新词语中最活跃的因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迅速传播并被某些群体或社会大众广泛使用的日常用语。近期新闻媒体、网络社交平台上频频出现一个新的流行语——“打call”。例如:

音乐人为我的国打call《中国进入新时代》(网易娱乐2017-11-13)

旅行又添新体验 为“铁路+旅游”打call(人民网2017-11-07)

秋风秋景秋意浓, 为缤纷长沙打call(《长沙晚报》2017-10-31)

家门口就能看到高水平国际赛事 市民为南宁打call(《南宁晚报》2017-10-22)

游客为何都为广州旅游打call?(《南方日报》2017-10-12)

看央视专题片为广州打call。(凤凰网2017-10-09)

国庆假期,观众进馆为祖国打call。(央视新闻网2017-10-08)

为AR打call苹果鼓励iOS开发者推出AR软件。(新浪网2017-10-07)

为西安美景打call!这份骑共享单车逛吃玩指南拿去不谢。(西安新闻网2017-10-5)

“打call”是什么意思,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会误以为是“打电话”,“疯狂打call”就会被误解为“疯狂打电话”。仔细一想,“call”本身是一个动词,已经包含“打电话”之意,如果在它的前面再加一个动词“打”,岂不造成语义重复。“打call”一语的用法必定另有玄机,或者说“打call”跟“打电话”没有关系,上述新闻中“打Call”也不能理解为打电话。

二、“打call”的来源及语义泛化

“打call”起初是一种文化娱乐现象,源自日本现场演唱会(Live)的应援文化。“应援”一词汉语中早就存在,意思是“接应援助”,多用在政治、军事方面。如:

若能用贤授能,粮食羡馀,甲兵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援,敌有此者,引而计之。(三国·诸葛亮《将苑·击势》)

若我分军应援,则首尾俱弱。(唐·姚思廉《梁书》)

性顺位中,无它应援,以敦实自求而已。(宋·张载《横渠易说》)

金全之据安陆,守贞之叛河中,大起师徒,来为应援。(宋·欧阳修《新五代史》)

南唐遣蒋洪来,乞举兵应援。(元·脱脱等《辽史》)

又木城西十里建行宫,孛由补剌者吾亲率重兵屯守应援。(明·宋濂等《元史》)

现代汉语中“应援”一词指“(军队)接应”,与古代基本同义,但该词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网络用语“应援”虽然也是从“接应援助”的含义发展而来,但跟军事、政治方面无关。“应援”日语作“応援”,指歌迷为喜爱的歌手,在演唱会等场合为之加油助威的活动。应援活动是通过现场灯牌、配合演出、统一服装应援物或者场外捐钱捐物等方式支持偶像。“应援”的方式有多种,比较流行的是“应援色”,即以某一种特定颜色作为加油助威的色彩。如:

B站携手肯德基三对三篮球挑战赛 全新二次元方式应援篮球梦想。(网易2017-10-10)

凭借“小绵羊”的这份超高人气,应援活动一经上线,就得到了泡泡圈粉丝们的积极响应。(东方娱乐网2017-09-29)

团票,应援,打赏,公益……体育该如何应对粉丝经济时代?(搜狐2017-09-25)

“应援”一词属于娱乐文化领域比较专业的词汇,目前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语义泛化现象。应援文化多种多样,“打call”只是其中比较专业的一种,该词对应于日语的“コール”,日语本身也是外來语,对应英语单词“call”的发音。“call”有“呼唤,喊叫”义,它的“加油、助威”义最初是从“呼唤,喊叫”义引申泛化出来的,表演者现场表演时,台下观众用“呼唤、喊叫”的方式为之加油助威,后来加油助威的方式有了新变化,“call”的语义内涵也随之丰富起来。日韩娱乐圈的应援文化传到中国内地,与之对应的专业词语也应运而生,“打call”只是其中一个。

“打call”一语进入内地大概始于2012年,当时用的还是本义,属于非常小众的文化现象,一般只有比较专业的Fans参与,普通大众并不了解。当时网络上有零星的专门解释“打CALL”方法的帖子。从2014年开始,这种现场(LIVE)“打call”的文化开始在内地流行起来,各种表演现场“打Call”的行为也开始盛行,但此时“打Call”一语的使用范围仍然局限在娱乐领域。自2015年起,网络上开始出现大量的有关“打Call”的方式、方法等内容的帖子,还有专门教授“打call”的教程、视频等。基于网络的快速传播,这种现场互动方式也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熟悉,但是对于局外人来说,仍然只是看到表象,并不明白其中的内涵。至2016年底,“打Call”一语还没有出现语义泛化。如:

首先是打call的一些基本方式,这里楼主有特别推荐大家看的视频攻略,相信大家跟着这个视频的讲解,一定能学会日式应援的打call技巧。(百度贴吧2015-02-01)

新人打call如何防止嗨在强拍上?(百度贴吧2015-10-26)

看LoveLive剧场版需要带荧光棒打Call吗?(知乎2016-07-15)

近期(始于2017年年中),“打call”一词开始广泛被新闻媒体采用,语义出现泛化,已经演变成“支持、加油、助威”的意思。目前,网络媒体上的“为XX打call”就是为了表达“为XX加油”、“我支持XX”的意思,即表达是一种赞成、支持的态度。

流行语中不乏外来语,从构造方式上来,主要有音译(如“秀show”)、音译+类名(如“卡车(car)”)、音译+意译(如“基因gene”)、意译(如“话筒microphone”)、字母缩写(如“WTO”)等。近年来出现了“汉语+外语”的流行语模式,如“小case”。流行语“打call”与“小case”属于同一类型,都是“汉语+英语”式的,以前叫做“洋泾浜”。但从语义上来看,它们属于不同的类型。刘大为(1997)从语义上将流行语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为短时期内社会使用频率的迅速提高以及使用范围的迅速扩张,流行过程中语义并不发生变化,如“下岗”;另一类则不仅仅在于使用频率的提高和使用范围的扩展,更在于这种提高和扩展是以语义泛化为支撑的,如“包装”。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小Case”基本属于第一类,其“小事情”的意义仍然保留着,但“打call”不同,它的语义在引进时就已经出现泛化,“call”首先由最初的“呼喊、喊叫”义演变为表示“支持”的行为,再泛化为“为XX加油、助威”行为。汉语在引进“call”的同时进行了格式上的改造,加上了动词“打”,这就像“beer”本来可直接音译为“啤”,非要加上“酒”变成“啤酒”一样,目的是为了使其中的含义更加明白。“打call”在语义上的泛化为它由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特定领域的用语突破行业限制演变为社会流行语提供了可能性,也就是说语义泛化是“打call”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打call”快速流行的原因

“应援”和“打call”都可以表示“加油助威”的行动。从传入时间上来看,“应援”早于“打call”,且前者在汉语中早已有之,就词语本身来看,也是“应援”更符合汉语特点,如此看来,似乎“应援”更应该成为流行语,但事实却相反,“打call”快速成为一种流行语,“应援”一词仍然局限在特定领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打Call”和“应援”相比,前者的书面语色彩很浓,理解需要一定知识背景,而“打call”则是一个口语化的用语,学过一点英语的人,都能从“call”的“呼喊、喊叫”义,理解“打call”表示“加油助威”的特定行为。此外,“打call”之所以能够走红,还有以下社会因素:

(一)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崇尚新颖、反对固化,新产生的词语能够给人们带来新鲜感、消除“审美疲劳”,“打call”一词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求新、求异的心理,适应了特定社会群体需求。目前“打call”一词在新闻媒体中多作为新闻标题使用。新闻要想吸引读者的眼球,设法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就要在标题上下工夫,采用流行语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猎奇心理,产生出奇的效果,这也是目前媒体纷纷效仿“打Call”,助力该语流行的重要因素。

(二)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需要正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但也不能忽视正面力量的引导作用。当下社会负面信息充斥网络媒体,需要更多的正能量以正清源,为XX加油助威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的行为,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对以往过度负面化情绪的矫正。纵观近年出现的流行语,主要有四大类:第一类是描述负面现象、表达负面心理的,如“蓝瘦香菇”、“套路”、“奇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第二类是带有戏谑、调侃色彩的,如“土豪”、“吃瓜群众”、“葛优躺”、“剁手党”、“宝宝”、“你懂的”、“女汉子”等。第三类是感情色彩不浓的中性用语,如“微XX”、“供给侧”、“互联网+”、“创客”、“新常态”等。第四类是带有积极色彩的词语,如“给力”、“点赞”、“中国梦”等。这几类新词语中,具有积极色彩的流行语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新闻媒体也乐于采用,因此传播速度比其他类型的词语要快,而且这类词语一般具有较长的生命力。那些带有负能量的或者戏谑、调侃类的用语都有一定的使用背景,相对来说不够稳定,有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就逐渐销声匿迹了。目前,“给力”、“点赞”之类流行语受到社会大众欢迎,已被广泛使用。新近出现的“打call”和“给力”、“点赞”一样都体现着社会的正能量,三者在语义上也是一脉相承,“给力”是指“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等,“点赞”表示“赞同”、“喜爱”,是对“给力”行为的无声支持,“打call”比“點赞”更进一步,将无声的支持化为具体行动。目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虚拟的、口头的点赞行为,“打call”一语既有无声支持,又有具体的行动,它所代表的正能量行为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参考文献

[1] 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

[2] 张海燕.传递正能量的“点赞”[J].汉字文化,2015(5).

猜你喜欢

流行语语义汉语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学汉语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排行榜
追剧宅女教汉语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
汉语与拼音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