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古儿子类称谓语造词理据

2018-08-18毛雪燕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关键词:儿子

毛雪燕

摘 要: 古代对儿子的称谓语相对来说比较多,运用的造词理据主要有语文理据、文化理据和修辞理据三个,运用这三个造词理据构造的儿子类称谓语的造词理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称谓语 儿子 造词理据

词的理据,是指用某个词称呼某事物的理由和根据,即某事物为什么获得这个名称的原因,主要是研究词和事物命名特征之间的关系[1]。在中国古代,受中国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男性的称谓要多于女性,同样对儿子的称呼远远多于对女儿的称呼,并且其中部分称谓既可以指称女儿,又可以指称儿子,对其称谓的造词研究可以从另一方面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

称谓在人际关系中标志着人的特定身份和职业,所谓称谓,是表示人的身份、地位的具体命名,是标志性符号[2]。称谓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在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因身份不同具有不同的称谓,大部分称谓都有其造词理据。

一、语文理据

语文理据就是从词内理据探讨词的产生,不仅可以从词的形、音、义讨论,还可以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探讨其构词原理。

(一)从词的本义探讨其构词原理

例如:“子”、“儿”、“男”;“子”,本义是指幼儿,甲骨文“像幼儿在襁褓中两臂舞动,上像其头型,因像幼儿在襁褓中,故其下不见其两胫形”[3]。《仪礼·丧服》:“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死则哭之。”郑注:“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1]秦汉以后,“子”的所指才慢慢固定为儿子。《吕氏春秋·慎行》:“已为我子矣,又尚奚求?”高诱注:“子,太子也。”“子”不仅是一个象形字,而且构词能力非常强,这是根据象形指称儿子。“儿”和“子”相同,本义指幼儿,兼指男女,特指儿子。“儿”与“子”可形成连文“儿子”,一直沿用至今。“儿”和“子”虽然都是用来称呼儿子的,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儿”一般指的是年幼的儿子,“子”所指称的儿子不受年龄的限制,属于泛称。这两者都是用字的本义指称儿子。“男”本就是指男性,可专门用来特指儿子,但是和“儿”、“子”相比,“男”一般用于他称,因为这个称呼更加可以凸显出男性的特征,所以经常和“女”对举。

除了从本义引申出儿子的称谓外,还有一种方式是用假借的方式引申而来的。比如“庶”的本义是“煮”,假借为众多的意义,但是从假借义引申出的称谓很少。“子”是儿子最初的称谓,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而以“子”为基础构成双音词符合词由单音词向多音词发展的趋势。

(二)从词的构成探讨其构词原理

儿子类称谓语中除了大量单音词外,还有一些事合成词,与汉语的词汇从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儿子类称谓语的构词方式主要是偏正式合成词。

偏正式合成词是由一个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成分和一个中心成分依次组合而成的,又称作“主从式合成词”或者“向心格合成词”[2]。表示儿子类称谓语中的嗣子、卑子、介子、支(枝)子、嬖子、世子、嫡(適)子,嫡男、遗体、男子、冢子、国子、侧室、阳童、阴童、丈夫、末胄、余子、众子、庶子、孽子、儿子等。

上述以偏正式方式构成的合成词大多以“子”为基本语素,进一步印证了“子”构词能力强的特点。虽说这类词运用偏正式的方式构成,但是基本以长幼为前缀构成,反映了嫡庶之别。这里的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缀,具有实义,表示“儿子”。

二、文化理据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还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在词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宗法制文化在儿子类的亲属称谓中表现得甚为明显。古代的中国宗法制度严谨,尤其是自从妻妾分别后,其子女的地位随着有了差别,即使是同母兄弟,嫡长子和其他儿子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即嫡子和庶子的区别。注重子嗣、嫡庶的观念及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并且根据长幼尊卑等社会地位的不同,表示儿子称谓词语非常丰富。

(一)表示嫡长子的称谓

1.“嫡”,本义是指正妻,后引申为正妻所生的子女,多指嫡长子。《左传·文公十七年》:“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儿朝诸君。”杜注:“夷,大子名。”也可以直呼为“嫡长子”。正妻的地位本就高于妾,引申为指代儿子也是根据其母地位较高,这个称谓产生于上古,一直延续至清朝结束以后很长时间,这个称谓才慢慢消逝,反映着中国宗法制文化的改变,虽然在农村很多地方依然重男轻女,但是嫡长子的地位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重视。

2.“嗣”,本义指继承君位。《国语·周语上》:“夫晋侯非嗣也,而得其位。”韦昭注:“嗣,嫡嗣也。”“嫡嗣”指应继承君位的嫡长子,这里是同义连文。在中国古代,继承制度基本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充分说明了嫡长子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之高。

3.除了上述两个称谓可以用来指称嫡长子,很多称谓也可以指称嫡长子。例如“宗”,本意是指宗廟,因为建立、奉祀历代宗庙的特权被大宗的嫡长子所垄断,所以引申为大宗的嫡长子。为了将正统和分支区分开来,将总宗的嫡长子称为“大宗”,将宗子的同母或异母兄弟嫡长子称为“宗后、新宗、宗子”[2]。“伯”,本义是指兄弟排行第一,后引申为长子或者嫡长子;“元子”中的“元”,本义首,引申为始,第一,原指天子或者周王叔父的嫡长子;“王子”、“太子”、“世子”都是指天子或者诸侯的嫡长子;“胄子”、“国子(弟)”是指帝王或者贵族的嫡长子;“树子”指被立为世子的嫡长子;“当室”,因为嫡长子继承父业主持家事,所以用“当室”指代持家的嫡长子;“冢子”,既可用于天子、贵族的嫡长子,又可指称平民家的嫡长子。在古代对儿子的称谓语中,以上这些称谓都是对嫡长子的称谓,显示着嫡长子尊贵的身份,甚至连夭折的嫡长子,称谓也相对尊贵,夭亡的嫡长子被称为“阴童”。

从以上称谓可以看出,上古时期,嫡长子在家庭乃至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高,社会和家庭的权利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的,这一观念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二)表示庶子的称谓

在古代,庶子的地位远远低于嫡長子的地位,古代男子多是一妻多妾的,所以很多不只有一个庶子[2]。“庶”的本义是“煮”,假借为众多的意义。“嫡”、“庶”不仅可以用来区别正妻和妾,还可以用来区别她们所生的儿子。表示庶子的称谓很多,“众子”、“公子”、“孽”、“别子”、“支子”、“支(枝)”、“余子”、“介子”、“侧室”、“卑子”、“嬖子”等。另外,“王子”除了指称天子或周王的嫡长子外,还可以指天子或者周王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2]。《礼记·王制》:“王大(太)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国之俊选,皆造焉。”郑注:“王子,王之庶子也。”与“大子”相对的“王子”应当包括其他众嫡子。同样的,夭亡的庶子也有特指的称谓,与嫡长子的“阴童”相对,称为“阳童”,因为其死后尸体停放在屋室的西北角向阳处而得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宗法制文化在对儿子的称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嫡长子的称谓明显高于庶子的称谓,同时从称谓中也可看出嫡长子和众多庶子的地位之分。

三、修辞理据

古代指称儿子的称谓语的修辞理据主要包括比喻和借代。运用修辞理据的称谓词更加生动、形象。

(一)比喻造词

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也成譬喻[4]。古代儿子类年龄称谓比喻造词理据分为名词比喻和动词比喻。

1.名词比喻

“支或枝”,本来指树枝,比喻引申为嫡妻次子以下及妾的儿子。《仪礼·丧服》:“何如而可以为人后?支子可也。”贾公彦疏:“支子则第二已下,庶子也。不言庶子,云支子者,若言庶子,妾子之称,言谓妾子得后人,適妻第二已下子不得后人,是以变庶言支。支者,取枝条之义,不限妾子而已。”

2.动词比喻

本来是一个动词,通过其比喻义称呼儿子。例如:“息”,《说文·心部》训为“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本义是指气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式,引申为繁衍、生养。由于“息”常常用于牲畜的繁殖,因此可以谦称自己的儿子。《战国策·赵策》:“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这是触龙称呼自己的儿子为“息”。汉代以后,“息”及以“息”为语素的合成词所指范围扩大,也可以用来称呼他人的儿子。三国时期出现“息男”,与“息女”相对,现代日语保留了这样的用法,称自己的儿子为“息子”

(二)借代引申

借此代彼,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借同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的修辞方式,叫作借代[4]。在儿子类称谓中,运用借代的比较多,儿子类称谓语中的借代可以分为名词借代和动词借代,其中以名词借代占绝对优势。

1.名词借代

“遗体”是运用借代的方式来指称儿子的。古人以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如《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借代引申为指儿子。“嫡或者適”本指正妻,后来借代指正妻所生的嫡子;“宗”本是指宗庙,但是只有嫡长子有建立、奉祀历代宗庙的特权,因此以此指代嫡长子[2];“伯”本义是排行第一,由于嫡长子就是排第一的,因此借代指称嫡长子,“元子”也是如此;“当室”,只有嫡长子有继承父业主持家事的权利,所以同样运用“当室”借代指称嫡长子。夭亡的嫡长子称为“阴童”,是因为死亡后将其遗体放在房间的西南角,这是“室之尊为”,属于背阴出,而夭亡的庶子则称谓“阳童”,是因为其死后尸体放在房间的西北角向阳的地方,这两个称谓都是运用方位指代称谓。同样,“侧室”,本义是指很多房屋之中正室旁边的房间,侧室不但是妾居住的地方,而且是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嫡子及庶子所居住的地方,这是以地代指嫡长子以外的嫡子及庶子。

2.动词借代

“嗣”本指继承君位,由于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用来指代嫡长子。动词借代在儿子类的称谓语中并不是很多,只有一例。

在儿子类称谓语中,运用修辞理据的很多,主要是根据当时嫡长子和众多庶子之间地位的悬殊,并且从修辞理据中可以看出嫡长子和庶子之间身份的高低贵贱。

四、结语

造词理据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文化,中国古代宗法制文化盛行,对长幼、地位不同的儿子的称谓具有严格的限制,并且要反映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在称谓方面必然有严格要求。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每个称谓语背后隐藏着深厚的等级制观念。从称谓的造词理据方面探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文化及语言与文化、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志毅.词的理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115.

[2]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1.

[3]方述鑫等编.甲骨文金文字典[K].成都:巴蜀书社,1993:1166.

[4]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20-170.

[5]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31-345.

[6]徐光烈.汉语词的理据及其基本类型[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4(01):70-75.

猜你喜欢

儿子
到儿子家享清福
儿子的一次告白
养儿子,一定要“拼妈”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