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壮骨活血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54例
2018-08-18郭学永
郭学永
浙江省岱山县中医院 浙江 岱山 316200
本研究采用益肾壮骨活血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患者,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以为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4例。观察组男21例,女33例;年龄54~83岁,平均67.26±8.40岁;病程3~18年,平均6.48±2.26年。对照组男19例,女35例;年龄56~82岁,平均66.79±8.72岁;病程3~16年,平均6.76±2.48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阿仑膦酸钠70mg/周(福美善,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20256),清晨空腹白开水送服,服药后30min进食;钙尔奇D3片(惠氏制药有限公司,成分:含元素钙600mg,维生素D3125 IU),国药准字:H10950029),1粒/次,2次/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肾壮骨活血汤:黄芪、生地黄30g,山药、丹参、当归、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各15g,桃仁、红花、白术、炙甘草、鹿角胶各10g。水煎早晚分服。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观察组(54例)对照组(54例)骨痛评分4.16±1.58 1.46±0.61ab 3.89±1.32 2.70±0.78a组别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9.74±1.83 3.17±0.75ab 9.49±1.60 5.29±0.94a
3.2 两组桡骨、股骨及腰椎骨密度(BMD)比较:见表2。3.3 两组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甲状腺旁激素(PTH)、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比较:见表3。
表2 两组桡骨、股骨及腰椎BMD比较(±s,g/cm2)
表2 两组桡骨、股骨及腰椎BMD比较(±s,g/cm2)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腰椎例数 桡骨 股骨观察组(5 4例)对照组(5 4例)1.0 7 9±0.0 7 3 1.1 8 6±0.0 8 5 ab 1.0 8 2±0.0 7 0 1.1 3 5±0.0 8 4 a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0.5 2 2±0.0 6 7 0.5 8 2±0.0 6 4 ab 0.5 1 8±0.0 6 3 0.5 5 7±0.0 6 8 a 0.9 3 8±0.0 7 4 1.0 7 2±0.0 8 0 ab 0.9 4 2±0.0 7 1 1.0 3 8±0.0 7 6 a
表3 两组骨代谢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骨代谢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4 体会
骨质疏松症当属中医学“骨痿”“骨痹”范畴。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机以脾肾两虚、血瘀为主[1]。其中,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键因素,脾虚亦是重要病机,而血瘀则是促进因素。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肾精足则髓骨化生有源;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胃失养,则骨骼干涸。同时肾虚则气血运行不畅,脾虚则气血无以化生,瘀阻脉络,发生血瘀,瘀血使水谷精微得不到布散,骨骼失养,发生骨痿。故中医治疗应以补益肾气、强筋壮骨及活血化瘀为主。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壮骨活血汤,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骨痛减轻、骨密度升高,且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说明益肾壮骨活血汤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效果显著。本研究所用益肾壮骨活血汤方中,方中黄芪、山药、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祛除痰湿;生地黄、淫羊藿、鹿角胶温补肾阳,滋阴补血;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均能够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骨碎补、补骨脂强骨温筋,强壮腰膝。诸药配伍,共奏益精填髓、补肾强骨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