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急救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2018-08-18钟育红丁素兵张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5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静脉

钟育红 丁素兵 张婷

脑卒中为急性脑血管疾病, 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损伤, 可将其分为出血性脑卒中以及缺血性脑卒中, 前者经治疗后易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运动等障碍, 后者为临床常见疾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1,2]。目前, 再灌注治疗及早期救护措施为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缩短治疗时间为提高溶栓效果的关键[3]。为此, 本研究对本院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 旨在探讨该护理模式对患者静脉溶栓效果及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1月本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中男11例, 女9例;年龄45~79岁, 平均年龄(62.39±5.54)岁;既往史:冠心病6例, 高血压10例,糖尿病4例。对照组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46~80岁, 平均年龄(63.07±5.65)岁;既往史:冠心病7例, 高血压9例,糖尿病4例。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者;②为首次脑卒中发作者;③存在猝然昏迷、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者;④发病时间<3 h。排除标准:①存在脑部手术史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合并其他类脑部疾病者, 如帕金森综合征、老年痴呆等;④重度脏器功能障碍者;⑤存在颅内出血史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静脉推注溶栓药物,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 包括讲解溶栓知识, 推注药物等。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①溶栓前:评估患者病情, 采取抽血、备皮、心电监护等措施。②溶栓中:a.建立静脉通道, 严格按照医嘱掌握用药剂量、时间、方法等,做到药液现用现配;b.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每15分钟测量1次血压并记录, 当舒张压>11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者收缩压>180 mm Hg时, 易引发溶栓出血, 故需严格控制血压;c.实时查看患者神志、肢体活动、言语变化情况, 结合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并及时反馈给医师;d.观察患者牙龈、口腔黏膜、皮肤有无出血征象。③溶栓后:a.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观察其肢体肌力、语言意识、瞳孔等, 以判断溶栓效果;b.继续测量血压, 每15分钟测量1次, 若超出预计值, 则需立即通知医师;c.测量体温, 每2小时测量1次, 一旦体温升高, 则需立即采取相应降温措施;d.针对患者心理变化情况, 与其交流, 以稳定情绪;e.指导患者正确饮食, 以确保其大便通畅;f.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状况, 积极预防其病情反复或加重。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静脉溶栓效果和预后情况。①干预21 d后, 参照NIHSS[4]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评分<15分为轻型, 16~30分为中型, 31~45分为重型;参照FMA[5]评估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损伤程度, 95~99分为轻度, 94~85分为中度, 50~84分为中重度, <50分为严重。②干预21 d后, 参照格拉斯哥评分(GCS)标准[6]对两组预后情况进行评估, 共分为5级, Ⅰ级:经治疗后虽然存在轻微缺陷, 但仍可以正常生活;Ⅱ级:经治疗后虽轻微残疾,但可独立生活;Ⅲ级:经治疗后虽意识清醒, 但已经残疾,需通过他人照顾其日常起居;Ⅳ级:经治疗后处于无感知觉醒状态;Ⅴ级:患者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静脉溶栓效果 干预前,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21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干预21 d后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预后情况 干预后, 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NIHSS、FMA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NIHSS、FMA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 干预21 d后FMA评分干预前 干预7 d后 干预14 d后 干预21 d后对照组 20 21.92±7.51 17.65±3.37 15.28±3.33 13.81±2.51 49.37±6.38观察组 20 21.86±7.53 13.39±2.52a 12.08±3.29a 10.17±2.62a 55.93±7.26a t 0.025 4.527 3.057 4.487 3.035 P 0.980 0.000 0.004 0.000 0.004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起病急、病情凶险等特征, 易出现局灶性功能缺失, 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有研究表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3~6 h内, 是抢救的黄金时机[7]。故采取有效、及时的急救护理措施是挽救生命、促使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 是改善患者预后效果的重要保障。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 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FMA评分高于对照组, 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具有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预后的积极作用。过去临床多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 其急救效果欠佳, 致使致残率与致死率处于上升状态[8]。一体化急救为新型急诊救治模式, 通过多环节配合进行抢救, 可有效提供快速、便捷的急救护理措施, 为后期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进而促使与之相对应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是由专业人员全程跟踪, 从评估病情、液路准备、通知医师、辅助检查到遵循医嘱用药、静脉溶栓、观察生命体征等方面, 通过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全程参与, 可有效避免转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满足患者心理等方面的需求, 可在最大程度上缩短患者在院内治疗的时间, 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进而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9]。该护理模式中, 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评估其症状及体征, 利于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病情异常现象, 以便及时反馈给医师, 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可充分体现“时间就是大脑”的理念;观察患者心理变化, 稳定家属情绪, 可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利于减少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由于溶栓药物阿太普酶(rt-PA)的半衰期为20~30 min, 故采用现用现配的方式, 按正确的方法、剂量用药, 可有效提高药物作用效果[10]。该护理模式的实施, 可有效克服救治延时、会诊延误、监护不严密等常规急救护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可有争取最佳治疗时间, 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利于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的素质。

综上所述,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 可有效缓解神经缺损程度, 提高肢体运动功能, 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静脉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DCA循环法的应用实践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