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虚拟社会的道德教育

2018-08-17申晓腾王越芬

人民论坛 2018年20期
关键词:网络道德

申晓腾 王越芬

【摘要】多维度的网络虚拟社会,不断渗透于现实社会中,其“隐匿性”“超时空性”“多样性”等特征给学生的思维方式、社会交往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必须通过推动网络虚拟社会立法,重塑网络虚拟社会道德建设,提升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等举措,为网络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网络虚拟社会 网络道德 教育引领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网络道德教育依然是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小觑的重要一环。多维度的网络虚拟社会,不断渗透于现实社会,给学生的思维方式、社会交往带来巨大影响,极大地拓展了学生主体信息延展能力。同时,社会生态环境延伸至虚拟社会环境,原有的社会道德阈限得以扩充,随之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更新升级,也对学生的道德实践提出了挑战。

网络虚拟社会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诉求

虚拟社会的“隐匿性”冲击着学生道德诚信意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德。网络虚拟社会具有“隐匿性”,网民无法及时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仅用一个头像、昵称和符号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时,包括学生在内的主体均有一种表达思想的自由感。匿名效应使得他们敢说敢做,将生活中各种被压抑的言行在虚拟空间尽情释放,放纵个人言行,不顾忌自由话语对社会的影响。

虚拟社会的“超时空性”挑战着学生的道德观念。虚拟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摆脱时空的限制,跨越地域和时间的界限,主体行为和社会行为变得及时化,社会各阶层和不同种族间的思想观念交织与碰撞,西方道德伦理、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融合与浸润,使得在单一学校环境中成长的新一代学生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知,主流价值观缺失。

虚拟社会的“多样性”降低了学生的心理认知。一些学生面对当前学业竞争、就业困难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心理挫折感严重,情绪低落,虚拟空间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泄的环境。从网络心理维度审视道德问题,虚拟空间容易导致学生网络成瘾心理。个别大学新生,迷失现象严重,现实交往能力不强,终日“一网情深”于虚拟空间,以获得现实社会中得不到的精神满足,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和社交活动,形成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严重者会对社会交往产生怀疑和抗拒心理,导致为人处世态度的消极化。

虚拟社会中学生道德教育缺失的成因

网络虚拟社会法律制度和法治环境尚不健全。法律与道德本身具有密切相关的内在联系,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而道德是法律的升华,法律来源于道德又反作用于道德。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主要细节方面仍然存在空白。目前,各种网络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变化,而我国有关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问题的相关的法律制度与法治环境,尚缺少相应及时快速的跟进,导致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出现一定的偏差与混乱。

部分学校网络道德专职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网络虚拟社会的特征是每个人均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低门槛低成本的信息制作可以在几秒钟内跨国传播,信息的真实性暂时无法求证。当前,部分学校仍存在网络道德专职师资队伍建设薄弱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任的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教育教师缺乏,没有正式开设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教育课程;二是现有的道德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网络技术和知识缺乏、个别教师道德素养不高、缺乏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其道德价值判断力和道德选择力,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最终也无法实现知行合一的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教学终极目标。

网络虚拟社会中学生稚嫩心理与从众行为。学生日渐成熟生理与相对滞后心理的矛盾,生理和心理双重需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新生受其独立人格的影响,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渐增强,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的审视力,但在现实的社会里,其心理年龄尚不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难以判断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仅凭个人主观意识跟从或模仿网络行为,这就容易诱发种种道德问题。

网络虚拟社会中学生道德教育引领的应然进路

推动网络虚拟社会立法,完善网络政策法规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是维系网络虚拟社会道德的基本规约,因此要加快和完善网络立法规范工作。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学生网络虚拟社会交往提供法律保护与支持,为网络空间的有序运行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政府是网络道德规范治理的主体,政策制定人员应考虑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理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诉求,以具体的行为准则、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内容形式,有效融入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中。

重塑网络虚拟社会道德建设,依托新技术加强舆情监控。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是紧密相连、双向互动和相互影响的的关系。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坚守与网络道德规范的执行呈正相关关系。全社会践行和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凝心聚力、强基固本,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讲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夯实新时代的道德基础,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育人生态环境,以现实社会道德建设促进虚拟社会道德规范,让学生自觉地将新时代主流道德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融入网络虚拟社会。

提升学生虚拟空间信息素养教育,占领学校新媒体平台的话语权。学校应有步骤推进网络虚拟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一是重视虚拟空间知识和功能的普及。提升学生对虚拟空间信息与社会现实差异的识别能力,培养其对虚拟空间信息的判断甄别能力,引导其对虚拟空间文本正确解读;二是提升学生虚拟空间技术批判的能力。网络虚拟空间的道德教育蕴含于科学技术观之中,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评价能力,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侵袭和负面影响;三是提升虚拟空间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虚拟空间道德教育新平台,通过微课、微信等微媒体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利用QQ空间、人人网社交平台转帖转载,传播各种资讯,开设学校和院系官方微博、专家教授和知名校友微博等,在虚拟空间的思想阵地敢于亮剑,牢牢把握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提升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做好人生的判断、选择、简答“三道题”。新时代的学生,应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网络虚拟空间。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和维护网络虚拟社会诚信生态建设,依规遵法、提升网络道德素养,做守法自律的理性网民,做好人生的判断、选择和简答这“三道题”。网络虚拟社会信息有真假与正误,需要不断地去鉴别判断;网络虚拟社会充满诱惑,学生要学会选择,切莫盲目效仿;努力提高自己对虚拟空间各种信息的甄别力,主动建立自己内心“防火墙”,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把净化网络虚拟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严格遵守网络虚拟社会道德秩序,绝不制造垃圾信息。

(作者分别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黑龙江教育科学规划重點课题“网络虚拟社会中学生道德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JB121500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苏杰初:《自媒体时代学生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教育探析》,《教育观察》,2016年第5期。

责编/孙娜 美编/杨玲玲 史航(见习)

猜你喜欢

网络道德
新媒体形势下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建设及引导机制研究
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与学校教育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