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和对策
2018-08-17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
◎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何华武
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组持续研究制造强国专项,到今年已经连续六个年头,目前还在做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分析,2017年项目开展了我国制造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研究的内容和今天论坛的主题非常接近,在此我想将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代为发言,向各位领导和嘉宾做一个汇报,我发言的题目是我国制造业发展重大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将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三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是发展环境问题,二是发展质量问题,三是发展路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不是在见效,是在持续加大,中国制造2025实施三年多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形成了全国上下联动振兴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制造强国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是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和全球贸易壁垒加大,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向挤压”形势更为严峻。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期美国、欧洲及亚洲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均超过中国。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中美贸易战的关税矛头直指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局面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显的更为严峻。二是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趋缓将影响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后劲。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大幅度衰减,制造业规模以上利润总额符合增长幅度,这就是具体的数据。金融行业市场化不充分,在制造业投资回报率下降的前提下缺乏支持制造业的市场动力和具体措施。三是市场经济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对传统制造业和中小企业重视不够。市场缺乏有效的企业“退出”渠道和禁止,缺乏竞争力的落后企业很难被淘汰,部分行业市场过度拥挤,严重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各地区产业发展政策缺乏统筹规划,往往过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示范项目的推进,反而忽略和放松了传统产业的提升以及中小企业的帮扶。
第二是发展质量问题,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2013年以来,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对全球制造强国指标开展持续监测研究,要用很多数据说明问题,结果显示,我国虽然已经明确了制造业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战略性目标,这个目标非常明确,但是实现转变的过程并不顺畅,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制造业总体上仍未摆脱规模拉动的路径依赖,转变发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与美国、德国、日本的综合指数差距在稳步缩小,但是增速却呈现逐年放缓的趋势。我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规模发展的增长来拉动。这张图显示了2012-2016年制造强国发展综合指数,大家可以看看第四行,美国、日本、德国,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数据统计,2016年是负值,这个指数很能说明问题,从2012、2013、2014、2015、2016, 这 个 指数同时要求我们在座都要努力,要奋斗。二是质量效益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质量提升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短板。在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四个一级指标构成中,质量效益指标占比低于13%,远低于其他国家。这个数据对我们在座的同志们要提提起警醒。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到2016年仍仅为美国的18%,日本的31%。制造业增加值率则从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制造业企业仅有11家,远远低于美国的87家,同年我国被欧美质量召回累计达到1229次,远高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质量效益仍然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瓶颈,提质增效、提高供给质量水平迫在眉睫。三是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成效不显著,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质量效益这一栏,相对说来偏低。制造强国结构优化指标绝对值在连续保持四年持续增长之后,到2016年首次出现下降。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构成占比从2012年的26.11%降至2016年的23.35%,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这些数据反映出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低端和无效供给过剩、高端和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四是自主创新、两化融合、绿色发展的持续推进任务艰巨,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中国制造强国持续发展指标绝对值从14.27增加到16.08,呈现持续稳步上升趋势。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与老牌制造强国仍然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与美国、日本的差距更为明显。制造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2017年国际电信联盟公布的信息化发展指数排名中,中国仅位居第80位,远落后发达国家。制造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还不够高。五是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人才培育机制体制有待改进。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企业在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整体偏低,发展通道不畅,人才无序竞争。
第三个重大问题是发展路径问题,推进制造业迈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发展路径问题也就是该怎么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交汇,我国制造业必须要抓住这个战略机遇,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着力点就是要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和,加快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真正通过深度融合实现中国迈上高质量工业化发展道路。因为要搞制造业强国,就要有需求,和需求要深度融合。
第一,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新时期是我国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期,更是两化融合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绽裂机遇期,中国制造需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持续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各环节、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大力加强工业基础,以智能制造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用“互联网+”引领产业链体系重构,采用数据和平台新规则加快构建网络化、协同化、服务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打造智能化生产体系和发展模式。
第二,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战略重点,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既提供产品又提供服务转变,实现制造业沿着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环节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不断强化制造业产业链中高端服务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持续推进制造技术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互相协同促进转型升级,进而提升效率的良性机制,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协调发力,形成中国制造+中国服务的组合优势。服务上去了,需求才能上去,需求上去了,中国制造才更好的发展,围绕培育绽裂新兴产业,利用新技术全面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推动资本市场建设,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第三,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工业闻名与生态文明的融合是破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可持续工业化的新路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工程可积为支撑,通过制造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驱动、政策法规保障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工业化发展各环节和全过程。
第四,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一是坚持质量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加快确立竞争性政策在我国政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提高制造业供给质量和水平。必须以供给侧改革为主要手段,从需求侧促进行业均衡发展,实现高质量产品供给,加强技术供给、加强企业品牌体系建设、开放国内市场倒逼落后企业升级。我是长期从事铁路工作的,供给和需求怎么结合,在这方面有所体会。我原来担任过铁道部总工,高铁从速度体现来说,最高时速只能跑300公里,如果最高达到300公里的话,长度只能有60米。高铁有一个起速、加速、减速的过程,中间是平台。350公里的钢铁在哪儿,没有。于是我们下决心要研发制造。研发制造首先要有技术条件,中国铁路和钢铁企业当时一起拿出了技术条件,当时是进口还是部分进口还是全国产,争论非常大。我们生产350公里钢轨的工装工艺,最后决定全国产,中国总长达25000公里的高速铁路,钢铁全部是国产的,没有一米是进口的。大家也可以知道钢轨从12.5米到25米到百米长钢轨,如果你跑到欧洲去进口,多少船去装。这件事是制造业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这个钢轨并不容易。我举这个例子,是鼓励大家一定要创新,但是创新有一系列的方法和环境。二是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手抓,在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中,既要发挥新兴产业的引领示范,抢占制高点的作用,也要充分重视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是面、是存量,新兴产业是点、是增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生产制造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重点支持新兴产业要强化统筹科学谋划。三是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回归本意,坚持价值导向,避免创新概念泛化,将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依靠技术进步引导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明确、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真正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聚焦创新产品和创新生产工艺流程。四是大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当前我国制造企业最需要支持的是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前置审批,加大过程尖端,建立使诚信体系。强化监管部门履职,集中政令、解决市场地区分割问题。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畅通企业出口,理顺金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