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成效监测体系研究
2018-08-17甘世书嘎玛琼宗梁文业
冯 强,甘世书,嘎玛 琼宗,梁文业
(1.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2.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拉萨 850000)
前言
天然林资源是结构最复杂、群落最稳定、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强的森林生态系统,对流域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林区社会稳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的重大决策。西藏自治区从2000—2010年、2010—2020年分别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设,工程区为昌都市的江达县、贡觉县和芒康县,位于长江上游和金沙江流域,区域天然林资源丰富,生态战略极为重要。随着工程开展逐步深入,及时了解和评价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项目区工程建设状况、资源状况、生态状况、社会经济效益等情况,对工程建设、宏观政策以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监测内容
1.1 工程建设情况
主要内容是西藏自治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各项任务下达及完成情况,具体有:减少采伐、中幼龄抚育、公益林建设、改善民生、管护责任制落实、监测体系建设、资金下达使用等情况。
1.2 工程区资源状况及生态状况监测
主要监测内容有:一是资源状况,具体包括西藏自治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二是生态状况,包括工程区森林资源健康状况、自然度、森林景观等级、生态功能等级、生物多样性等;三是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主要是分析工程区各类林地面积、林木蓄积、生态状况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效益的动态变化情况。
1.3 工程效益调查
工程效益调查主要反映发下内容:一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效益, 包括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物量和价值量,主要是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经济社会效益,主要是天保工程实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2 监测体系指标
根据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资源分布的地理环境条件,以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监测方法和指标体系为原则,确立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表1 西藏自治区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效监测主要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天保一期工程概况工程建设 天保二期减少采伐完成情况、中幼龄抚育完成情况、公益林造林封育完成情况、改善民生情况、管护责任制落实情况、监测体系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资源状况资源数量、资源质量、资源结构生态状况资源生态功能、健康、自然度等反映森林生态状况的指标工程区资源状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效益社会效益社会稳定、职工安置、民众生态意识经济效益经济林果、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农牧民增收
3 技术路线
西藏自治天保工程成效监测工作技术路线,主要包括收集资料,建立2010年度资源小班数据库(本底资源数据库,下同),通过数据更新、遥感判读、补充调查、蓄积测算等方法形成2016年度资源小班数据库(本期资源数据库,下同),汇总统计各期数据,经分析产出工程区森林资源状况、各类面积、各类蓄积、生态状况及监测期内动态变化情况,根据资源数据测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效益;工程建设和效益主要是收集资料和座谈访问以及现地核实,经汇总分析后查清工程建设情况和社会经济效益。详见图1。
4 监测方法
4.1 工程建设情况调查
通过收集相关作业设计、图表、核查等资料,结合外业实际调查,了解减少采伐、中幼龄抚育、公益林建设、改善民生、管护责任制度落实、监测体系建设、资金下达使用等相关任务的下达情况、完成情况以及各项任务实施的效果等
4.2 资源状况及生态状况调查
图1 西藏自治区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效监测技术路线图
1)本底数据库确立。西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成效监测为首次进行,需确立本底数据库。利用前期(2010年)遥感影像,结合201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进行遥感区划判读,查清2010—2012年森林资源变化情况。并结合2011—2012年度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征占用林地、采伐作业、森林病虫害、林政案件等相关资料,分析更新2012年二类调查数据库,建立本底数据。
2)本底小班蓄积更新。对更新后的本底数据库,根据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生长率、消耗率模型,分析2010—2012年小班蓄积变化情况,更新本底数据库小班蓄积。
3)更新调查。根据林业经营管理数据,对监测年度间隔期发生变化的小班图形及属性进行更新,运用两期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遥感判读区划,并更新各小班的变化因子。对于遥感区划判读把握度不高和营林管理资料不掌握的小班以及发生森林病虫害和鼠害、森林火灾、乱砍滥伐林木、非法占用林地等内业难以确定的小班,开展外业补充调查。根据生长率、消耗率模型,在本底数据的基础上测算蓄积量及监测期蓄积量变化情况。
4)本期小班数据库建立。通过档案更新、遥感判读、补充调查、蓄积测算最终形成本期资源数据库。
5)统计分析。统计各类土地面积,各类森林及林木面积、蓄积,天保工程区森林资源林种、优势树种、起源、健康等级、自然度、群落结构、树种结构、植被类型、景观等级、生态功能等级、树高级等森林资源状况、生态状况情况等,以及动态变化。
4.3 工程效益监测方法
1)工程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效益。全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是采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以工程区监测成果数据为基础,辅以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长期观测数据集及社会公共数据,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林业行业标准为依据,综合运用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经济学等理论方法,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过程机理模型等为工具,采用产量—价格法、直接市场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主要研究方法,测算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效益实物量和价值量。
2)经济效益。收集相关部门统计数据,结合抽样实地问询,查清天保工程配套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经济林果、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农牧民增收等。
3)社会效益。通过收集资料,结合问卷法,访问法进行调查,主要是天保工程实施对职工安置、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生态意识等方面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西藏自治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成效监测,可做到及时掌握工程区工程建设状况、森林资源状况、生态状况、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效益、经济社会效益及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等情况,科学评价工程建设管理情况,总结经验与不足,为林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与落实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西藏天保工程区暂时还没有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参数基本采用西南地区及全国标准,加之西藏天保工程区面积较广,生态区位多种多样,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计算不够细致精确。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此项工作的投入,在不同生态区位建立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推进工程区乃至西藏全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效益的研究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