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运动员重大运动伤病特征分析
2018-08-17梅宇蒋艳芳敖英芳
梅宇 蒋艳芳 敖英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医学关节伤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1)
运动损伤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其发生与运动训练、运动技术、运动项目、运动环境和装备等有密切关系;主要发生在人体运动系统但也包括其他系统的损伤[1]。运动损伤可以发生在各等级运动员中,对于健将级运动员,伤病的影响,特别是需要停训甚至手术的重大伤病的影响,会导致被迫停训或停赛,妨碍运动成绩的提高,缩短运动寿命,严重者可能引起伤残等[2]。目前国内尚缺乏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群体伤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旨在收集因伤停训并接受手术的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和伤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为防伤治伤和科学训练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15年5月1日起我所收治的高水平运动员病例纳入本研究,连续收集2年,至2017年4月30日截止。入组标准:①高水平运动员(界定为经由国家体育总局审批通过的“国际级运动健将”和“运动健将”运动员);②重大运动伤病(指伤后无法继续参加正常训练或比赛并因此接受手术治疗的运动伤病)。同时,收集同一时间段内收治的其他低于此等级的专业运动员(称为低水平运动员)作为对照组。
1.2 主要观察指标
1.2.1 人口学信息,包括:性别、受伤时年龄、籍贯。
1.2.2 运动员训练信息,包括:运动项目、服役状态、训练年限、职业注册地、个人专业级别、个人最好成绩、所属运动队级别。
1.2.3 运动伤病信息,包括:损伤部位、侧别、伤病性质、伤病发生场景、伤病发生因素。
1.3 数据资料的采集
通过我所建设的运动医学信息登记和临床研究管理平台(SMORM平台),创建课题表单,采集运动员人口学、训练及伤病信息。
1.4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高水平运动员组的人口学信息、运动员训练信息,以及伤病信息等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年龄、专项训练年限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对于伤病性质、伤病影响因素等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其分布特征。P值小于0.01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015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2年期间,我所收治专业运动员并实施手术治疗的病例共595名,其中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国际级运动健将”或国家“运动健将”等级的高水平运动员185名,专业一级及以下级别的专业运动员(称为低水平运动员)共410名,两组病例数比例1∶2.22。见表1。
表1 重大运动伤病专业运动员等级分布情况
2.1 性别、年龄、专项训练年限、个人最好成绩分布
185名高水平运动员中,男性103名,女性82名,比例为1.26∶1,低水平运动员组男性与女性人数比例为1.44∶1,两组间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444)。
高水平运动员组年龄在14~75岁之间,平均年龄25.17±8.15岁,低水平运动员组年龄在11~68岁之间,平均年龄21.24±7.89岁,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高水平运动员组从事专业训练年限在2~26年之间,平均年限10.67±4.55年;低水平运动员组从事专业训练年限在1~22年之间,平均年限为6.76±4.08年,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高水平运动员组中,获得过全国重点赛事冠军或国际赛事冠军、亚军的运动员共122例,占65.95%,低水平运动员组中共107例,占26.1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2 性别、年龄、专项训练年限及个人最好成绩分布
2.2 损伤部位及侧别分布
高水平运动员组中,重大伤病累及肢体右侧、左侧、双侧占比分别为55.68%、42.70%、1.62%,低水平运动员组累及右侧、左侧、双侧占比分别为51.47%、48.53%、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9)。高水平运动员组中,累及膝关节最多见,112例,占60.54%,其次是踝关节,30例,占16.2%,肩关节18例,占9.7%,与低水平运动员组无显著差异(P=0.018)。
表3 损伤部位分布
跟腱髋关节腕关节手部4 4 2 1 2.16 2.16 1.08 0.54 1014 3 0 1 2.44 0.73 0.00 0.24 7 2 2 2.35 1.18 0.34 0.34
2.3 伤病性质分布
运动伤病的性质可以是急性损伤或过度训练伤。前者如交叉韧带断裂、跟腱断裂、肘关节脱位等,后者如退行性骨关节炎、髌腱腱围炎、半月板退变性撕裂等。高水平运动员组中,急性损伤109例,占58.92%,低水平运动员组中急性损伤302例,占73.6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水平运动员组中,过度训练伤69例,占37.30%,低水平运动员组中过度训练伤95例,占23.1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4。
表4 伤病性质分布
2.4 运动项目分布
185名高水平运动员中,共涉及26个运动大项,其中摔跤运动员最多,24例,占12.97%,而低水平运动员组中摔跤运动员28例,占6.8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水平运动员组中篮球运动员最多,108例,占26.34%,而高水平运动员组中篮球运动员18例,占9.7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5。
表5 运动项目分布
2.5 伤病发生场景
高水平运动员重大伤病发生场景中,专项训练时发生损伤的最多,84例,占45.41%,低水平运动员组专项训练中受伤168例,占40.9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水平运动员组在从事非专项体育活动时发生损伤77例,占18.78%,高水平运动员组非专项体育活动中受伤18例,占9.73%,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6。
表6 伤病发生场景分布
2.6 伤病影响因素
运动员发生重大运动伤病受到来自自身和外界多个因素的影响。高水平运动员组中,自身因素影响共144项,占58.54%,低水平运动员组自身因素影响共265项,占49.44%,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水平运动员组外界因素影响共102项,占41.46%,低水平运动员组外界因素影响共271项,占50.56%,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7。
表7 伤病影响因素分布
3 讨论
本研究根据个人专业级别,将运动员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两组运动员在男女比例上和职业注册地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年龄、训练年限、个人最好成绩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由结果可见,高水平运动员组的特征是平均患病年龄大,从事专项训练时间长,参加比赛的级别和激烈程度较高。
在发生重大伤病的高水平运动员中,最多见的是摔跤运动员,其次是篮球运动员,这与低水平运动员中的分布情况有显著的不同,后者最多见的是篮球运动员,其次是足球运动员。摔跤和篮球虽然都属于对抗性运动,但摔跤以双方队员身体直接对抗,压制对手来争取得分,属于典型的接触性运动;而篮球虽然有身体对抗,但技术动作则以扣篮、篮板球、错位防守等技术动作为主要攻防手段。
本研究中,高水平运动员运动伤病项目分布中摔跤运动居首位,分析原因与该项目本身技术特点有关。首先,在摔跤比赛中,运动员在单位时间身体接触的频率和对抗强度远远高于篮球及足球,技术要求通过缠腿、抱腰等动作攻防得分,所以接触性损伤是最重要的受伤机制。此外,根据摔跤运动的赛制规则,运动员常需要连续参加多个场次的阶段赛和决赛,且均为淘汰赛。这使得越是体能、技术较好的高水平运动员,越是会参加更多、更激烈的比赛。高水平摔跤运动员在关键比赛中对抗激烈,加上经历多场比赛后体能下降或带伤参赛,更容易发生重大运动损伤。因此,对于摔跤及柔道、跆拳道等对抗性强的接触性运动,应该着重防范高水平运动员发生重大运动损伤。
在本研究中,篮球运动损伤在低水平运动员中较高水平运动员更常见。在排除性别因素后,低水平运动员年轻,从事专项训练时间短,技术水平低,可能是本组篮球运动员容易发生损伤的重要因素。对于篮球运动的伤病预防,应该在运动员成长和接受培养的过程中就提高防病措施,提高技术动作和身体素质水平,有助于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
膝关节被认为是运动损伤最常累及的关节。本研究发现,年轻的低水平运动员组,膝关节伤病所占比例略高于高水平运动员组,但两组运动员并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对重大伤病性质的分析发现,虽然都以急性损伤为主,如韧带撕裂或断裂,关节脱位等,但高水平运动员的伤病性质中,过度训练伤如退行性骨关节炎、半月板退变性撕裂等所占比例显著高于低水平运动员组。直接原因是由于高水平运动员平均年龄相对较大,从事专业训练年限长,训练难度、强度大,发生过度训练伤相对多见;而低水平运动员训练或比赛经验不足,身体素质不佳,使他们在比赛或训练中更容易发生意外,导致急性重度损伤发生。
本研究中,两组运动员在专项训练中受伤略高于正式比赛中受伤。同时发现,高水平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和正式比赛中受伤的,合计占到82.71%,而低水平运动员中在这两个场景中受伤的占比较低,后者在非专项体育活动中受伤的比例显著高于前者。这可能与低水平运动员的自我保护及防范意识不强,或是因为不是重点队员而疏于管理有关。由此提示,除了在专项训练和正式比赛中,加强对运动员的伤病防控外,还应在非专项体育活动等场景中,重点加强对低水平运动员的伤病监督和管理。
运动伤病的发生受到运动员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共同影响,其中自身因素包括身体过度疲劳、旧伤复发、犯规或技术失误、精神心理因素等;外界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场地、训练安排不当、对手犯规、队友误伤、赛程安排不合理、装备器材故障和天气因素等[3]。伤病发生可以是单一风险因素或多个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崔国庆等[4]对我国8支自由式摔跤队的运动员伤病调查发现,伤病影响因素中最常见的是对手误伤,占30.00%,其次是自身技术失误,占22.73%,身体过度疲劳、训练安排不当和带伤训练也占有一定比例。本研究中综合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高水平运动员发生伤病主要受自身因素影响,而低水平运动员则主要受外界因素影响。比如高水平运动员因为过度疲劳和旧伤复发而导致损伤的比例都高于低水平运动员组,他们在一次训练中的训练强度大,身体机能下降导致过度疲劳;或是在一场比赛中旧伤复发、带伤上阵导致技术失误,成为最终导致重伤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而低水平运动员因为对手犯规或队友误伤等外界因素而导致损伤的比例显著高于高水平运动员,由于与对手或队友都处在较低水平,技术动作不规范造成对己方或对方运动员的误伤,或缺乏职业素养恶意犯规,属于外界人为因素,此外天气、场地等外界环境因素也是导致低水平运动员发生重伤的主要风险因素。因此,高水平运动员重大伤病的防控,应该重点关注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尽可能避免疲劳应战,或小伤不治、带伤上阵的情况。而对低水平运动员来说,提高己方和对手的技战术水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既要保护自己,又要避免伤及他人,同时重视天气场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提出的是,像摔跤、柔道等项目,差别训练是运动队常用的训练手段,大体重级别的低水平运动员会安排为小体重级别的高水平运动员做陪练,此时由于身体机能和技术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应特别防范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伤害,因为他们被水平较低的陪练误伤或犯规的风险增大。
本研究不足之处,一是研究资料均来自本单位住院病例,来源受到地域分布影响,反映出的伤病规律具有一定地域局限性。二是本单位对运动伤病研究有所侧重,虽然文献报道的运动伤病以四肢骨骼肌肉损伤及膝、肩、踝等关节损伤为主[5],但缺乏头颅及脊柱方面的伤病数据,影响了结果的代表性。
4 总结
高水平运动员发生重大运动伤病,多常见于摔跤等对抗性强的项目。防控高水平运动员的重大伤病要集中关注专项训练及正式比赛,重点避免由于过度疲劳、旧伤复发等自身因素带来的致伤风险;而对低水平运动员的伤病预防还要关注非专项体育活动,以及由于场地等环境因素和对手犯规、队友误伤等外界人为因素带来的致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