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友:“中国改革开放政论片”第一人
2018-08-17
因常年劳碌,张胜友病魔缠身,但他依然撰写着《极简中华民族复兴史》《极简中国改革开放史》两本书,只为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果和艱难。
从一名普通记者到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再到作家出版社社长、“中国改革开放政论片第一人”,在张胜友身上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如果要一词以蔽之,那就是改革——他的经历,正是中国40年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
处女作《十年潮》获邓小平称赞
1982年春天,张胜友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光明日报社。领导派张胜友到沈阳采访,没想到他一个礼拜就回京了。领导接过稿子一看,近万字的长篇通讯《文艺体制改革的先行者——记沈阳张桂兰家庭剧团》相当成熟,总编辑看了稿件后当即批示:标题要大,发通栏题。紧接着,1983年初,北京京剧团赵燕侠的承包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张胜友又奉命采写了长篇通讯《一包就灵——改革带来了希望》,将安徽凤阳农村土地改革的成功经验同文艺体制改革探索结合起来,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
这两篇长通讯发表后,张胜友在新闻界“走红”了。1991年底,中宣部一位副部长把电话打到张胜友办公室,布置了一个题目——创作四集电视政论片《十年潮》,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立体、全面、宏观地回顾改革开放10年来共和国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成就。这就是张胜友的政论片处女作由来。
张胜友拒绝其他人参与脚本的创作,“我跟副部长说,创作是非常个体化的东西,要自己写。我写完你可以审核,如果不行,我再改。我说政治上听你的,你是副部长嘛,但是艺术上要听我的。”张胜友回忆。
《十年潮》完稿时,适逢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返京,稿件呈送邓办审阅。半个月后,邓办给中宣部回复:很好,很及时,很必要,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
《十年潮》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后,《光明日报》每天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其解说词。央视遵照中宣部的意见,精心录制了一盒《十年潮》录像带送给邓小平。不久,邓办打来电话,传达了邓小平观看《十年潮》后的评价:“这么多年了,在宣传改革开放、反映改革开放方面,我还没有看到这么好的电视片。”
《历史的抉择》成十四大献礼片
在《十年潮》热播之际,张胜友突然病倒,高烧39℃。偏偏在这个时候,深圳市委宣传部约请张胜友即刻赶往深圳撰写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政论片。发着高烧的张胜友飞赴深圳,入住邓小平南方谈话时住过的深圳迎宾馆。工作人员早已把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所有原始资料全部送到宾馆,用5天的时间看完材料后,张胜友读懂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意义:这位88岁的老人不辞辛劳南下,目的就是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它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随后,张胜友开始创作《历史的抉择》。
“我在迎宾馆用了20天的时间写完脚本,20天里,除了下楼吃饭,我没走出宾馆大门半步。”张胜友说。片子拍完后,中宣部直接送到邓小平的家里去审片。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播放完后,邓小平觉得很不错,同时也想知道在场协审员的看法。接着,他又表示,光几个人的看法也不够,应该让更多党代表看看,听听他们的意见。于是,这部片子被送到党的十四大会场,成了十四大的献礼片,播放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更加坚定了全党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据《环球人物》 龚新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