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理论综述
2018-08-16刘浩
刘浩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作为我国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发展迅速,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也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专家与学者关于物流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探讨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发展模式、影响要素以及未来升级、创新发展路径,并深层次探讨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希望推动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理论的完善提供基础支撑。
关键词:物流产业集群 形成与发展 理论综述
物流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内涵
产业集群指特定区域内众多分工合作的不同规模企业及其相关组织机构,所构成的具有网络关系、空间集聚的经济组织。一般而言,产业集群具备空间集聚特征、产品专业化特征、企业分工特征,以及完整产业链特征、复杂关系网络特征。迈克尔·波特(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即具有关联性、互补性与共同性的政府、厂商、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机构,聚集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群体现象。产业集群规模取决于其网络关系层级,产业集群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视其纵深程度和复杂性而定。
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关于物流产业集群的定义有以下几种。尤西·谢菲教授(2015)指出,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源自于三种集群均衡优化结果,其三个方面分别为物流产业主体集群、物流产业相关集群及其物流产业服务链集群(包括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文化流等),虽然这并不是明确的物流产业集群定义,但是却表明了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态化过程。
王燕(2009)认为物流产业集群是一个具有“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有机整体组织,其产业集群具备横向一体化物流系统特征,协同优势明显。李斌与陈长彬(2010)提出物流产业集群属于动态性、复杂性的网络体系,具有生命发展周期及固有机制特征。我国学者姜爱月(2013)基于地理文化背景,对物流产业集群的定义阐述为,具有竞争优势的物流主体及其他相关机构与企业的共同服务与集合活动区域。杨子辉等(2013)提出物流产业集群是由物流仓储、运输与信息、咨询等物流产业关联企业,共同集合在某一特定地理区位的群体。汤国生(2014)指出,物流产业集群的内涵,在于满足居民生产与消费的物流需求,是由对内、对外的物流节点企业及其相关产业链企业共同组成的群体。宫秀芬(2016)提出物流产业集群是以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枢纽、物流信息平台与教育科研组织为依托,具有一定数量规模物流产业链相关企业和制造商、供应商等企业的集群,具有地理聚集现象特征。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外研究还是国内研究,物流产业集群的定义和内涵均缺乏明确概念,但却具备一定的共性特征。即物流产业集群是特定区域范围内,以仓储、配送、包装与运输等环节的物流企业、制造商与供应链等企业为核心,具备互补性、协同性等特征,以相关交通枢纽与产学研组织为依托的集群化整体。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种可以获得规模效益的社会经济聚集现象,其形成与发展具备一定的规则与规律。与此同时,物流产业集群还具备空间性、网络性等特征。
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概述
关于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涉及市场范围、分工以及行业竞争关系等内容。
第一,外部经济理论。对于产业集群的针对性研究,始于马歇尔的研究成果,随后产生了一系列有关于产业集群的经典理论。
第二,產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中提出了“集聚经济”概念,他指出工业区位的选择存在着影响要素,其影响因素中涵盖集聚要素与特殊集聚要素。在研究中,韦伯提出了“产业集群”的现代概念。巴顿(1976)提出企业地理上的集中会引发竞争并促进创新,所以企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第三,竞争优势理论。波特在提出产业集群概念后,又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通过“钻石理论”揭示了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产业集群发展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波特提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受多个要素影响,具体包括生产要素,例如天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等;需求要素,即客户需求、市场需求与发展需求等;相关支持产业要素,即配套的产业组织机构;机会要素,即市场的机遇与市场环境表现;政府要素,即政府宏观的政策影响,包括教育、财政补贴与市场战略政策等。
第四,增长极理论。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Perroux提出“增长极”概念,他认为在空间地理上的经济增长存在着不均匀性,呈现散点分布,增长点会通过多样化方式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中,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植入推动产业,形成产业集聚现象,进而推进区域增长极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良性循环刺激。
第五,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其理论源自于前苏联彭德曼、科洛索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和普罗勃斯特等学者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源自于前苏联“贝加尔沿岸综合工程”、“查波罗工程”等综合体实践建设工程经验。学者们提出地域综合体的形成,源自于关联性企业、依附型企业、基础设施与经营类企业共同组成。在地域综合体组成特征下,存在着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综合体的核心即经营类企业,关联型企业、依附型企业和基础设施都是经营类企业的附属环节。在计划经济时代,该理论强调政府“自上而下”的功能,根据计划组织生产,其核心思想是地域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的结合。
第六,空间经济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之前,以Krugman为代表的经济专家和学者将空间概念引入经济学,并相继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揭示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将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1977)构建的D-S垄断竞争模型,融入到空间分析中,重构了简化的市场结构,采用动态模拟方式,解释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扩散演变特征,并指出了空间经济集聚的要素流动、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等主要影响要素。
第七,新产业区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危机影响下,发达国家经济处于衰退与停滞发展阶段,但是意大利艾米莉亚、美国硅谷与罗马格纳地区却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呈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与增长态势。根据学者的研究,这几个产业区多数是由中小企业集聚而成,企业间存在着良好的竞合关系,形成了具有内在动力机制的区域集聚群,被专家们称为“新产业区”现象。意大利学者巴格那斯科在1977年首次提出“新产业区”概念,并指出其形成源自于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演化,随着劳动分工的外部性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性特征日益明显,逐渐产生产业集群。皮埃尔、赛伯(1984)在《第二次产业分工》中对新产业区发展模式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诸多专家和学者指出,弹性专精生产方式是新产业区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密集的发展合作中形成了集聚群体。在新产业区形成后,其经济特征根植于本土社会文化,所以新产业区内的企业、人力资源具备相似的行为规范与一致性的价值观,成为了区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区域文化特色下,会使得技术与信息在产业区内更快的传播与更有效的扩散,将新产业区打造成具有良好竞合关系的集体企业家聚集地。
在以上几种理论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借助发展经济理论、创新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在产业集群形成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成果。目前关于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研究观点,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由于偶然的要素,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与企业的成长形成了物流产业集群,其受非市场影响要素较少;第二种是在竞争优势与良好的区域资源下,随着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形成了物流产业集群;第三种则是相对折中的看法,即同时包含以上两点。
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综述
(一)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针对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国内专家和学者采取了区域性的研究方法,以物流产业特征进行区分来分别阐述。这种研究不仅可以得出针对性成果,而且还有助于为物流产业集群未来的合理化发展提供建议与意见。
金琳(2009)结合河南省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依照不同的影响要素,提出了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资源共享型、政府主导型、地理天赋型和主导产业依附型。马丽(2010)根据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不同影响要素,将其发展模式分为市场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两大类别,前者的影响要素为物流市场的供求情况,后者的影响要素包括政策法规支持、财政支持与区位影响要素等。沈润(2011)指出,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涵盖区位主导型、资源共享型、主导产业依附型与政府主导型。樊雪梅、万志勇(2012)归纳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为主导产业依附型、区位导向型、政府主导型和功能关联型。刘伯超(2013)则提出,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型、地理禀赋型、资源共享型与主导产业依附型。贾帆帆(2014)指出随着我国仓储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园区与物流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迅速,并促进了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正在向服务创新方向发展。刘晔(2015)以陕西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并指出了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一体化优势,基于“一带一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结合GEM模型与钻石模型对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竞争力评级模型,为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化提供了政策建议。宫秀芬(2016)通过探讨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深入分析和对比了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异同,构建了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为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详细的决策性意见和建议。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六种主要发展模式优势对比如表1所示。
(二)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要素与升级创新发展趋势
李伊松等(2007)基于波特钻石模型,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基础设施要素、市场要素、环境要素、企业要素与政府要素等,都是影响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章建新(2008)通过总结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要素,得出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基于企业供应链的衔接性、物流人才的流动性、物流业务的一致性以及物流信息平台的共享性。
未来物流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需要基于物流园区的功能升级发展。王燕(2009)针对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全球产业链下资源集聚、创新环境的发展,以及地方文化知识的积累、物流需求与物流集群内的企业竞合关系、政府支持等,均是影响我国物流产业集群轉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张智勇等(2009)指出产业集群的形成源自于企业的竞合、创新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体系。汪俊华(2010)基于CAS理论,对物流企业集群与群外环境间的协同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多主体性、技术复杂性与主动适应性等特征,其创新发展需要复杂适应系统作为支持。通过对集群环境定义的阐述,作者指出物流产业集群的内部主体与环境互动至关重要,其将影响物流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孙欢(2015)基于云模型概念,利用MATLAB软件与云模型,以沈阳经济区物流产业集群发展为研究对象,解决了传统物流产业集群评价机制的随机性与模糊性,以客观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升级规划发展提供了决策理论支持。樊俊杰、曹玉书和周凌云(2016)在《物流产业集群演化及生态化发展研究综述》中,提出了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规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指出了未来物流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生态秩序还未形成,需要借助生态学理论作为依托,针对性解决资源整合效率低、运营成本高于生态位、过度重叠等问题,构建现代化的物流产业集群生态体系为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吕莲和王婧溢(2017)在《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中指出,经济全球化视角下各国经济都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物流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未来的发展策略。
结论
纵观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理论,其理论来源与古典经济学、传统地理学、古典区位论和新产业区位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市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对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发展影响要素、形成机理以及物流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等内容,进行了多方位的深入研究,但更多的仅限于定性研究。目前研究的局限在于缺乏统一、明确的理论概念,更多的理论分析依然存在着抽象性与一般性特征,缺乏对物流产业集群企业差异性和具体发展模式的针对性分析。基于物流产业本质特征、物流企业差异性角度的分析更是少之又少,还缺少完整的现代理论体系,关于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研究理论深度也有待提升。
参考文献:
1.吕莲,王婧溢.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7(2)
2.胡娟,梁胜民.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相关理论综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2)
3.马江浩.流通产业集群形成及发展阶段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8)
4.赵道致,张春琴,孙德奎.物流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5.宫秀芬.我国物流产业集群模式及形成机制[J].科技促进发展,2016(2)
6.樊俊杰,曹玉书,周凌云.物流产业集群演化及生态化发展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16(3)
7.王爽.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J].现代经济信息,2016(19)
8.邵校,刘蕤.物流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