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2018-08-16沈洪科王堰琦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社会网络中国

沈洪科 王堰琦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2002-2013年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网络,并对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网络具有稳定的发展趋势、较好的通达性和行业异质性;运输业是该区域内重要的商贸流通行业,新加坡是该区域内重要的商贸流通国家;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历年中国商贸流通业在该区域的影响力“稳中有升”,但行业的区域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 社会网络 商贸流通业

引言及文献综述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十国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正式启动。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立,成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发展日益密切。伴随着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倡议的提出,中国-东盟自贸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组成国家的东盟十国,不仅与中国地理相邻、文化相通,其海运和港口发展更是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商贸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前,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商贸流通的交通障碍、信息不对称、市场壁垒和政策障碍等问题仍然存在,该区域的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仍有待进一步推进。那么,当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的发展格局如何?哪些因素是影响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问题的分析,对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行业发展,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学者们主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双边关系格局进行探讨。例如:戴卓(2012)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例分析了国际贸易结构特征及其决定因素。张勤和李海勇(2012)对入世以来我国在国际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化进行实证探讨。郝晓晴等(2013)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构建国际铁矿石贸易网络,对该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马述忠等(2016)通过构建农产品贸易网络,探讨了该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及其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马远和徐俐俐(2017)通过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天然气贸易网络,对该区域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情况进行分析。

而当前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对国家间商贸流通往来的探讨较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层面分析我国商贸流通行业的品牌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影响因素等,仅有少数文献从国际视角针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李睿(2017)从法律视角分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争端产生的背后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张鑫(2017)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就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一体化的发展进行分析,但并未给出具体的数据支撑。有鉴于此,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2002-2013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网络,并对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为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提供良好数据支撑和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说明

本文构建的网络是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的11个国家(即中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菲律宾、文莱、老挝)为节点,以不同国家之间的商贸流通中间品投入产出关系为边所构成的。考虑到不同国家商贸流通行业的中间品贸易交易流量的方向性和差异性,采用加权网络形式进行后续讨论。同时,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国家间的商贸流通网络,因此本文不考虑一国国内各产业与商贸流通行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即不考虑网络中的自环现象。

在构建网络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采用网络的节点数、边数、密度、直径等指标用来衡量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网络结构特征。其中,网络节点数指的是网络中所有节点的数量,边数是网络中关系的数量。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网络中,节点数为自贸区内的国家数量,边数表示两国之间存在商贸流通关系。网络的直径指的是网络中距离最远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用来衡量兩个节点之间的通达性。网络密度用来测量各节点间联络的紧密程度,如果一个网络中的边数和密度都在不断增加,则说明该网络中的节点之间倾向于相互间建立更多的连接,网络将表现得更加稠密。网络的节点强度表示与该节点相关联的所有边的权重之和。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网络中,节点的强度为各国双边商贸流通贸易交易总额。网络节点的出度(入度)表示该网络中节点指出(指向)的有向边数。在本文中,节点的出度代表该国商贸流通行业向其他国家进行中间品出口的关系数,入度代表其他国家商贸流通行业对该国进口的关系数。

网络中节点的地位主要采用节点中心性进行测算。其中,PageRank算法将一个节点的重要性界定为邻居节点的数量和质量的加权组合。在本文中,一国商贸流通行业的PageRank中心性越大,说明该国的商贸流通行业在中国-东盟自贸区中越处于核心行动者地位,对网络中其他国家的影响力越大。

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网络结构特征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网络构建

由于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此,本文研究区间为2002年以后年份,并从Eora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提取2002-2013年中国与东盟共计11个国家的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运输业、物流通信业、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等6个商贸流通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单位:美元),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总体商贸流通网络(见图1)和细分商贸流通网络(见图2)进行后续分析。

(二)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

在总体和细分行业的网络中,历年网络节点数均为11,网络边数均为110,这说明历年该区域内各国与其他国家均存在双边商贸流通关系。网络的密度和直径均为1,表明自贸区内各国间的联系紧密程度较高,该网络具有较好的通达性。就网络强度而言,如图3所示,除2009年外,其他年份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行业总体及其细分行业均出现稳定增长趋势,这表明2002年以来该区域内各国相互之间的关系强度也在不断加深。此外,运输业是该区域内最重要的商贸流通行业,其历年强度远高于其他商贸流通行业,而餐饮业强度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餐饮业的本地化倾向远高于国际化。结合图2可知,各商贸流通行业也呈现出差异化的网络结构,且不同的商贸流通业在该区域中的重要枢纽国家也不同,这说明在该区域内商贸流通行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行业异质性。

(三)中国-东盟自贸区各国国际商贸流通发展的地位分析

借鉴姚静和赵彤洲(2016)、蒲岳等(2017)采用PageRank中心度对各国的地位进行分析。由表1可知,历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各国的地位较为稳定。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始终占据网络前三位,这可能是因为这三个国家地处马六甲海峡所在区域,而该区域是世界各国进行海上商贸流通的重要通道,极大地推动了三国商贸流通行业的发展。此外,新加坡港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转口港以及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是该国商贸流通行业一直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首位的重要原因。

就中国而言,2002年中国在该区域处于第六位,随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以及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正式启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商贸流通往来日益密切,并在2003年超过菲律宾,位列第五位,在2011年超过越南,上升至第四位。这说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商贸流通往来。

进一步就细分行业而言,如表2所示,中国各商贸流通行业在该区域中历年保持“稳中有升”的地位变化趋势。其中,中国的餐饮业、运输业和物流通讯业历年在中国-东盟自贸区中保持稳定的地位。中国的批发业、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则具有稳步上升趋势。因此,在商贸流通领域,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中国在该区域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网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计量模型与说明

综合相关文献和上述特征事实分析结果,研究选取经济规模、地理距离、人口规模、共同语言以及贸易开放度等因素进行探讨,并构建模型为:

lnComij=β0+β1lngdpij+β2lndisij+β3popij+β4lanij+β5openij

其中,经济规模(gdpij)、人口规模(popij)采用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数量来衡量,贸易开放度(openij)为各国进出口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数据来源于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地理距离(disij)和共同语言(lanij)数据来源于法国世界经济研究与专门知识数据库。同时,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采用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进行计量分析。并将上述变量中经济规模等属性数据差值化转化为关系型数据。

(二)回归结果分析

由表3可知,人口规模差异和共同语言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网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两国之间人口规模的差异越大,越有利于推动两国间进行跨国商贸流通贸易,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区中的各国均倾向于与本国官方语言相同的国家开展贸易活动。地理距离对网络中各国间的商贸流通联系具有负向作用,但这一影响效应仅在早期(2002-2004年)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后期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有关,使得自贸区内各国企业之间进行商贸网络更加便利,突破了地理距离这一阻碍。因此,两国间人口规模差异程度和是否具有共同语言是影响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网络的重要因素。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2-2013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历年网络总体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趋势且具有较好的通达性,各国之间均存在商贸流通关系性,网络中各节点间联系紧密程度较高;就细分行业而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商贸流通行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行业异质性,不同的商贸流通行业所呈现的网络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运输业是该区域内最为重要的商贸流通行业,其历年强度远高于其他商贸流通行业;就国别而言,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地处世界海运要道马六甲海峡所在片區,运输业、物流通信业等商贸流通行业发展较好;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以来,在商贸流通领域,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中国商贸流通业在该区域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整体上在该区域还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发展;此外,两国间人口规模和共同语言是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网络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东盟十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商贸物流通道,应抓住现阶段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良好机遇,积极推动自贸区各国间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与合作,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二是要积极推进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现阶段在中国-东盟自贸区中,中国商贸流通行业的整体优势还不明显,应积极推动中国优秀的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参考文献:

1.戴卓.国际贸易网络结构的决定因素及特征研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2(12)

2.张勤,李海勇.入世以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角色地位变化的实证研究—以社会网络分析为方法[J].财经研究,2012,38(10)

3.马述忠,任婉婉,吴国杰.一国农产品贸易网络特征及其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J].管理世界,2016(3)

4.郝晓晴,安海忠,陈玉蓉,高湘昀.基于复杂网络的国际铁矿石贸易演变规律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

5.马远,徐俐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天然气贸易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研究,2017(3)

6.李睿.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争端的法律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7.张鑫.中国-东盟跨境次区域商贸流通一体化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7)

8.姚静,赵彤洲.复杂社会网络节点重要性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6,44(1)

9.蒲岳,吴钢,姚星.中国在国际创新成果保护网络中的地位及其演化分析[J].科研管理,2017,38(3)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业社会网络中国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