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

2018-08-16

中国摄影 2018年3期
关键词:港城出版物宁波

(年度摄影集)

编者: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版本: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7-10

【评委评语】

近年来,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现象及其效果,日益为人瞩目。一方面,摄影以鲜明生动的视觉文本提供了多样化的解读路径;另一方面,这阡陌纵横的语义系统在传播中不断迭代更新,塑造了对象与时俱进的风貌品格。

因此,一个摄影项目,做得热闹好看,并不难;做到与对象高度匹配且独一无二,则要考验策划者、摄影者与编辑者的功夫。大部分摄影项目的完成度停留在“摄影”层面,而未进入“公共”空间;呈现方式虽然多有展览、画册等,但依然限于单一主题的平面展开,而未达到多元立体的辐射。因而有影响力者并不多。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邀请独立策展人与摄影师在7座港口开展摄影计划,本身即为跨界之举;而港口特殊的地位,当然不限于交通的起点与终点,更联结着文明的有限与无限。港口之于影像,更是渊薮常在、渊远流长。本书展示了虚拟/写实、物件/人文、政治/经济、考古/发现多重视野观照下的港口生态,提供了一个饱含激情与创意的成果。美中不足的是:影像在其中略失于素材感与碎片化。

—李 楠

“港口与影像”是由中国港口博物馆主办,由笔者于2016年发起并担任项目策划的一系列基于中国特定港口文化和全球化背景,针对港口视觉文化研究和影像实践的长期项目。在第一期项目中,我们邀请了共8位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摄影艺术家,分别就七座港口及其城市(宁波、泉州、广州、南京、上海、香港、大连)进行实地的拍摄。参与委任拍摄项目的8位摄影艺术家(郑川、朱岚清、陈文俊与江演媚、李超瑜、徐浩、黄臻伟、杨圆圆)分别从自身的兴趣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针对上述地理区域的港口、腹地、贸易空间,以及空间内所展开的人的活动进行深入挖掘,最后通过各自所擅长的摄影语言和媒介的选用(平面摄影、录像、声音装置)得以实现。

第一期委任项目的展览于2017年10月21日至11月16日于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展出,由笔者和青年写作者、策展人王欢共同策划,起名为“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与此同时,配合展览,我们邀请到假杂志社就“港口与影像”计划的第一期研究和作品进行设计,在长达数月的等待之后,同名出版物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该出版物的内容包括3篇论文和8位艺术家的作品及介绍,以文献的方式将“港口与影像”阶段性研究和展览的结果呈现给读者。本书由假杂志社的书籍设计师程音和担任设计,其编排顺序采用与展览陈列—宁波、广州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座重要港口),南京(连接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内河港),以及上海、香港、大连(见证近代中国历史的三座重要港口)—相一致的逻辑所展开,尽可能地将艺术家们的展览作品以最有效的方式转译到页面之上。从书籍的构架上来说,考虑到时间有限等诸多原因,设计师在参考了不少的摄影图录之后,放弃了原先做分册合集的想法,虽然这在一定程度削弱了艺术家本身的个性,但使得展览作品可以融入港口影像计划的语境之中。

《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出版物作为该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在编辑和整理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思考并反思项目本身对于建立与港口相关的影像文化研究、档案整理,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委任机制,扶持独立影像艺术家创作,生产新知识,以及帮助公众通过影像来认识并重新了解周围世界的意义。那么作为,我的身份也相应地在研究者、委任者、制作者、合作者、阐述者等身份中转换,以此来实现“港口与影像”这一长期项目的诸多目标。

文/何伊宁,“港口與影像”项目发起人,该出版物的主编

猜你喜欢

港城出版物宁波
边海放歌唱港城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以海为媒 构建新型港城关系
聚焦·宁波
张家港开展千名侨界人士看港城系列活动
2017年出版物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