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出版的进行时和未来式
2018-08-16钟华连
钟华连
2018年1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摄影》和影上书房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摄影图书榜的评选在浙江嘉兴影上书房举行。本届图书榜自2017年7月启动以来,作者、译者及出版机构积极参与,图书榜工作小组在评选前对参评图书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核定,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有来自中国大陆的130家出版机构及个人推荐的273种315册图书参与评选。
2017年1月,首届中国摄影图书榜从收到的102家出版机构及个人推荐的241种302册参选图书中,评出中国大陆的12家出版机构及2名个人的15种摄影图书。评选结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赞扬,也有争论。经过反思和沉淀,第二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选如期而至。
本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选采取“初评-复评-终评”加“每轮复议”的办法,评委们经过两天的阅读、讨论、平衡,共有来自中国大陆的9家出版及相关机构和2名个人的15种摄影图书入榜五大类摄影图书。“年度摄影史论图书”:《光社纪事:中国摄影史述实》《身体·性别·摄影》(瑞象视点·当代摄影文丛第一辑)、《老照片》系列(第111-115辑,合5本);“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珍藏马丁·帕尔》《四十年新闻摄影:西格玛时代》《摄影哲学的思考》;“年度摄影集”:《陈迹:金石声与现代中国摄影》《照片:伊娃·鲁宾斯坦摄影作品1967-1990(典藏版)》《意气风发时(1954-1958)》《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山河故乡》;“年度摄影器材技术图书”:《摄影与表达—当代摄影实践与理论(典藏版)》;“年度自制摄影图书”:《中国当代摄影40年》《无法留存》《31》。
本届中国摄影图书榜组委会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巡视员罗江华,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毛小芳,嘉兴市文联主席王一伟,影上书房摄影图书馆馆长王新妹组成。
本届图书榜评委会共由9位评委组成: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中国美协理事汪家明,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璜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沈语冰,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陈卫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杨小彦,全国照相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摄协技术委员会委员钱元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任悦,《南方周末》图片总监、评论家李楠,《中国摄影》主编晋永权。總结第一届的经验,本届的评委组成更加广泛和专业。自2017年11月开始,图书榜工作小组就已经开始陆续把收集的部分参评书目分批发给评委们,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挑选图书,并提前给他们寄送。通过提前阅读,在图书榜现场评选前,评委们就已经开始工作了。
评选期间,特别增设两名观察员:《大众摄影》主编徐艳娟、浙江经纬印业艺术总监傅为贫。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荣祥,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田宇原,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祝亚伟,嘉兴市文化局局长金琴龙、副局长王蕾亲临现场,出席了图书榜评选最后的总结会 。
本届中国摄影图书榜的评选得到中国文联、中国摄协、浙江省人大、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摄协和嘉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图书榜评选及本专题的策划和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作者、译者、出版社,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的支持。
第二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自启动以来,经过多次讨论,以及通过几次小型研讨会上广泛听取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榜单设置做了相应调整,更加突出摄影图书的特点,从上一届的六大类调整为五大类。从第一届到第二届所有参选的大陆出版摄影图书的总体情况来看,是以史论、摄影集和器材技术书这三部分为主,由此设置“年度摄影史论图书”“年度摄影集”“年度摄影器材技术图书”。近些年来,几乎所有摄影类出版社和一些综合性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摄影图书占了很大的比重,由此设置“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年度自制摄影图书”是从上一届的“年度摄影手工”“年度摄影图录”和“年度资助摄影图书”中衍变而来,是为未通过出版社的渠道,由摄影师独立手工制作或印刷制作的摄影集,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自制的展览图录而设立。在所有的参选图书中,年度摄影史论图书有45种,年度摄影集有75种,年度引进版摄影图书有49种,年度摄影器材技术图书有39种,年度自制摄影图书有65种。榜单分类具有相对性,比如一些引进版图书里也包含了史论、摄影集和器材技术书;评选期间,经过组委和评委的讨论,引进版中的摄影器材技术图书统一归在“年度摄影器材技术图书”类别中;有些史论和摄影集两边都沾的图书也在评选现场根据具体图书的情况做了部分调整。目前图书榜的分类只是根据当下摄影出版的状况做个大致的归类,以后根据摄影图书出版及制作的情况还可以做更合适的调整。
图书榜评选长达半年的准备过程也是一次年度国内摄影出版的深度考察。在出版社、相关机构及个人送书参与的同时,图书榜工作小组也通过网络渠道、展览、摄影节、摄影书展书市了解并收集2017年出版及制作的各类图书书目。此外,本刊记者还对北京的9家大小不一的综合性书店(王府井书店、三联韬奋书店、万圣书园、Page One、外文书店、西西弗书店、言几又书店、豆瓣书店、彼岸书店)做了一番实地考察。这些书店或是靠近城市商业中心或是临近大专院校,其中有7家都设有摄影类图书专柜,体量不小。这些摄影图书多半会与“艺术”“设计”“建筑”做邻居,有些书店还会做细分,比如西西弗书店设有“摄影器材”和“摄影品鉴”两块;外文书店在原版画册区域设有“影视、摄影”“风景摄影”“动植物摄影”“摄影与插图”等版块;而王府井书店一排9个大约1.2米长的5层书柜都统统归类为“摄影技法”,其中混杂着一些摄影史论书、摄影集。有2家是将摄影书归在“艺术”或“设计&影视”专柜中。而在这些书店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科普等专柜中偶尔可见与摄影相关的图书。除了万圣书园、Page One、外文书店因自身书店的定位会对摄影集和史论书有所侧重,大部分书店和亚马逊、京东等购书网站一样,都是将摄影器材技术图书作为畅销书,摆在醒目位置,而那些为数不多的摄影集和史论书要么摆放在销售柜的高处,要么是放在底层。当然,书店的经营首先是考虑大众的需求,热销的几乎都是摄影器材技术书,但综观架上的这类书,大部分的内容千篇一律。难怪摄影器材技术专家钱元凯在评选现场看到摄影器材技术书后,感叹道:“国内的摄影器材技术图书出得不少,但大部分都缺乏原创性,抄来抄去,有很多书只是换了名称,换了个封面,里面的内容都差不多。”
在本次图书榜的图书收集和相关调查中,我们发现国内许多出版社,尤其是出版影像类较多的出版社,除了摄影器材技术图书依然占据主要位置外,引进版的摄影图书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在原创摄影图书出版这块,书出得多,但好书少,反映历史、利用老照片资源的图书偏多,而体现当下摄影状况的摄影集和理论书偏少。这些在评选现场从评委们的反馈上也得到验证。
关于摄影集,这一能让摄影师作品完整、独立、并易于流传的艺术文本,国内出版社对摄影集的出版并没有与时下国际国内的“摄影书”(photobook)热潮相一致,引进的国外经典摄影集不少,但对于国内本土摄影师的作品并没有持续性的出版,我们甚至很少能看到一版再版的本土摄影师的经典摄影集。从事出版工作30余年的汪家明在评选现场指出,“出版摄影集或图文书的出版社好的很少,一方面是销售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缺乏摄影方面的编辑人才,包括一些大出版社都不会编影像类图书,对文字有感觉,但对影像没感觉。再者,中国很多读者还没有很好的读图能力,包括一些真正的摄影家和美术家,他看到的是形式感,但感觉不到里面的生活气息。”在图书榜评选现场,有类似感受的不只是这一位评委,任悦认为,“国内反映当下的摄影师作品集出版还是显得比较随意,能有什么出版就出版什么,很少有出版社能有编辑意识和策划意识来做这样一本书。”曾从事出版工作、后活跃于当代艺术圈的王璜生认为,“这次在摄影集方面之所以有些遗憾,就是觉得在内容、编辑、版式、印刷、装帧等各方面都欠缺,本来有些选题还不错,但是各方面都做得不够好。”
其实,这几年针对摄影书(或说摄影集)的推广和传播举办的展览和阅读活动并不少。2017年,国内各大摄影节都设有书展或书市,比如,大理摄影节的“千言万语:亚洲当代摄影书”展;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国际独立摄影书市”;丽水摄影节的“摄影图书博览会”;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摄影书市”。此外,第二届ABC(Artbook in China)艺术书展、2017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 “独立成册: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书展”中也对摄影书有所呈现。任悦和詹膑创办的OFPiX工作室在2017年发起的摄影书阅览室活动,融合策展和书展的概念,每次会定主题来挑选摄影书,2017年分别以须田一政、东京、家庭相册、摄影书基本款、报道摄影书为主题开展了五回,试图推动公众对摄影书的理解,培养摄影书读者。假杂志的创办人言由在2017年开了一家实体摄影书店和摄影图书馆,2017年举办了“开春书会”“日本摄影集黄金期”等书展阅读活动。假杂志作为在香港注册并在大陆扎根的出版机构一直致力于出版当代摄影和中国年轻摄影师的作品,截至2017年底,已出版22本摄影书,颇受业内关注。2017年出版的《来源不同的时间:来自茨满村的图像》(程新皓/著)和《白夜》(冯立/著)分别入围2017年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作者摄影书奖、光圈-巴黎博览会(Aperture-Paris Photo )第一本书奖。遗憾的是,假杂志使用的是国际书号,所以这次假杂志出版的所有摄影书都未能进入参选书目。不过,在此次入榜图书的《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假杂志担任设计。这本书反映了当下小型出版机构与传统出版社之间的典型的合作模式。
摄影史论图书一直是中国摄影出版的薄弱之处。此次参选的摄影史论图书出彩的也并不多,杨小彦认为,“弥漫在中国摄影理论研究中的流行美学太过强大,以至于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多数的摄影描述总是从属于一些耳熟能详、似是而非的审美词句的表达,反而让人们远离了真正的实践。”
相对来说,国内出版社在引进国外摄影史论图书方面有增加,而且选择的图书质量也比以往更高。但这几年国内引进的摄影图书常常出现翻译语言转换不够好、原文理解的偏差、常识误译等问题,这也是很多经典理论书和摄影集引进后因翻译问题而导致的遗憾,不利于好书好内容准确而有效的传播。一直致力于引进版艺术理论图书翻译工作的沈语冰认为,“引进国外的学术书,首先是选书,接下来是翻译、校对和制作,这些环节做得好就可以出一本好书。翻译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学术积累,可以说是文化交流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们现在很多学者都有很高的外语水平,但是光有这个是不够的。比如,在翻译一本经典著作的时候,会涉及到很广泛的知识面,包括基本学养、外语素养、翻译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背景、更有母语本身的修养等等,所以要求是全方位的。”
关于自制书类别里的手工书,独版或说独一无二的特点吸引着众多摄影人将作品做成“手工书的形式”。当下手工书工作坊、手工书书展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做的书并没有体现作品和手工的关联性,只是借手工之名来给作品镀金。正如评委李楠所说,“很多参选的手工书的制作其实非常地粗糙,他可能也没有很好地理解,就是手工在这本书里面应该是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才能称之为一本手工书,而不是很简单地做一个照片的剪贴本就叫手工书。”
从上述關于国内摄影出版的考察、评委们对图书榜评选和摄影出版的看法,可以了解到进行中的图书榜和国内摄影出版的现状。对于如何让图书榜和国内摄影出版形成更好的互促机制,许多评委也给予期待,诚如陈卫星所说:“国内摄影史论图书的系统性、结构性、理论性还不够,能够显现摄影师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创作个性的作品也不多。若图书榜多提倡这方面的图书,对于出版社的组稿和发稿会产生良性引导作用的。”这也契合了图书榜活动的宗旨—梳理和引导摄影图书的编辑出版方向,鼓励和推动摄影图书的进一步发展,为读者推介出适合阅读和真正有专业精神的书籍,为摄影图书市场树立起有力量可标识的阅读风向标。
在本期专题中,我们集中呈现了本届15本入榜图书的精选版式、部分摄影作品、文字,以及部分编著者、译者为此次入榜专门撰写的文章。
此外,《中国摄影》编辑部还倾情推荐了榜单之外的2017年摄影阅读书目,作为图书榜的补充和延伸。我们还邀请杨小彦、钱元凯和任悦三位评委就2017年国内的摄影图书出版各自撰写了一份见解独到的“年度摄影图书报告”。
而编辑部也对组委、评委、观察员,以及到场的嘉宾在本届图书榜评选的讨论会和总结会上的精彩发言做了摘录,这既是本届图书榜,也是有关当下摄影出版状况的重要文本。
为与国内摄影出版相对照,我们还邀请了几位谙熟国外摄影出版的作者为本专题撰稿。曾在光圈基金会实习的郑亦然、现居法国的影像艺术家兼出版人石真、现居德国的自出版人张一智、旅居日本并热衷摄影书的李弋迪对美、法、德、日这四个在国际舞台上摄影出版都非常活跃的国家,从摄影图书市场、传统出版社、摄影书店、摄影师自出版等侧面观察了当今国际摄影出版的面貌。这些国外摄影出版的经验如何能合理有效地借鉴到国内摄影出版上,或许也是今后国内摄影出版的未来式。另外,我们还邀请资深图书编辑黎旭欢回顾了2017 年欧美出版的重要摄影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