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认知地图对历史城区城市记忆塑造的启迪
2018-08-16王懿珣常伟才
王懿珣 常伟才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历史城区更新与改造已进行到一定阶段,城市形态与功能日趋同质,在此背景下,如何传承城市的文化内涵,塑造有地方性特色的记忆。本文将以认知地图相关理论作为依据,尝试探讨“范围较大、城市形态破坏严重、现状实体记忆符号保留较少”历史城区中城市记忆的塑造方法。
武汉市现有“城市记忆工程”“历史记忆地图”等尝试,在公众参与的基础上保证客观性,“记忆”集中在建筑等实体空间上。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汉阳历史城区作为案例地,以熟悉当地情况的本地居民作为研究主体,运用访谈法获取居民的城市记忆要素,结合认知地图法生成汉阳历史城区城市记忆认知地图;将城市记忆认知地图与历史记忆地图叠合,尝试从其中寻找城市记忆的塑造与落实方法。
1 汉阳历史城区城市记忆塑造研究
1.1 基本概况
汉阳位于武汉市西南部,与武昌、汉口隔江鼎立。本文研究的汉阳历史城区,北至汉江,东至长江,西至铁路线,南至拦江路,包含汉阳老城区、归元寺片区、龟北工业区与月湖文化区。
汉阳历史城区现有显正街历史风貌街区,局部传统风貌较强烈;归元寺片区的城市改造正在进行中;汉阳老城内部丁字形——显正街与鼓楼东街的传统轴线一直延续至今;龟北片区沿江工业地带被誉为“十里工业长廊”;主要开敞空间有汉阳江滩滨水绿带、汉江江滩、龟山以及月湖、莲花湖等。
1.2 历史城区认知
1.2.1社会认知
1)访谈调研。
访谈中首先明确汉阳历史城区的范围,访谈问题包括:“外地人来汉阳你最推荐他们去哪里”“你觉得什么可以代表汉阳”“你对汉阳有没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人或事或物”……共访谈65位汉阳历史城区的居民,对表达过于简单、混乱的对象予以排除后,得到有效访谈62份,有效回收率为88.6%。有效访谈的居民中,有56位是本地居民,6位是在汉阳生活多年(10年以上)的外地人。
将62份访谈记录内城市记忆要素按照属性分类,可以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a.自然环境类:体现城市记忆的各种自然因素,是城市内居民自然观的展示。
b.标志物类:体现城市记忆的标志性建筑、节点等。
c.城市母体类:和标志物相对应的,体现城市记忆的基底实体空间。
d.总体布局:体现城市记忆的街巷结构等对城市形态有影响的空间。
2)记忆要素特征分析。
将访谈记录中汉阳历史城区城市记忆要素按照属性分类(见表1),我们可以看出:
a.标志物类与自然环境类要素的记忆程度最高,总体布局类要素次之,城市母体类要素最容易被忽略。
b.人们对自己经常活动区域的记忆最为深刻,越远则记忆程度越低。汉阳老城区是主要的居住场所,其中的城市记忆要素呈现的最多。
c.要素与人的互动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记忆程度。
d.各类城市记忆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与串联的关系,可以呈“点、线、面”的落实在汉阳历史城区城市记忆地图上。
表1 汉阳历史城区城市记忆要素按照要素属性进行分类统计
1.2.2城市记忆认知地图绘制
1)历史认知地图。
为留住城市历史记忆,2015年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旗下的互联网移动微信平台“众规武汉”联合清华同衡团队创作武汉“历史记忆地图”。以武汉市紫线专项为基础,列出了1 054处城市历史遗产和城市遗迹。该地图利用手机联网,搭建公众参与、发现、收集、校正的网上城市记忆地图。
通过对武汉“历史认知地图”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此地图上更多展示“物质”空间,但对其他空间,例如已被破坏的、历史地名的、传统仪式的或故事传说的空间几乎没有涉及,见图1。
2)访谈认知地图。
根据访谈生成的认知地图,可以一定程度上展示上述其他空间。
在城市地图上将访谈的城市记忆要素落点,根据统计数值,划定分布区间;依据分级情况绘制不同大小、粗细的点线面,生成基于访谈的城市认知地图。
从图2可以看到,显正街—西大街与鹦鹉大道轴线上,延伸了总体布局类记忆要素的同时集聚了标志物类记忆要素,形成一条偏生活的记忆轴线;龟山北路的工业走廊串联工业记忆轴线;滨江地带的标志物类记忆要素与自然环境类记忆要素集中,形成滨江记忆轴线,汉阳大道串联各大公园,形成休闲记忆轴线,同时通过工业记忆轴线可以串联龟山与月湖,汉阳历史城区的山水格局也融入到城市记忆体系中去。
1.3 访谈认知地图与历史记忆地图叠合分析
“历史记忆地图”在公众的参与下有客观、全面的保证,“访谈认知地图”帮助我们发现“隐秘”的承载空间。两者的叠合分析可以弥补访谈中样本量不足带来的准确性问题,将不同社会群体拥有的记忆对应形成城市记忆的认知地图。两者的记忆要素点多集中于鹦鹉大道、西大街—显正街段,空间记忆轴线结构明显;月湖文化区、龟北工业区与鹦鹉大道记忆轴线相交处,记忆要素出现频率高;人们对龟山及龟山与汉阳老城之间区域的记忆程度较低。
标志物类要素构成的点状空间和由自然环境构成的区域空间记忆程度较强,包含建筑群体的区域空间最容易被忽视;这些空间受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强:实体存在、主题鲜明、有趣味性的空间记忆程度较强。
2 认知地图对历史城区城市记忆塑造的启迪
城市记忆在城市中隐秘而原真的存在,特别是在部分城市形态遭到破坏、现状实体记忆符号保留较少的历史城区,城市记忆更是“潜伏”于城市内部,难以识别与塑造。
通过对历史城区城市记忆的挖掘与分析,设计者在空间策划与塑造表现中,应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其原则与对策。
2.1 整体塑造
汉阳历史城区的城市记忆场景具有整体性,人们关注的并非是孤立的某些元素,而是通过叙事性的视角切换,强调不同元素营造的整体环境与承载的功能及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历史城区城市记忆的塑造过程中,首先确立整体塑造的原则,找出高度关联的城市记忆整体结构,分析点状、线性、区域记忆空间在结构中的位置,判断其价值并采用合适的塑造方式。
2.2 要素提示
整体并不代表全部。对于城市记忆结构的骨架部分,可以采用要素提示的方式“点到为止”,利用局部小工程的方式塑造城市记忆的轴线与节点空间。
线形空间的城市记忆塑造关键在于线索的强化。可以通过建筑小品等城市家具唤醒记忆、强化线索,表现城市的传统生活和空间形态。
点状空间的城市记忆塑造关键在于原真性与独特性的保持,为人们提供最大限度真实的记忆。对有实体空间的记忆,更多的是通过功能的置换,让记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新的延续,或是对记忆要素保留,为人们提供一个共同记忆的空间载体;对无实体空间的记忆,可以利用建筑构件等细小的元素做记忆提示,把过去当下化。
2.3 场所延续
人对城市记忆的主观影响因素较强,对构成城市记忆轴线血肉的区域空间,可以采用场所延续的方式塑造城市记忆。一方面是要保留地段的肌理与图底关系,从再利用和记忆要素延续的角度对建筑进行筛选;另一方面是在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下,保留区域记忆空间的故事,对包括生活、民俗等元素进行场景再现和场所体验,加强对城市记忆的外界刺激,同时强化区域认同与邻里关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