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管齐下破解“工匠之师”培养的难题
2018-08-15石成诚
首先,承担培养职教师资任务的高等院校要明确定位,不能为了某些虚名而忙于“摘帽”。在目前大环境下,教育学几乎成为边缘学科,職教的吸引力尚且不足,想通过市场调节让高校自己做出偏向职教的定位可能比较困难。这时需要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自上而下对相关高校进行明确定位,并给予政策支持。只有精准定位,高校才能安心把事情做好;只有在监管和帮扶下把技术师范院校做大做强,才能提高职教师资的地位。
其次,职业学校要破除学历高消费思维。现在招聘教师,高职院校早就不进本科生了,不少中职学校也提出“非研究生不进”。然而,职教类研究生数量少之又少,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到职校任教只能对口到任教专业的大类,往往学术理论有余而技能水平不足。同时,许多高学历教师并不安心于职业教育,而想进职校的本科生却因为学历不合条件而一切免谈。“不唯学历凭能力”,对于职教师资培养来说也同样有益。
再次,工匠之师是“双师”,要秉持“人尽其才、取长补短”的观念创建双师型团队,而不必把每个职校教师都变成“双师”。发挥好团队的作用比单纯增强个人的力量更有必要,也更现实可行。有的教师动手能力很强,有的教师擅长理论研究,每个人都有专长,而不用人人都成为多面手。应发挥团体的力量,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
最后,培养工匠之师必须依托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绝不仅仅是安排学生就业,更大的意义在于课程开发和师资提升。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层出不穷,我们必须依托校企合作,使得教师在任教期间不断地从企业汲取营养。一是要通过“轮训制”等多种途径深入企业一线;二是要带领学生在校外企业、行业领域进行顶岗实习,在校内指导学生参与各种仿真实践活动;三是要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技术顾问,参与学校课程开发,让行业专家成为双师团队的一员。只有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才能及时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 石成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