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浅谈
2018-08-15吴永乐
吴永乐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现就本人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浅谈一下如何上好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
一、开发课内外资源,为上好课做铺垫
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首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我在课前要求学生从各类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料中收集相关资料。如:我在上《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这一课之前,让学生进行一次“科技在我家”的小調查:奶奶年轻的时候,是手工洗衣服的吗?洗衣服的同时还能做其他的事情吗?观察妈妈洗衣服的同时,她还能干些什么?从而引出科技产品——洗衣机。这样一来,学生对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如:《不能忘记的屈辱》这一课内容是从国土被侵占、财产被掠夺,人民被欺凌三个主题来建构学习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中国曾经遭受过外国列强的侵占,体会外国列强的凶横残暴与中国人受尽的欺辱。我根据这三个主题以及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书刊、观看影片、上网调查、采访周围的人去收集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列强的凶横残暴,为实现教学目的,做好铺路。
二、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欧洲新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因此,要根据教材和乡村小学生的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汇报收集的材料,看图说话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在上课前几分钟,我脸带微笑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学生讲述后给予表扬与肯定,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接着让学生介绍图片,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由此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如:上《我们社区新风尚》这课时,我先让学生把反映自己身边社区休闲生活的情况介绍给大家,然后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中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他们了明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已走向文明,人们正追求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
三、创设情境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精心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真正做到趣味横生,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真正达到形真情切,理寓其中,让学生真切地去体验,去感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悟新观念的内涵,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上《发生冲突怎么办》一课时,我有意识地创设如下情境:让一个男生故意把新买的笔弄丢,在课堂上怎么找也找不着,突然他看到邻桌同学拿着一支跟他一模一样的笔,便生气地对邻桌说:“我的笔怎么跑到你那去了呢?你怎么随便拿人家的东西。”那位邻桌生气地说:”谁说是你的?这是我刚买的。”回到座位后,男生无意中发现自己的笔在课桌下面,他感到很不好意思,想向那位邻桌道歉,但又怕他不原谅他。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们应该怎样处理?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明白,面对冲突的时候,要换个位置,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这样会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拥有更多的朋友。
四、加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讲授《伤心的地球母亲》时可以结合学生生活里的浪费现象展开教学。如我在教学《怎样才是美》这课时,我利用课间时间拍摄了一些学生身上体现着美与丑的不同行为的镜头,在课堂上开设了“美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从被拍摄下来的生活镜头中判断怎样的行为才是美。这样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和充实教学内容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