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需要访谈节目? 鲁豫用17年的坚守告诉我们
2018-08-15
一档节目可以坚持十几年,显然需要一些理想主义或情怀铺陈。除此之外,不断迭代和自我完善,让不同时代下的观众都可以从中找到关注点,自然也是必做的功课。
《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鲁豫有约》等,这些“10+”播出年龄的长寿节目,之所以还存在着,显然是深谙“有效创新”之道。
特别是,存在了17年的人物访谈节目《鲁豫有约》,通过《鲁豫有约一日行》与东南卫视的联姻,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将户外真人秀和传统访谈进行融合,成功地完成了节目的迭代和转型,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精神给养。
在节目制片人许小浒看来,这档节目的本质,其实一直都未曾改变,“通过用心和走心的内容去与观众达成深度的沟通,这正是这档节目也是鲁豫本人十几年来一直试图在做的。”目前《鲁豫有约一日行》第四季已收官,东南卫视或成为这档节目的最大赢家,凭借精准的战略眼光,成功将鲁豫烙上了东南卫视的印记,13期节目体量,2亿全网播放量,9次登上热搜,也让东南卫视品牌影响力大大提升。
所以,好的访谈类节目,是可以让观众从中看到自己,并打开自己内心的一种路径。从《鲁豫有约》到《鲁豫有约一日行》(以下简称《一日行》),在一场场真实平等的谈话中,观众可以很自然地从中找到观照自我的情绪点,最终释放内心的某些焦虑感。
节目灵魂鲁豫,
想给观众呈现真实立体的人物
当技术进步,节目制作越来越精良,类型越来越多元,整个行业都在追求头部爆款综艺时,反而可能会忽略了内容创作的本真。做节目,归根到底,就是给观众讲好一个故事。作为访谈类节目“符号”般存在的《鲁豫有约》,从2002年至今,已有17年了,一直在做的更像是一位时代真实故事的记录者。
从中国北京到印度孟买,换乘了各种类型的交通工具后,这支20多人组成的节目团队,7天时间里,5个机位,每天12小时,全程跟拍这次的采访对象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如果算上之前约的时间,差不多历时半年,就在磨‘米叔这一个人物。”许小浒用带引号的“奢侈”来形容本季收官的最后一期节目。“但鲁豫自己很喜欢这样,她觉得做一个人物就要像这样,做扎实,也要做透。”
时间回到2016年8月,《鲁豫有约》推出了全新升级版节目《一日行》,在东南卫视播出没多久,就因采访嘉宾王健林的“一个亿小目标”而迅速走红社交平台,成为备受全民追捧的年度热词。与此同时,也让大家注意到,以鲁豫为核心的这档老牌访谈节目,不仅囊括了“行动线”和“访谈线”的全新故事讲述方式,还让观众获得更多元的体验和更好的生活态度,也延伸了节目的品牌价值。
高晓松曾言,在现在这个时代,要先行万里路,再读万卷书。《一日行》中的鲁豫,完全走出了演播室,深入被采访嘉宾熟悉的各种场景之中,或是工作,或是生活,她以朋友陪伴体验的方式,认真观察着采访对象,真实细节化的记录,将采访对象更为自然真实的另一面,跃然呈现。
中國女排前队长惠若琪,带着鲁豫体验了一次“轻量级”的女排日常训练;羽泉成立20周年,鲁豫和陈羽凡一起K歌对唱;在黄晓明办公室,他俩一起吃着午餐盒饭;和陈慧琳一起逛街,她俩甚至还一起排了一场舞蹈秀。如此种种,每一位光环加身的精英人士,在鲁豫的陪伴下,都以一种最自然、真实、舒服的状态,展示出公众人物以外更为纯粹的一面。
在许小浒眼中,鲁豫是拼得很彻底的一位。即使节目团队早已循环更替了很多次,但鲁豫一直都在,当真是“流水的团队,铁打的鲁豫”。
为此,她还举了一个例子来佐证。因为《一日行》第四季,其中有五期节目嘉宾的采访,都聚集在一个紧密的时间段里,为了不影响采访对象的时间,以及不再让节目组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去沟通,6天,4座城市,6位嘉宾,鲁豫切换着自己的状态,融入采访对象的日常生活工作,陪着六小龄童到潘家园买古董,和陈羽凡一起唱歌,与惠若琪一起完成训练,跟张家辉吃饭,陪着陈慧琳录歌跳舞,和邹市明到拳馆打拳等等。
在有限的时间里制造出舒适的对话场,让受访者愿意交谈,这无疑是对主持人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当时我就想,她可别生病,不要被累垮。因为说实话,我们的导演都是轮拨儿替换的,每一期一个导演负责。可是鲁豫没有人换班,所有的行程线和采访线,就只能靠她自己。”
也正因如此,即使节目的内容发生数次迭代,形式进行不同新的尝试,但节目的内核依旧是以鲁豫为主导和灵魂,也让节目一直处于一种熟悉又新鲜的状态中,具体在《一日行》中,明显增加了一个“鲁豫说”的独立板块,鲁豫身处异空间一般,以她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为基础,表达出在某一时刻对采访对象细节观察的一种解读和判断,不断输出正确的三观和能量,给观众带来了更多正向积极的影响。
目前东南卫视《鲁豫有约一日行》第四季已收官,而一年两季的制作周期,也说明了这档节目颇受当下市场和平台的认可。
“一个愿意聊,一个愿意来被聊,
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鲁豫曾说过,“我就是喜欢采访人物。”因为鲁豫自己这种“一直专注于一件事上”的性格,已经像灵魂一样都注入节目和团队中去了。
而《鲁豫有约》这档长寿节目之所以一直存在,许小浒用一段很简单的话,却道出了背后的深意,一个愿意聊,一个愿意来被聊,俩人一拍即合,还聊得挺好。外加节目团队在中间,去研究怎么让他们聊得更好,这节目的存在其实就是一个很合理自然的事情。
许多嘉宾都是节目的“回头客”,甚至多次主动来节目跟鲁豫畅聊,这其实都是建立在嘉宾对鲁豫充分信任基础之上。同样,鲁豫和团队也会对等地尊重嘉宾,不会为了追求话题热度而一味地去迎合受众,而去伤害他人。“节目一直在做减法,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同时也不能去伤害他人。”
值得一提的是,许小浒将访谈类节目比喻成“白开水”,即使市场上有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体量或大或小,题材或大众或垂直,但“白开水”一般存在的访谈类节目,其实是一种自然而然融入观众生活中的必需品。
而鲁豫和节目,仍然会继续坚持,在自己擅长的节目类型中踏实地做好,不迎合,不违心,不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每个时代都找到适合自身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语态,给受众带来正向指引。
《鲁豫有约》方法论
其实就是“笨功夫”的坚持
“一直以来,我们选择采访对象的标准和维度就是,记录这个时代值得被记录的人。”
《鲁豫有约》到《一日行》的彻底转型,是从和东南卫视的联姻开始,如何使节目成为一档有灵魂、有深度的访谈节目,并且与频道定位紧密贴合?东南卫视提出,深度访谈节目应聚焦历史潮流中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除了演艺界明星,商界、体坛、文化等领域的精英人士都应该囊括其中。观点一经提出,就与许小浒团队一拍即合,无疑,嘉宾类型的丰富也成为了转型后的《一日行》耐看的一大因素,节目中无不传递着社会精英的榜样力量,与东南卫视“力量中国”的频道定位也十分吻合。越来越多的时代节点被记录,也凸显出这档访谈节目肩负的时代使命感。
作为节目制片人的许小浒认为,节目细节上的准备和呈现,原本就是团队分内工作,做了不代表就应该被表扬。
当然这个过程操作起来,显然并不轻松。从研究采访对象,与嘉宾团队碰档期,双方共同商定拍摄计划,节目组拍摄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以及之后的剪辑成片,每一位采访对象,从最初策划到最终成片,“基本都是几个月时间,没有低于一个月的。”
尤其是在正式采访和拍摄之前,整个团队要做大量的“功课”,而这也直接决定了最终节目好看与否,许小浒将其概括为“笨功夫”,“多搜集,勤思考,团队成员之间自己就不断地去碰新鲜的想法,最终把我们好奇的、存疑的,甚至是猜想的,通过正式的采访过程,去证实或证伪。”
具体到每一期节目中,一位核心导演会带着自己的小团队去下这些“笨功夫”,他们会花费最多的时间、精力去把本期采访对象给“吃透”,之后再拿到策划会上,大家共同讨论,或肯定或否定,最终挑选出与本期嘉宾相关的若干个新鲜内容亮点。“在每一期人物策划会上,鲁豫都会出现,并参与其中,对有关嘉宾资料、分析,以及亮点选择等,她都要给出自己的意见。”
对于节目中细节的捕捉,许小浒还透露了一个幕后小故事,在收官节目中,米叔无意提起了魔方,鲁豫几乎是瞬间就把魔方递过来了,这种“随意”,实际上是来自于节目组提前做的功课。
从2004年到现在,节目团队一如既往地沿袭着这种“笨功夫”,无论是每年做260多期节目、采访200多个人物的时候,还是现在一年两季的节目量,“我们一直以来用的都是‘笨功夫,你多看一个与嘉宾有关的视频资料或文章专访,或许就會有新的发现。因为我们实在想不到,如果想把一个人物彻底研究透,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目前东南卫视《鲁豫有约一日行》第四季已收官,第五季已经开始制作,等待下半年播出,希望这档润物无声且具有品质感的访谈节目,可以一直做下去,温暖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