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工匠之师”量和质的难题
2018-08-15
农历戊戌新年还没结束,笔者在微信朋友圈里就至少看到了3所职业学校招聘教师的消息。学校需要的既有专业课教师,也有公共课教师,一所学校至少要招4~6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孟庆国总结当前的职教师资培养状况是“三少”——报考职业技术师范的学生少、培养职教师资的院校少、职教师范毕业生去职业学校的少,导致职教师资数量持续减少。直到2015年,中职学校生师比也没有降到20∶1以下的国家规定。
同济大学一项针对“职教教师身份认同度”的调查显示,发展前途不乐观、社会认同度低、职校学生素质不高是影响职教师范生认同教师身份的主要因素。由于生源少,原先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8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俗称“老八所”)改名的改名,缩减的缩减;一些普通高校的二级职教学院这些年也在陆续退出这个圈子。2014年,全国17911名职教师范本科毕业生仅1484人去了职业学校,占毕业生总数的8.29%,占职业学校当年新录用13215名本科毕业生的11.23%。
就算是“根正苗红”的职教师范专业出身,也往往会存在技术性、职业性和师范性特色培养周期较长与四年培养时间不足的矛盾。大量非职教师范专业毕业生担任职校教职,频频出现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文化课教师职校教学不适应、实践课教师职场经验缺乏的問题。而高层次的职教硕士试点培养,要么专业导师无法落实,要么缺乏职教导师,更普遍的问题则是企业导师空白,难以安排企业实践。
2017年9月,李克强总理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考察时对同学们说,你们未来不是一般的老师,是工匠之师,集老师和师傅于一身,既传道又授业。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专门提出了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的要求。那么,对于“工匠之师”目前存在的质与量的难题,实践中该如何破解呢?
(根据《中国教育报》相关报道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