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乐的春天

2018-08-15高佳佳

人民音乐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央音乐学院室内乐民乐

深秋的北京寒风飒飒,凉意扑面,然而2017年10月30日晚的北京音乐厅却温暖如春。当晚 “新组合、新声音,中国新时代民族器乐室内乐作品展演”可谓百花齐放,春色满台。从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让我们感到民乐的春天悄然而至,她将以势不可挡的新的声音魅力去吸引越来越多的听众。

“新组合、新声音,中国新时代民族器乐室内乐作品展演”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创作委员会承办。该展演既是中央音乐学院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民族室内乐青年演奏人才培养”的成果展示,也是中央音乐学院在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方面所取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本场音乐会可圈可点的地方颇多,归纳起来有五个亮点:

亮点一,音乐会的主旨强调了 “新组合、新声音、新时代”,这“三个新”放在一起很有创意,展演则为听众了解这“三个新”搭建了一个平台。该项目策划人、音乐会导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创作委员会主任唐建平教授在开演前介绍到,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师生们多年来在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道路上坚守和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作曲系的师生则在民族器乐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地探索,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孕育了具有時代精神的佳作。通过这台音乐会,笔者也切实感受到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不再是口号,从这些鲜活的作品中使我们欣喜地感到,当下民乐在继承中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亮点二,本场音乐会全部以民族室内乐组合形式呈现,参演的组合有十余种,规模之大让人惊叹。按音乐会的出场顺序有金鼓齐鸣锣鼓器乐组合、琴弦·心弦琵琶组合、弓弦舞二胡重奏组合、茉莉花扬琴重奏团、琵琶舞室内乐团、龙之吟笛埙乐团、金磬吹打、阮族室内乐团、艺境室内乐团、中央音乐学院弹拨乐团、圣风室内乐团等。这些组合都是由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师指导和组建的,大都有着近十年的成长历史,在全国重要比赛中屡屡获奖,影响广泛。当晚不同类型的组合集中展现,精彩纷呈,其演奏技术之精湛、声音色彩之斑斓、服装之靓丽以及演奏员们时而还带点儿炫技的表演,真是让人目不暇接,使视觉与听觉获得双重审美的享受。

亮点三,民乐系与作曲系如此亲密合作,这在艺术院校实属少见。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于红梅教授在谈到民乐发展时,特别强调了创作对民族器乐发展的重要意义。多年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各专业的教授们积极关注创作,主动委约作曲家新作,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作品。通过新作品的训练与演出,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技术和能力。于红梅不无幽默地说,我们在演奏技术上只有写不出来的,没有奏不出来的。看得出,中央音乐学院在学科建设上率先进入了创作推动表演、表演带动创作的良性循环轨道。

亮点四,本场音乐会是中央音乐学院人才培养水平一次集中体现。当晚演出阵容强大,参演的学生有一百二十余人,全部来自民乐系的本、硕学生,其一流的演奏技术无可挑剔。而十位作曲家除了青年作曲家芮雪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教师外,其余作曲家全部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培养,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者:周龙、李滨扬、常平、王丹红等。更为抢眼的是几位很年轻的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培养的作曲博士谢鹏、硕士刘畅以及在校硕士研究生李博禅、孙晶,本科生张诗乐等。这一阵容彰显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不愧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获得者。

亮点五,在我看来,或许这是当晚最闪耀的一点,那就是作品的创作观念与技术风格。多年来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创作而言,很容易打上“学院派”的标签。在很多人眼中,学院派创作意味着现代技术、严谨规范、高深典雅,同时也是孤芳自赏、远离大众、艰涩难懂的代名词。然而,当晚的作品突出特点就是 “雅俗共赏”。“雅俗共赏”说起来容易,听起来也不新鲜,但对于引领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一直处于学术前沿的中央音乐学院来说还真是不小的变化。这台作品集艺术性和技术性于一身,现场感染力强,普通观众反响热烈,实属难能可贵。

本场音乐会共演奏了12部作品,音乐会由传统乐曲《喜乐登楼》开场(丁增钦、陈佐辉整理),让听众首先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潮阳笛套锣鼓乐。乐曲典雅大气,刚柔相济,听得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对演奏风格的把握。在之后的原创作品中不仅题材内容表现丰富,同时也彰显了多元化的创作技术。作曲家们在对新音色、新音响、新手段以及演奏技法的个性化追求中,力求打造出只属于特定作品的独有音响世界。几部知名作曲家的作品着实显示了创作的功力。周龙教授的作品《四季》是应徐阳教授之邀专门为阮族室内乐团而作,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唐宋诗中对四季不同景色的描绘。作品完全摆脱了复杂的技术,用简单的音乐语言最大化地发挥了阮乐器的多声效果,音乐形象栩栩如生,伴随人声的点缀,营造出一种幽然、婉转的意境。李滨扬教授的《花鼓》由圣风室内乐团演奏,这是由弦乐、弹拨乐和打击乐混合音色组成的室内乐团。作曲家在乐曲介绍中说:“作品以充满幽默感、喜感和真情的花鼓音乐为素材,表现了生活和艺术每时每刻的鲜活。”该作妙笔生花,构思新颖,从作品精致的配器中折射出作曲家谙熟中国民族器乐,其节奏的设计、音色组合、演奏技法等运用都十分巧妙。更为高明的是, “花鼓”的音调虽不鲜明,但别开生面的音响造型可让听者建立起属于自己心中的“花鼓”。

年轻一代作曲家已经挑起中国音乐创作的大梁。常平于2012年创作的《圣风》是专门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参加CCTV民乐大赛传统民乐组合而创作的。作品一经问世便博得演奏员和听众的一致喜爱。中央音乐学院在本次大赛中获得了组合类总冠军,乐团也因此而命名为“圣风”室内乐团。《圣风》为本场音乐会的压轴曲目,音乐以鲜明的民族风格、高超的演奏技术来展现乐队非凡的合作能力。王丹红作为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创作了大量的民族管弦乐、室内乐,很多作品已成为各乐团经常上演的保留曲目。当晚的《沙海艺境》由艺境室内乐团演奏,乐团编制健全,音色组合可塑性强,为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组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带来更大的空间。《沙海艺境》的创作灵感源自作曲家对莫高窟的探访。乐曲开始引子如同慢慢铺开的一副古老画卷,随之在极富地域风格的节奏衬托下,二胡率先轻盈地奏出缓慢悠然的旋律,各声部交相附和,展现了飞天乐人婀娜多姿的舞态。第二部分音乐突转,进入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在手鼓的领奏下,乐器之间此起彼伏、升腾跌宕,将音乐一层层推向高潮,而八位演奏员的表现相当默契。

谢鹏和刘畅近年在创作上崭露头角,尤其在中国民族器乐创作上新作频出,屡屡获奖,可谓中国民族器乐创作的新生力量。谢鹏创作的《金磬》是应石海彬教授的委约为“金磬吹打”组合创作的。《金磬》成功之处在于音乐保留了传统吹打乐的酣畅潇洒,但在创作细节上又有很多新的探索,如四支唢呐之间的对位发展,音高结构中二度音程的大胆运用以及整体结构张力的设计等,使这部吹打乐获得更为生动和喜感的效果。刘畅创作的《面纱》是一首琵琶重奏乐曲,八位演奏员来自“琵琶舞”室内乐团。《面纱》的音乐生动,气韵悠远,作者介绍到:“面纱”作为女性修饰自己的装饰物,其寓意在于传达含羞带怯的隐喻之美,就如同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塑一般,半遮半掩,透出一股神秘优雅的气息。作曲家从面纱中获取美的灵感,音乐中富有浪漫色彩的西域风格美轮美奂,仿佛让人们看到披着面纱的妙龄少女优雅地回眸。

芮雪的《风之旅》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乐器的音色搭配,由三把二胡(来自“弓弦舞”二胡重奏组)加一把吉他组成,这两种中西乐器发音原理和演奏方式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音色柔美,结合起来妙不可言。作曲家在《風之旅》中用大自然风的飘过,来隐喻人的内心情感的波动。

最后要谈谈中央音乐学院的三位学生作曲者。作为学生他们展露了非常好的音乐基础和创作天赋。李博禅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本科、研究生一条龙培养的作曲学生,师从刘长远、叶小钢、郭文景教授。如今这位“90后”所创作的各类体裁作品少说也有十几部,演出足迹遍及十几个国家,获奖不断,可谓学生中的佼佼者。本次音乐会上演了李博禅的两部作品《润雨》和《悄然》,分别由“茉莉花”扬琴重奏团、中央音乐学院弹拨乐团演奏。两首作品的创作灵感都和大自然相系,值得欣喜的是,从作品中能听出年轻作曲家对中国民族器乐的独到理解,音乐写得很成熟,语言真诚亲切,特别是在扬琴和琵琶各自的重奏写作技术上具有一定的探索。孙晶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民族器乐演奏功底,曾经主修琵琶专业,同时精通钢琴、阮类、吉他等多种乐器的演奏,这是她之后从事作曲专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当晚展演的琵琶四重奏《夏》是一首沁人心脾的作品,来自“琴弦·心弦”琵琶组合的四位姑娘身着美丽的纱裙,楚楚动人,更显音乐的唯美。作品采用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新疆音乐为发展素材,音乐一开始就很吸引人,琵琶的音色组合如溪水般的清澈,涓涓流淌、娓娓道来,生动地描绘出夏日的活力和生机。孙晶在创作中很好地发挥了琵琶演奏技术和各声部间的结合效果,她本人也作为主要声部的演奏员参与其中。本场音乐会最年轻的作曲家当属张诗乐,他目前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和钢琴系,分别师从叶小钢和盛原教授。这位双料本科生曾荣获全国视唱练耳高校速记比赛第一名,其音乐基础可见一斑。他经常担任大型作品的排练、演出以及独唱、独奏音乐会的钢琴艺术指导,这些重要的艺术实践活动无疑为他日后创作奠定了夯实基础。2016年张诗乐开始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龙之吟”笛埙乐团的指挥与常任作曲。由他指挥的《盼》为音乐会上半场的最后一个曲目,这是作曲家真情奉献的一部作品,题为献于中央音乐学院“龙之吟”笛埙乐团。笛与埙两件乐器在材质与发音体、音色与音量等方面差异较大。笛子的音色比较清脆、明亮,而埙比较幽深、哀婉,作曲家在创作中充分考虑了两件乐器的特性,用24支埙对应5支笛子,特别是在乐曲的后半部杂糅了摇滚、流行、爵士等多种元素,同时指挥示意观众随节奏鼓掌进行互动,台上台下情感交融,使音乐会达到上半场的高潮。

当然,作为年轻一代作曲家,他们的创作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个性化的追求、风格的把握、混合音色的探索以及对传统民间音乐的学习等方面还需不断历练和提高,相信他们将继续努力,再攀高峰。

音乐会留给我们很多思考。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在20世纪50年代初仅以民乐小组设在管弦系,而如今的民乐系今非昔比,各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几代人为之付出艰辛和努力已经在学科建设上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民乐表演人才培养的新路。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首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作曲必修课已有十余年,这无疑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好课程。而专业老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鼓励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也值得称赞。孙晶同学的作曲才能,首先是她的琵琶主课老师樊薇发现并积极鼓励她去创作。我还注意到,民乐系有一个特殊的教研室——民族管弦乐队与室内乐教研室,这个教研室的功能不仅加强实践课的设置、科研和管理,更重要的是使各专业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整合力量齐头并进地发展。作曲系的人才培养同样很有特点,张诗乐同学目前是作曲系四年级,钢琴系三年级,他将获得两个系的毕业文凭。这种培养模式在其他艺术院校尚不多见。中央音乐学院是我就读七年的母校,对学校的情感不言而喻。我最喜欢的是那里的学术环境,在学术研究上海纳百川,宽松包容。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西方现代音乐盛行之时,当时很少有人研究古典音乐了。而我的硕士论文逆潮流选择研究门德尔松《无言歌》,着实心怀忐忑,然而答辩结束教授们给出的高分让我懂得了学术研究的真正意义。正是这种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各专业发展的土壤。民乐系徐阳教授曾说:“阮族”室内乐团委约并演奏了各类新作品,有些现代作曲技法的作品对我们提高演奏技术帮助很大。王丹红说,本科阶段高为杰教授在传统和现代作曲技术上均为她打下很好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创作。

今天,大家不再简单评论喜欢传统音乐还是喜欢现代音乐,而是追求如何用新的技术写出适合中国民族器乐演奏的新音乐并赋予它新风貌。本次音乐会的承办方之一,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多年来不遗余力地积极推动中国音乐的创作和表演,积极呼吁当代创作要走出一条既要艺术化又要面向市场的创作道路,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雅俗共赏的新作品。“新组合、新声音,中国新时代民族器乐室内乐作品展演”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族器乐百花齐放的春天已经到来!

高佳佳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中央音乐学院室内乐民乐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民乐国祥
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在音响上的新探索
中央音乐学院2020年新年音乐会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中央音乐学院·延安“10·15”艺术节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圆满落幕
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小号的演奏和室内乐发展
《走近音乐的世界》系列之三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告诉你 艺术让人学会感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