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8-08-15陈怀宏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知解决问题创设

陈怀宏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数学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努力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内驱力,是开启学生数学素养的钥匙。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新课情境处提出问题

从心理意义上讲,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如果在课前创设出一定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需要,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数学思考,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内驱力,并为整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教师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我们怎么知道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多大?学生提出可以测量数学书封面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用大小不一的方格纸进行测量。汇报时,学生惊讶地发现:同样大的数学课本封面,为什么有的同学测量出来是4格,还有的同学测量出来是8格、12格、24格。于是产生问题:同样大的数学课本封面,怎么会有多种不同的测量结果呢?到底数学课本封面多大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抓住了所学知识的关键,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应该“统一单位”,从而明白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学习新知是因为用旧的知识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的知识。在教师巧妙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启思生疑,引发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因生而教,因需而教,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新知关键处提出问题

新知关键处是指在整个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内容,它在新旧知识的相互关系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起着支配的作用,教师要针对新知关键处创设解决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找到并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三、在知识联结处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新知是由旧知发展而来的,教师应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制造教学内容与现实求知心理中的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感觉到遇到的问题与原有知识,既有联系又富有挑战性,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解答问题自然地进行迁移,使新知学习顺利地展开。

例如,学习口算除法“42÷3”时,一位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的数学操作活动,提出:可以把42分成30和12,先算30÷3=10,再算12÷3=4,最后算10+4=14。教师不置可否,问其他学生:“你们有什么问题要問?”这时就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42分成30和12?”也有学生提问:“你怎么知道要把42分成30和12?把42分成40和2,把42分成20和22,把42分成10和32,可不可以呢?”这些问题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形成积极思考状态。当一个学生回答“因为分成30和12,它们除以3都没有余数”的时候,其他学生频频点头,并自发地用掌声表示赞许。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满足于学生正确的回答,而是创设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相互提问、分享思维、相互启发,从而自觉地调整解决问题的思维角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被一次次点燃,对新知的理解和运用也就水到渠成。

四、在知识困惑处提出问题

很多生活现象都具有数学依据,只要教师能够通过敏锐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思考并挖掘它们的数学本质内涵,然后有意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观察、对比、思考,就能够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研究价值问题,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外显形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思考现象背后的数学道理,于无疑处生疑,进而水到渠成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长期坚持对学生这样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都会大大提升,使学生的思维更有序,回答更富有深度、广度,从而彰显出课堂的张力。

五、在操作活动后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例如,教师让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纸张,想办法“变”成圆柱体。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分别用“卷”和“旋转”的方法得到两种圆柱体。方法一(用“卷”的方法):可以用长边为底周长,“卷”成一个“胖圆柱”;也可以用宽边为底周长,“卷”成了一个“瘦圆柱”。方法二(用“旋转”的方法):可以用长边为底半径,通过“旋转”得到一个“胖圆柱”;也可以用宽边为底半径,通过“旋转”得到一个“瘦圆柱”。在这一教学过程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一张纸“卷”“旋转”出的圆柱体,生成“哪个圆柱体体积大?”的思考。在问题驱动下,学生自热而然地经历了“猜测—体验—推理—验证”的过程,学生在学中思,在悟中得,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思考,不仅可以引导教学方向、揭示教学内容、推动教学的发展,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和解题策略。在倡导培养数学素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让问题成为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成为引领探究的明灯,成为理清思路的显微镜,成为拓宽思路的广角镜。

猜你喜欢

新知解决问题创设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