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学讲方式”培养“核心素养”
2018-08-15甘磊
甘 磊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二中学 221004)
在化学课堂中,随着“学讲方式”教学方式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态度悄然起了变化.伴随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新要求的出现,笔者作为一线化学教师,开始探索深耕“学讲方式”的同时,如何顺利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和课后的反思,下面作一点总结.
一、两者内涵阐述
“学讲方式”简而言之是学生“学进去并讲出来”的教学形式,立足于学生本位,学生站到台前,教师退居幕后.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通过学生的“讲出来”,让其他同学获得知识,同时促进自己知识的巩固并激发探索知识的热情.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提出的教育教学行动的宗旨,是从宏观上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终身长远发展,所含内容丰富,既有基础的素养,又有发展的素养,还要包含实践创新的素养.
二、“学讲方式”下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1.以“自学”促进人文底蕴的积淀
“学讲方式”要求学生具备自学的意识,在化学课之前或者课堂开始后的一段时间能够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受其他人干扰,通过灵活的时间和空间安排,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获得异步学习的公平机会.但这种学习形式的内容需要教师的引导,笔者经常利用微课、导学案、任务单等形式,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
如何才能在学生“自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人文底蕴的积淀呢?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科学进行结合,使教学方便、灵活、新颖,易于操作.比如学习“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这一专题,笔者利用微课制作,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历史发展,从各种金属元素的被发现的历史与人类对它的利用,到人类对于酸与碱的认识变化,再到化学变化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充分利用化学变化来造福人类,尤其是近代化学科学,比如化学合成药物阿司匹林及青霉素的发现,环境污染的化学防治等,让学生了解了化学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在自主学习中就增加了人文积淀.
2.以“互学”培养探究反思的意识
“互学”是“学讲方式”中主要的组织形式,学生以6人左右的小组为单位,小组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通过小组成员的智慧,深层次挖掘问题的内涵,通过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交流中,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借鉴其他同学的智慧,以形成自己对问题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知.所以说,“互学”的形式对于培养学生探究反思的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3.以“教学”发展乐学善学的技能
这里所说的“教学”是指学生把自己弄清的问题,讲给其他学生听,也就是所谓的“讲出来”,学生“教学”的形式很多,可以是“一对一”的生生互助,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小组课堂,甚至是走上讲台,“一对全班”的大集体“教学”.在中学阶段,展现自己的风采,获得同学的赞扬,是每一个学生的愿望,这种愿望可以在“讲出来”过程中得以实现.
4.以“问学”深化批判质疑的精神
“问学”是“学讲方式”深化的环节,与“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的精神是吻合的.“问学”指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供小组解决,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供全班研讨或者教师指导.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分析或者教师的指导提出质疑,以引导问题的往深度发展.比如雨水一般为H2SO4,有些学生不明白酸雨与纯净水混合的pH,跟与自来水混合后的pH比较有何不同?学生提出问题后,肯定了他的这种质疑的精神,引导并让学生了解酸雨中的硫酸容易与自来水中的Cl2或者HClO反应的原因,而纯净水是没有这种反应的.
化学课堂改革需要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学讲方式”则应运而生;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大教育观追求的宗旨,“核心素养”则顺时而来,只要顺应课改的潮流,精耕“学讲方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一定可以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