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学史和“青记”历史研究的新发现
2018-08-15范苏苏
范苏苏
宋致新先生主编的《国统区抗战文学钩沉》一书,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虽然本书文章均取自《阵中日报》“军人魂”副刊,但其文章题材广泛、涵盖的地域广阔、内容丰富充实,不仅生动反映了国统区抗战时期各个领域可歌可泣的事迹,同时也填补了我国现代文学史、现代新闻史研究的许多空缺,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线索。
2017年11月8日,正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简称“青记”)成立80周年纪念日。我惊喜地发现本书里有许多“青记”成员在抗战期间的作品,宋致新的父亲李蕤当时也是“青记”的成员。例如:李蕤的小说《指印》 《负》、评论《文学作者与詹天佑》 《题材和主题》,子冈的《过潼关》,曹弃疾的《潼关炮战》,华嘉的《废墟》,张高峰的《豫鄂战区的橡皮防线》,高天的《宁夏新影》、《一颗殒星》,高永(太行新闻烈士)的《柳州行》等等。其中一些作品还是首次披露,还有一些之前不被人们熟知的“青记”成员的作品在本书中也有收集(如曾克、田涛等人),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青记”提供了新的资料。
给《阵中日报》“军人魂”副刊撰文的作者,阵容堪称“豪华”,撰稿人既包括了著名作家郭沫若、茅盾、老舍、沈从文、臧克家、萧乾、张天翼、谢冰莹等人,也包括了“青记”、“国新社”的会员李蕤、田涛、曾克、王亚平、子冈、史坚、高一轻、彭世祯、高天、曹弃疾、张高峰等人,其中有些人既是“文协”的成员,也是“青记”、“国新社”的成员。正是他们的积极参与,使得“军人魂”副刊内容丰富多彩,刊稿中既有反映八路军抗战的文章和来自延安的文章,也有反映国民党军队的将领和普通士兵英雄事迹的文章,还有反映沦陷区普通百姓艰难处境和背井离乡生活的文章。有研究者认为《阵中日报》“军人魂”副刊现象属于“半拉报”现象,即:1940年前后在中原地区出现一种现象,国民党办的报纸(或有官方背景的报纸)在主要版面充当政府的喉舌,而在文艺副刊上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众意愿、传播进步思想。换句话说,就是“一张报纸两种声音”。我认为这有一定道理。因为给“军人魂”副刊投稿的许多进步人士本身即中共党员,如卫立煌的机要秘书赵荣声就是一名中共党员,当时他化名“明明”,所写《各个击破》、《道经二十里岭前》等文稿都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卫立煌部队抗击日寇的细节与经过。
“青记”当时也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的统一战线组织,成员也有不少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青年,“青记”、“国新社”的记者们曾有组织地奔赴前线,并写出了大量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许多都刊登在“军人魂”副刊上。同时应该看到,1939至1940年这段时间,是抗战期间国共合作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界、新闻界精诚团结的时期,这也是《阵中日报》“军人魂”副刊能有这么多人关注的重要因素。
感谢宋致新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武汉出版社为读者奉献了这样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