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中央预算内投资防护林工程项目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
2018-08-15张伟民
张伟民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林业局,福建 漳州 363000)
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诠释,是党中央、国务院跨越式发展林业的重点工程。它不仅是实施生态修复,扩大森林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措施,同时也是创建森林县城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平和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经过近几年防护林工程建设,平和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提高。于2016年被福建省绿化委员会、福建省林业厅授予省级森林县城。
1 区域概况
1.1 自然条件
1.1.1 地理位置 平和县地处福建省闽南金三角的漳州市西南部,毗邻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辖内16个乡镇(场)、1个省级工业园区。是福建省重点侨乡之一,也是台胞的重要祖籍地,通行闽南方言,也是文学巨匠林语堂的故乡。
1.1.2 地形地貌、土壤 平和县属博平岭山系南部中、低丘陵,由博平岭山脉南段延伸九龙江西溪上游,地势中、西部高,向东南和西北倾斜。四周群山环抱,以中低山区和丘陵地貌为主,全县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64座,1 000 m以下至500 m的山221座。全县林业用地土壤有三个土类:砖红壤性红壤占29.4%;红壤占59.0%;黄壤占11.6%。适宜马尾松、杉木、毛竹及桉树、槠类、栲类、楠类等常绿阔叶树以及茶叶、油茶、琯溪蜜柚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地带性典型森林植被为亚热带雨林。
1.1.3 气候水系 平和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和海洋性兼有东南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暖,既无严寒,也无酷暑,水热条件十分优越。年平均温度为17.5~21.3 ℃;平均降水量在1 600~2 000 mm,相对湿度80%左右;年均蒸发量为1 400 mm。雨季与温度上升至高温期相伴,十分利于林木生长。区域内山脉纵横交错,河流呈放射性特征,形成蜘蛛网般的大小山川。地处九龙江、韩江两大水系的上游,境内河流集雨面积3 km2以上的有137条,水源极为丰富。境内有三座中型水库:东川水库、新荣水库、上峰水库。
1.1.4 植物 平和县境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51科866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42种,裸子植物9科20种,被子植物和121科804种。主要分布树种有常绿阔叶树、杉木、马尾松、桉树和琯溪蜜柚为主的果树。县内森林植被有针叶林植被、阔叶林植被、灌木丛和灌草丛植被等群落类型。
1.2 林业资源
2016年底统计:平和县林地面积178 300万hm2,有林地面积167 000万hm2,其中:用材林44 586.7 hm2,灌木林3 400 hm2,防护林56 866.7 hm2,经济林57 733.3 hm2,竹林4 413.3 hm2,全县林木总蓄积量846 064 m3,居全市第一。森林覆盖率70.6%,居全市第三。
2 防护林建设现状
2.1 建设性质
平和县不属于沿海县,我县防护林建设是《国家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中沿海防护林体系(纵深防护林)建设部分。重点用于生态公益林和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区位重要地段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
2.2 建设面积
截至2016年底,共营造新建防护林人工造林3 231 hm2,封山育林3 759 hm2。其中:
2008年人工造林407 hm2;
2009年人工造林691 hm2,封山育林425 hm2;
2010年人工造林533 hm2;
2011年人工造林1 000 hm2;
2012年人工造林333 hm2,封山育林667 hm2;
2014年人工造林267 hm2,封山育林2 000 hm2;
2015年封山育林667 hm2。
2.3 建设地点
平和县7个年度实施的防护林建设位于全县15个乡镇中的9个,具体是:文峰镇、南胜镇、五寨乡、安厚镇、大溪镇、崎岭乡、芦溪镇、九峰镇、秀峰乡。分布较广,占全县乡镇总数的60%,即有东半县也有西半县。
2.4 建设成效
2.4.1 保存率情况 据平和县2017年11月组织核查情况统计,人工造林保存3 072 hm2,保存率95.08%;封山育林保存3 748 hm2,保存率99.7%。人工造林保存状况不容乐观。
2.4.2 林木生长量及生态效益 人工造林林木生长大都较差,年平均长高20~42 cm,封山育林通过补植、抚育逐步改善林分结构;通过林区道路维护,大大方便护林,逐步减少甚至避免毁林现象发生;通过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维护,减少森林火灾发生,林木生长量逐年提升,生态效益日益明显,封育区水土流失减少,山变绿、水变清。
3 存在问题
3.1 造林树种选择不太合理
受传统造林观念影响,松树、杉木种植周期相对较短,效益好些,民众较易接受,导致针叶树种面积偏大,乡土阔叶树种所占比例低。种植树种主要是湿地松、杉木、柳杉,而乡土阔叶树木荷、枫香、红锥等少,只是作为混交树种。
3.2 人工造林部分保存率不高
存在人为毁坏进行开垦种果、火烧山以及牛、羊啃食、踩踏破坏现象。
3.3 建设区位分布不尽合理
重点区位地段建设面积少。平和县素有“六江”源头之称,即:韩江源头在芦溪镇东槐村;九龙江西溪源头在霞寨镇坑内村;漳江源头在国强乡古爽村;鹿溪、东溪源头在南胜镇欧寮村及安石坑村。“六江”源头只有芦溪、南胜两个乡镇有建设防护林。“两沿一环”(沿高速、国、省道,沿江及环县城一重山)的山头地块建设面积更少,尤其是环县城一重山林地全部种果无法建设。
3.4 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低,人工造林部分林分质量差
因地方财政困难,防护林建设配套资金无法落实,林农又无资金投入,后期抚育、管护措施无法及时跟进,出现应抚未抚、应管未管,林木成活难以保证,成林就无从谈起,个别已建设的造林小班、地块已呈现逐步退化甚至荒废的迹象。
3.5 项目竣工验收不及时,工程一拖再拖无法开展其他森林经营活动
依据《省林业厅防护林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防护林体系建设项目3年后(封山育林5年后),竣工验收由省厅负责组织实施,但实际上省厅未组织竣工验收,导致实施建设的单位出现担忧及消极心态,对该项目出现抵制情绪,且进一步的森林培育也无法开展,林分质量、生态效益受到影响。
4 建议
防护林建设项目是一项长期巨大的生态工程,平和县由于建设起步较晚,存在一些问题是难免的,但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否则会阻碍该项目的建设,从而影响人居生态环境,应采取一些对策加以解决。
4.1 造林树种选择多样化
依据建设地方气候、立地质量,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当地民风习俗,生态优先,观赏兼顾。“五江”源头及居民饮水源地应当种植涵养水源功能较强的乡土阔叶树种,如:木荷、红锥、五叶子、楠类等;“两沿一环”地段多种植彩化(观叶)、花化(观花)及一些常绿乡土树种,如:枫香、黄山栾树、福建山樱花、紫薇、美丽异木棉、香樟、木荷、重阳木等;其他区位选择针阔混交种植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
4.2 建设区位选择要有侧重性
增加和保护森林资源是“以人为本,生态为先”的具体体现,是“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一种表现。因此防护林项目应当大面积建设在生态功能低下的生态公益林地,结合“五江”源头水污染综合整治,对居民饮水源、严重水土流失地带、“两沿一环”及重点生态区位生态功能较脆弱的地段进行人工造林或封山育林。针对平和县农村支柱产业经济林(琯溪蜜柚及白芽奇兰)种植面积过大,山地开发过度,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赎买或补助方式鼓励林农退果还林,逐步改善平和县人居生态环境,守住青山绿水。特别是居民饮用水源区更要强制退果还林,实施封山育林。
4.3 强化依法治林,守住生态红线
要让已建的防护林真正发挥生态效益,森林公安、林业执法部门一定要强化依法治林,从严、从重打击破坏林地、盗砍滥伐林木以及烧山等违法行为,通过处罚或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等方式,形成震慑力,达到处罚、宣判一起,教育一方的目的。切实提高人工造林保存率及封山育林成效。
4.4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后期管护
当地政府应积极筹集资金,安排适当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林地权利人积极投工投劳对造林地进行抚育,确保苗木成活,尽快成林;造林强调“三分造,七分管”,林业部门应对聘请的护林员督促、管理到位,促使真正履责管到位,能及时发现制止、上报破坏森林资源现象,否则按护林员管理办法予以辞退或追究责任,达到早发现、早制止、少损失,保住来之不易的防护林建设成果;建设单位(林业局)整合森林培育资金(主要是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及抚育资金)用于防护林建设已完工部分进行补植、抚育、建设护林设施,达到方便管护、林分质量提升,让防护林真正发挥生态效益。
4.5 加强技术指导,适时检查,及时验收,完善项目管理
首先要认真搞好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科学安排防护林体系建设,做到该造则造、应封则封,力求生态效益最大化;其次建设单位要成立领导小组,对防护林体系建设全过程进行跟踪、指导、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即时整改,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尽快发挥效益。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在项目完工、县级完成自查上报后,及时组织竣工验收,给付全部工程款,保证项目建设完整性,充分调动项目建设、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后续森林培育才有可能安排、开展。真正使这项长期的生态建设工程造福人类,为建设“生态、宜居、闲适、富美”新平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