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理论视角下的墓园空间情境设计研究

2018-08-15

山西建筑 2018年19期
关键词:墓园营造景观

金 晶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在中国,墓园是传统文化尤其是殡葬文化的重要载体,墓园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死观、阶级观、艺术观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多个方面。传统墓园的“景”与“境”往往被赋予既是物质又是意境、既是实体又是虚化的性质,通过山、水、栽植、建筑、碑塔等墓园要素的组织,逐渐营造出多层次意境空间,唤起人们对于先人的情感。

1 哲学思想与墓园空间的情境呼应

情境设计理念最初出现在心理学领域,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唐纳·诺曼提出,将人的情感需求分成3个水平:本能水平、行为水平以及反思水平,并依此将设计分为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反思水平的设计3个层次[1]。

墓园空间的情境是生者通过心理体验获得的情境经验。情境经验由墓园景观中所蕴含的文化属性与实体经验的反映两个部分构成,即在传统殡葬文化、儒家文化、风水文化的思想传承下,身处青山绿水间,通过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组织,自然而然产生出静谧、空灵、与天对话的心境。

1.1 墓园景观中殡葬文化属性——“灵魂不灭”的生死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看法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甚至不可在言语中对死亡有所提及,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与其他民族相同,中国古人同样认为人虽死但灵魂还存在,死者必须到另一个世界像生者一样进行生活,由此产生了对待死者如同对待生者一样的“事死如事生”的思想[2]。从古代皇家陵寝大量陪葬器皿到现代农村尚存的为死者焚烧纸质生活用品的祭祀仪式,都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墓葬文化中强调的人神相通、崇敬祖先思想。受此影响,人们往往通过修建石质墓体、墓碑、附属构筑物、种植墓地植物等实体物质,表示生者对于死者的怀念和追思,更是借此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有着恬静、舒适的生活。

1.2 墓园景观中儒家文化属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传统殡葬从陵墓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无不受这一宇宙观的影响,遵循“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理念,以山水格局作为地形骨架和主景,建筑及其他小品是从属于自然环境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山作为山水格局最重要的部分,一方面往往选择层叠深远,能为陵墓的背景提供重峦叠嶂的多层次立体轮廓线,并符合中国传统山水画论对风景“平远、深远、高远”审美意境的追求;另一方面陵墓格局中以山为轴,主山—陵址—案山—朝山构成纵轴,构成环抱的意境空间[4]。

1.3 墓园景观中风水文化属性——“阴阳五行”的风水观

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生活和天地万物关系紧密,因此,逐渐产生了对天地万物的信仰和向自然学习的风水观,以阴阳五行为其主要的理论内涵。传统风水观认为,五行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相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更是强调五行作为元素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5]。

2 墓园空间情境的营造

墓园景观空间在诱发情感与表意的过程中形成多场景构成的持久、对比以及变化的空间秩序,使人的心智与景致连接,是一种对人的感知景观意境关系的探索。如此,墓园空间营造的四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1)空间布局的消隐与重构。

在“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理论引导下,一方面墓园选山林地造园,在大的山水格局中将墓园建筑以及墓碑等墓园造园要素融入山水间,形成空间的消隐;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改造,将自然的山水空间进行重构,叠加不同的墓园要素营造出不同的“美景”片段,通过片段的叠合表达出不同的情境空间。如宜兴金鸡山墓园的空间布局中依托铜官山山脉,自然形成背靠山面环水的地形;同时,尽量保留现有的植被和环境,改造和恢复部分已经人为破坏的环境,根据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还原自然的本来面目,形成“枕山依水汇生气”的场所。设计采用“一轴、一环、多功能片区”的空间布局,通过山水格局将墓园建筑、墓碑等墓园功能要素串联起来。一路行进中不同情境空间的景色在视觉元素散与合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消解到重组过程中不断循环往复,激发着观者的情感体验。

2)空间节奏的动态呈现。

传统“阴阳五行”的风水观强调自然动态的变化,动与静的关系需要相互转化,在视野的大小、视点的远近变化中,人们的情感体验也是动态变化的。宜兴金鸡山墓园在设计中通过五行的结构运用展现生命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生命轨迹。

一环:五行之环——串联“水之孕育”“木之生长”“金之冥想”“火之追忆”“土之承载”展示万物生命的延伸、交替和循环。《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根据此,设计中把墓区分为五大部分,与金、木、水、火、土的方位相对应。贯穿金、木、水、火、土主要景观节点形成五行之环,强调金、木、水、火、土交融形成生命万物。

一轴:生命之轴——一条由北到南的景观主轴展示了生命的轨迹,与五行之环形成主体空间框架。生命之轴既是墓园主要交通道路也是连接“土”之承载、天堂之门、归真之园的景观轴线,展示生命从“土”中孕育,经历“生长”的神道,经过“天堂之门”(牌楼)升华,在“生命之环”雕塑得以圆满,最终与自然融合,回归生命的起点(归真之园)的轨迹(见图1)。

3)视域场所的片段转化。

在体验墓园景致动态的感受中,更伴随着时间、光影、时令、季节多变的巧妙搭配,使观者在景色的穿插变换中体验各种情境,在一个个的“片段”搭配下营造出一幅幅或是出人意料或是平和安静的美景。如宜兴金鸡山墓园设计中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论营造出五个不同情境片区:“水之孕育”——生态公园中心水景区。水,代表了流动性,周流不息。位于墓园西北区域,设计利用基地现状原有的大量鱼塘水面,将水域整合,模拟自然的溪流、湖面、跌水、岛屿等多种形式,营造出人在水中行,水在人旁伴的景观意境。“木之生长”——生态公园草丘林地区以及传统墓区,位于墓园东侧区域,结合拓宽水面的余土堆叠地形,形成自然草丘林地形。木,代表生命中生的功能,设计利用墓园植物营造景观的时间性。西部结合水系设置花溪及樱花林;东部以疏林草坪为主,视线开阔,沿道路展示宜兴的名人学者雕塑,在感受自然疏朗的同时展示宜兴的“教授之乡”文化;北部和东南部保留现有树木形成保护林,成为墓园的绿色屏障。春花夏荫秋果冬枝按照季节进行植物搭配,让进入其中的人们忘却时间的变迁,感受“时间中的永恒”。“金”之冥想——生态墓区以及传统墓区。位于墓园西侧,通过桂雨飘香、花影浪缘以及生态墓地可以为祭扫市民提供静思、冥想的幽静场所。“土”之承载——墓园入口区域以及神道区域。土,代表了地球的本身。为五行之基,承载着整个生命,夏的展示。位于墓园中心区位,通过神道、“天堂之门”“生命之环”等景点展现生命在“土壤”的醇厚中勃勃而发。“火”之追忆——公墓馆区。火,代表热能,生命涅盘的象征。通过香洲清庭、暮霞映波、屏山镜水、火图腾、归真园、碧水鱼趣、翠柳芳堤景点展示对于生命的记忆和生命的“再生”(见图2)。

4)空间静态情境营造。

在我国,传统墓园的物质及精神属性决定了其以悲伤、庄重为主的基本情感基调。但随着西方墓园理念的植入,墓园逐渐成为休闲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墓园设计通过光影的伴奏、色彩的烘托、造型的隐喻、触摸的可视、聆听的场所以及呼吸的存在等方面进行景观空间营造。以宜兴金鸡山墓园为例,水之孕育区域主要为生态休闲的功能,因此色调轻快活跃,采用生态的景观木构、光影的水中杉林、落樱的小径、静谧的冥想空间等景观节点以暗示空间性质,引导休闲活动。而墓园入口到殡仪馆区域则主要为送别吊唁功能,因此更强调肃穆、凝重的情境,设计色调更加沉稳,黑白灰的色调与茵茵绿草、成排松树与神道石制祥兽、石灯笼以及名人墓志铭构成了既对比又相互融合的场地精神,透出大气、庄重之感。

3 结语

围绕传统哲学思想展开墓园空间情境设计的研究,是将空间情境设计置于更深远的文化视野中加以审视,为其注入传统文化的依托。表达传统哲学思想中“灵魂不死”的生死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五行”的风水观的相关理论与墓园情景呼应的同时,尝试寻找墓园空间情境设计的营造途径,即是人们依据传统文化获得情境经验所营造的场地精神,其主要通过对墓园空间布局的消隐与重构、空间节奏动态呈现、视域场所片段转化以及静态空间的营造等方面来激发观者的心理共鸣,为墓园空间注入主动干预我们心境的现实感。

猜你喜欢

墓园营造景观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景观别墅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火山塑造景观
墓园里的机器人(环球360°)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