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与鹳雀楼的完美成全
2018-08-15郭军平
文 / 郭军平
中国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都是因了文人的诗文而名扬天下。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黄河岸畔。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其名扬天下,声播四海,为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
鹳雀楼果然名不虚传,在坦平如砥的黄河岸边,在远山若黛的映衬下,显得楼宇巍峨,气象峥嵘。那一层一层的台阶,似有烘云托月之势,让游客在攀登之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当年的王之涣也是这样登楼的吧!当然,当时的鹳雀楼周围可不是现在的模样,鹳雀楼也不在现在这个位置。而改变这些的,都是时间,时间能抹平一切,时间也能创造一切。当然,我们不可能再造一个当年鹳雀楼的繁华场景,但是我们可以在想象中回望当时的盛唐气象。一千多年前的蒲州,那是一个人烟阜盛三省通衢的京畿要地。高大的城墙,巍峨的楼宇,林立的商铺,还有络绎不绝的人流—贩夫走卒、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平民百姓等为一时之盛,让这座位于黄河岸边的历史名城,成为名流荟萃、兵家必争之地。王之涣就这样来了,他来的时候,大概正是四十多岁。
此时,这座黄河岸边高大宏伟、气宇不凡的鹳雀楼仿佛也在等待着他的到来。王之涣感觉自己的人生需要一次提升,而鹳雀楼仿佛就是他生命中的知音一样,为他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人生问题提供了一次解决的机会。
晚饭过后,王之涣和往常一样,总要邀上几个知心文友谈诗论文,倾谈怀抱,指点江山。他们边走边聊,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就登上了这座可以极目远眺的鹳雀楼。此时,夕阳西下,晚霞满天,大河奔流,气势滔滔,昔日作为军事要塞的鹳雀楼此时在大唐盛世里已经开放。这里成为游人放松休闲娱乐的极好之地,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纵横才情、抒发怀抱的快乐场所。王之涣历来性格豪放,为人倜傥,洒脱不羁。他与文友边走边谈,吟诗弄赋,好不快哉!
千古文章在立意。立意高则高,立意不高,其文则必下矣。这是王之涣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他在寻求一个突破。鹳雀楼这是第几次登了,他数不清,反正来蒲州一年半载,除了平日的应酬公务,闲暇时间,他必定都要邀请来自远近的文友登楼赋诗,眺望黄河两岸风景。是啊,文友们在鹳雀楼上留下的墨宝已经不少了,加上古代文人们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可是,这些都令他很不满意。他要独辟蹊径,才能翻越这些充满陈词滥调的大山。他在苦苦思索……在看着文友们意气风发地指点着黄河落日的壮丽风景时,他突然醒悟了,诗兴大发,随即吟咏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听到他的大声吟唱,文友们突然静默了,旋即掌声四起。立马有人拿来笔墨,让大诗人临场挥毫。王之涣大笑几声,毫不客气,龙飞凤舞,笔走龙蛇,乘兴写下《登鹳雀楼》四句二十个字。
不久,这首诗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蒲州大街小巷,飞遍了黄河两岸,飞遍了盛唐乐坊,飞遍了大江南北。至今,历史的天空留下了这动人的一幕,而鹳雀楼则从此在史册诗卷里扎下了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了激励人们不断努力进步的旷世名言。而这一旷世之音也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寻求革新创造的民族精神之中。
我站在王之涣的铜像前,他气宇轩昂的诗人气质深深打动着我。只见他,双目凝视着远去的黄河,一手执笔,一手展卷,那庄严的神情令我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