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甫谧不仕缘由考※

2018-08-15杨一涵顾天娇张禾佳李晓康王泓午李德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士政治

孙 远 杨一涵 许 彪 吴 倩 顾天娇 张禾佳 李晓康 王泓午 李德杏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皇甫谧 (公元215年—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人,汉太尉皇甫嵩之曾孙,远祖皇甫规乃东汉重臣。唐·房玄龄撰《晋书·皇甫谧传》,文中以大量篇幅介绍其才情卓越、屡荐不仕、频诏不就,称赞其不慕名利、潜心于学的品性。作为名门望族之后,皇甫谧学识渊博、名重朝野,但他为何累官不仕?考察皇甫谧不仕的缘由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魏晋时期社会名士崇尚“高士”远离政治,倾心养生的个人追求和社会环境。

1 蔑视权贵 远离政治

皇甫谧亲身经历了曹魏末年宫廷内发生过的4次政治巨变:正始十年 (公元249年)春司马懿起兵发动政变,控制了京城,司马氏争权之心显露无遗;嘉平六年(公元254年)李丰、夏侯玄、许允等曹爽余党被诛;同年秋魏少帝曹芳被废;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被弑。此时期众多社会名士如何晏、张华、潘岳、范哗、嵇康、吕安、郭璞等人因身陷政治旋涡而惨遭杀害。皇甫谧目睹残酷的政治变革,对政治渐生厌恶之情,对司马氏政权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他的内心拒绝为一个滥杀名士、图谋篡权的政治势力效力。

自曹丕死后曹魏政权渐落于司马氏之手,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日趋剧烈。历史上“高士”的处世态度和风操气节受到时人的赞赏与推崇,皇甫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撰写《高士传》,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与追求。“谧采古今八代之士,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自尧至魏凡九十余人。”[1]《高士传》共6卷,是一部为历代远离政治的隐士所做的传记,书中记载了自尧到曹魏时90多位贤人的事迹。皇甫谧眼中的“高士”非但远离政治,终身不仕,并且都不曾怀有入仕之心。只有庄子这样“身不屈于王公”的人物才是皇甫谧心中的“高士”,因此连庄子所推崇的许由等人也入选了皇甫谧的“高士”人群。由此看来皇甫谧撰写《高士传》目的非常明确,既是对当时混迹官场、追名逐利的社会名士的批判,也反映了他对权贵的蔑视与厌恶。《高士传》中的隐士形象向来被认为是皇甫谧隐逸不仕的宣言,后人做《高士传》也将皇甫谧列入其中,可谓求仁得仁。

皇甫谧远离政治,是出于对当时官场风气及权贵的骄奢淫逸的厌恶,而并非不关心政治。他耗尽心血撰述历史学著作《帝王世纪》,以及其门人、学生多有从政者,都体现了皇甫谧关注社会发展、关心百姓疾苦的社会名士之心。

2 体弱有疾 不适庙堂

皇甫谧34岁患风痹,《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云:“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2]林亿在《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中亦云皇甫谧“得风痹,因而学医,习览经方,前臻至妙”[2]。42岁时,受玄学盛行影响,服石养生反使病情加重:“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虐,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翕,父兄见出,妻息长诀”。据他自己记述,发病之初痛苦不堪,多因亲人劝阻才肯苟活:“而性与之忤,每委顿不伦,尝悲恚,叩刃欲自杀,叔母谏之而止”[3]。

体弱多疾给皇甫谧带来极大的痛苦,也正是他请辞不仕的理由。“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乡亲劝其应命,谧为《释劝论》以通志焉”;其辞曰“唯余疾困,不及国宠。”后晋武帝又多次下诏邀其入朝,皇甫谧辞曰:“臣以尫弊,迷于道趣,因疾抽簪,散发林阜。”又云:“小人无良,致灾速祸,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正常的生活都难以维系,倘若出仕做官,恐更难胜任官府繁杂的公务:“吾闻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形强尤不堪,况吾之弱疾乎”[3]。身患重疾使皇甫谧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更不愿将珍贵的生命消耗于逐名夺利的官场之中。

皇甫谧以体弱有疾为由,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因其示弱在先,多次强调自己的疾患不适庙堂公卿的身份,给征召者留有情面。同时皇甫谧也并非一味示弱,而是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使身体健康也有放弃做官保留自己志向的权利:“设臣不疾,已遇尧舜之世,执土箕山,犹当容之。臣闻上有明圣之主,下有输实之臣;上有在宽之政,下有委情之人。唯陛下留神垂恕,更旌瑰俊,索引于傅岩,收钓于渭滨,无令泥滓,久浊清流[3]。”皇甫谧言辞表达富有策略,柔中带刚,同时又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晋武帝认为其请辞言真意切,故此暂缓了对皇甫谧的征召。皇甫谧最终既成全了自己不仕的志向,又于乱世保全了性命。正所谓盛世出仕,乱世归隐,皇甫谧在乱世以病自托,拒不入仕,真正做到了明哲保身。

3 专心著述 浸淫书香

《皇甫谧传》记载其“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曾一度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以至于后来在乡里偷窃他人瓜果,并将之进奉于叔母而不以为耻,被其叔母训斥:“《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至此之后,皇甫谧性情大改,专心于读书与著述:“勤力不怠,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 《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他“耽玩典籍,忘寝与食”,将著述作为自己惟一的事业,被世人冠以“书淫”之号,以示其求知忘我之状。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皇甫谧在婉拒晋武帝“举贤良方正”的征召后,“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谧虽羸疾,而批阅不怠。”一向以生命为重的皇甫谧,可以为读书而废寝忘食,损耗精神,他曾说:“朝闻道,夕可死矣”[3]。甚至在身患痹证后仍手不辍卷,足以见其孜孜进取的求学态度。皇甫谧因厌恶当时的政治并倾心于著述,所以“在生活上选择了远离权力,著书立说的方式;而在学问上选择了疏权贵、亲平民的立场,这种选择不是偶然的,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4]。”在皇甫谧看来,著述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生命的长短,与著述相比,入仕为官则更为不值。

皇甫谧一生著作颇丰,计有《帝王世纪》 《高士传》 《逸士传》 《列女传》 《玄守论》 《释劝论》《笃终论》等文史著作,影响深远。他不仅是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代针灸学大家。他的著作《针灸甲乙经》广为流传,为针灸学乃至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 安贫乐道 重己贵生

魏晋之际玄学盛行。其学说崇尚老庄之学,倡导清谈,以《老子》 《庄子》 《周易》三部著作中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为讨论内容。玄,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谓,有深奥不易理解之意,而这也正是魏晋玄学所标榜的人生至理。玄学思想对皇甫谧影响之深从其自号“玄晏先生”中便可窥知一二。虚无玄远、独善其身是皇甫谧所追求的生活真谛。“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3]皇甫谧认为贫穷是士人的一般生活状况,而贫贱则更符合道的本质,若能面对一般的生活境遇而能安贫乐道,无忧无虑,岂不是比为了追求富贵而扰乱心神、耗损身体的生活更好?皇甫谧一生所追求的,并非富贵的生活,而是玄学的至高境界“道”,唯有安贫方能乐道。他看重的是自己对社会有所贡献,而所谋之事皆与名利无关。不为官亦可做事,没有利亦可助民,唯有这样才能远离世俗争权夺利的生活,也只有如此才有裨益于生命的健康。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皇甫谧一度生活困难,周围人劝说其出仕改善生活境况,而他则认为:“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3]。”在皇甫谧看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除著述以外任何事情和生命比起来都不足挂齿。如果为了一点俸禄而整天提心吊胆甚至丢掉性命,那是得不偿失的。远离政治是保全性命,安贫乐道,则是颐养天年。贫穷的人若能守道,拥有高尚的人格同样可以受到世人的尊重。若因为追求富贵而每日操心担忧,且身处朝局随时有生命危险,即使获得富贵而又有何益?

皇甫谧所向往的隐士生活并非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贵己重生是他的养生主张。《高士传》序云“若执节若夷齐,去就若两龚,皆不录也”[1],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西汉末年名节并著的两龚,他们都是传统意义上的隐士,但均因未能“以寿终”而被皇甫谧排斥于“高士”之外。

5 效法前贤 医道至重

皇甫谧远离朝政,“不求做官,但求做事,不求名利,但求为人”[5],认为自己应该像岐伯、扁鹊、张仲景那样远离朝政,以医道为重。

东汉末年临证大医生张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批评当时之人不重视医术:“怪当今居世之人,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6]。”认为医术不仅可以救治他人,亦可以用于自身养生延年,但时人皆忽视医术的作用反而去“竞逐荣势,企踵豪权”,本末倒置。

皇甫谧因顽疾不愈而矢志于医,并于甘露年间开始整理《针灸甲乙经》。在学习医术的过程中,渐渐体悟到医术至重:“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2]。”皇甫谧认为一个人若不懂医学,就是空有其壳。不精通医学的道理,即使有忠君孝亲之心,有仁爱慈悲的善良本性,但当君亲病重或百姓有灾难的时候也没有办法拯救。这就是古人圣贤详尽探究医理的原因。自东汉仲景提出医生的职责在于“上疗君亲,下救贫贱,中以保身”,皇甫谧再度阐述医道至重,引发当时士人的关注,至南北朝之际社会名士提出不通医者不得为孝子,医学的发展受到社会的重视。

考察皇甫谧终身不仕的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环境险恶,与自己所标榜的高士志向相去甚远,故此远离政治终身不仕;再者,皇甫谧深谙养生之道,志在著述。他认为入仕只会使自己原本罹患疾病的身体更加疲惫不堪,并无任何好处,因此重视养生,以医道为重。也正因不仕才成就了他在医学、史学、文学史上的业绩,成为历代士人的楷模。

[1]晋·皇甫谧撰.刘晓东点校,高士传·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4-5.

[2]晋·皇甫谧编集,黄龙祥整理,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18.

[3]唐·房玄龄.晋书·皇甫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09-1418.

[4]马晓彤.皇甫谧的独特性与研究价值[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0):867-868.

[5]徐永富,武淑梅.魏晋隐士皇甫谧的人格特质浅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3):39-41.

[6]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钱超尘,郝万山整理,伤寒论·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

猜你喜欢

高士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闲 心
闲心
闲情
闲情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 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