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院前应急救护技能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建设
2018-08-15叶泽兵蒋晓红孙鸿涛连万民田军章
李 洋,叶泽兵,蒋晓红,孙鸿涛,连万民,田军章
突发事件和意外伤亡频发,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急救医护人员和现场“第一目击者”的及时有效抢救是最大限度降低意外伤残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1]。通过向社会公众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建立最广泛的“第一目击者”战线,是提升国家应急救援水平的有力保障。目前,全国各地已相继开展大量群众性卫生救护培训工作,然而仍缺乏系统完善的应急医疗和自救培训体系模式,暂未能使社会公众应急救治和自救水平整体大幅提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差距。鉴于社会体制、经济形势和社会文化对健康民生的需求和影响,探索一套在医疗技术资源配置、公众应急意识和培训机制上行之有效、可复制推广的应急救护培训模式已成为我国健康卫生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 公众院前应急救护技能培训的现状
1.1 公众参与院前应急救护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公众应急危机意识不强,对院前应急救护技能培训的意义认识不深刻。国内多项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群众认为遭遇突发事件的概率低,救护伤员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无接受培训的必要[2];仅有少部分公众能认识到快速有效的简单现场救护能挽救患者生命、减轻伤残,且对自己能否正确运用急救知识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后果[2,3]。部分企事业单位、机构对政府主导的应急救护培训的必要性认识不明,配合工作较松懈,即使参与也以影响效益为由带有抵触情绪[4]。中小学校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对救护教育重视不够,大多数学校未开设专门的应急救护课程,相关技能教育匮乏。虽然大部分学生接受救护知识的态度端正,但救护意识和能力仍然比较薄弱[5]。
1.2 应急救护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应急救护培训专职师资数量少,公众型授课技巧有待加强。研究显示,目前我国担当培训的大部分师资由各级医疗单位急救中心人员组成,在繁重复杂的日常救护任务之余还要兼职应急救护培训教员工作,常感力不从心[6,7]。由于本职工作量较大,加之公众应急救护培训任务重,且需掌握公众型授课理论技巧,长期坚持授课者数量少;短期培养的非医疗型应急救护教员应急意识高、教学能力强,但缺乏有效管理和激励机制,往往流失率较高,实际上岗率有限。师资培养制度不完善,持有应急救护培训导师证的上岗率不高,参与公众应急救护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
1.3 公众应急救护教育和培训形式单一 现今社会层次和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各实体产业工种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事件,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模式,更有利于现场应急救护的实际处置和操作。目前大部分的培训模式局限于传统急救培训班举办,但周期短、范围广、授课内容过于书本化、培训时间也相对固化,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4,8,9]。此外,传统的培训以课件授课为主,主要偏于理论讲解,且形式过于简单,难以达到强化记忆和提升实践应用性的效果。结合网络平台,采用情景教学的手段,以及对培训内容进行特异性安排的新型培训模式在研究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趋势[5,10]。
1.4 缺乏系统规范的应急救护培训体系 完善的应急救护培训体系是开展公众全面普及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国外和我国香港特区,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的普及工作都是由经过专业训练且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急救培训导师担任,导师也要求随时了解国际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并接受有关部门的定期复训、资质再认证后重新上岗[4]。目前,我国应急救护的培训普及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和统一的调配与规划机制,各级红十字会、医疗单位、社会公益组织,以及街道社区基层管理单位等各自为政式的制订培训项目或开设培训课程,同区域内多套师资配备、培训物资重复购置准备及培训地点和人员的重复集中组织等,不但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无形中还增加了基层培训组织者的负担,影响了公众参与急救培训的积极性。
1.5 应急避险及应急救助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目前,发达国家依照两方面的法律来提升公众应急救护技能培训的实施率[6]。一是通过制定法律对公民参加应急救护培训的权力和义务进行规定,如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作为对某些岗位上岗的必备条件和考核标准,并对急救器械与急救人员的配置提出明确要求;二是通过法律法规对施救者开展救护行为可能承担的风险进行规避,规定对出于善意并施以得当妥善的急救方法,可免除因此带来的各种伤害责任。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在这一领域几乎空白,这也是我国应急救护培训普及率不高,现场急救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7]。
2 提升公众院前应急救护知识教育培训水平的对策
公众应急医疗救护技能的普及是一项全民参与、不断探索和持续发展的事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和论证,笔者对广东省应急医院的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包括借助专业化的应急医疗救护平台,建立适用于普通公众的应急救护技术规范,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教育模式,发展网络等医疗新媒体和建设应急救护示范性社区,整合社会志愿服务资源,形成一套有效、可推广的公众院前应急救护技能教育和培训体系。
2.1 培养公众院前应急救护意识 通过开展公益医疗技术输出形式的应急教育合作项目,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应急救护意识[11]。(1)医院与社区定点协作,建立自救互救示范社区。如在黄埔社区开设多期社区应急救护课堂、知识讲座,以及举办“社区应急文化长廊” “社区应急小先锋评比”等活动,社区内应急文化浓厚,居民应急救护意识变被动为主动。(2)医院与学校协作开展应急救护进校园活动。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安全和应急救护意识是基本素养,应急救护课程以体验式教学和动画视频为主,内容印象深刻;孩子是家庭的中心,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从小培养应急救护意识,使学校应急教育的知识由孩子向父母传递,促进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增强家庭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和综合素质。(3)网络医院在乡镇村建立分网点,通过互联互通开展新媒体宣传。网络医疗等互联网医疗成为向社会群众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12,13]。在无法组织集中宣讲的区域(特别是偏远地区),网络医院作为新兴事物,存在较大吸引力和宣传效力。借助网络医院方便、快捷和实惠的医疗服务平台,以乡镇村的网络终端为基地,终端基层医师通过定期组织播放应急救护模块的教育视频和图像,介绍和宣传应急救护知识,逐渐提升基层群众的应急救护意识。
2.2 应急救护培训师资保障 提高公众应急救护培训师资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公众救护人员数量和质量的保证。充分发挥应急医院作为紧急医学救援队基地的资源优势,编订各级师资培训教材,吸纳医务人员、教员、志愿者加入师资队伍,实施公众应急救护师资规范化培训,使师资构成层次的差异性得到均衡、师资人员的调配能够满足培训需求。(1)建立师资培养保障机制。选取急诊科、烧伤科、骨科、颅脑外科等相关科室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的紧急救护专家团进行师资轮训教学,规定和明确教学任务要点,进行分层分阶段的理论培训。(2)成立师资技能研究小组,开展授课能力的专项培训。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缺乏正规的教育经历,也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培训,教学能力通常参差不齐,面对无医学背景的普通公众,培训难度较大。通过学习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学技巧,如采用内容口语化、操作技能口诀等辅助方式推进培训进程。(3)统一师资评价标准。采用学员对教员的评价、管理人员对教员的评价和教员自我评价的三级综合评价法,按评分高低定级师资并给予绩效奖励,合格者持证教学,在调动师资积极性的同时保证专业标准。
2.3 拓展多样化培训模式 不同于传统的培训模式,利用网络媒体、设置特征化课程及多元形式的教学手段,可促使培训现场气氛活跃,识记内容掌握度高,培训效果显著[14,15]。(1)利用应急医院已有的应急网络教育平台,实现远程应急救护视频课程的教学。医院已通过网络医院建设在全省范围内的乡镇村卫生机构搭建数百个网络分院的应急救护宣传平台,辐射范围广,应用程度高,提升基层医务工作者和公众的紧急救护技能,且效果明显[10]。在网络医院各级县镇村网点设置的应急救护科普项目包括:①县/镇级医院医护人员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及考核,通过该平台的应急救护培训课程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解决县/镇级医院由于分布较散,医护人员无法有效集中的限制; ②应急救护技能操作视频课程,通过课程共享实现乡镇医护人员及普通公众学习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目的。(2)开设应急救护课程。医院研究学生应急救护课程,并与辖区内多所大中小学开设应急救护课程项目,结合各级学生学习层次特点,设计科学、生动的应急教育课程模块。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借助模拟人等教学工具,在传统的案例、故事、图片、图表、动画为主导的直观课堂,规范集中的进行问题讨论、沙盘推演和现场演练为一体的实践操作,还可结合基于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应急动画和应急事件处理场景应用软件等配合教学和演练。(3)开展企业特征化培训。在培养紧急救护师资和卫生应急救护志愿者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性质、工种和高危环境因素等设置培训课程,在满足企业管理和需求的前提下,在社区管理人员、安保人员、服务及企事业人员,以及在化工、交通、旅游、建筑等高危行业和派出所、武警、狱警、预备役部队、城管等执法人员中开展职业性特征应急救护员短期培训。采取层次递进,分级培训的方式,即设定紧急救护“普及教育”包含认知、知识、技能三种不同的层次,按照企业员工层次的特点建立培训标准和考核机制,且不同培训目的所要求的关键救护技术也不同,如化工、物流企业培训应分别注重烧烫伤、交通伤的紧急处置和救护技能的掌握。
2.4 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应急救护技能培训体系应急医院将应急救护专业化技术输出作为连接点以整合医疗技术、网络新医疗、志愿服务团体及基层行政单位等资源,并以此建立集技术、师资、管理和推广为一体的应急救护技能培训体系。(1)整合应急救护专业技术专家资源库,建立公众型应急救护关键技术规范。借助省级应急医院专家库平台,组织撰写技术规范,使其兼顾普通公众的接受程度与自救互救关键技术的实用性,如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解除窒息、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培训要点。总结常见灾害现场模拟场景的自救互救技术要点和规范,突出简单、有效并便于实际操作和记忆的规范化技术内容,并形成技能培训评价考核体系。(2)组建应急志愿服务团体,联合社会公益组织拓展培训覆盖面。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团体的广泛参与作为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有效组成,在现阶段的各类突发重大灾害事件的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3]。医院组建广东省应急志愿服务团体,并得到省政府应急办、团省委和省志愿者联合会的授权与支持,由医院及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合作实施,培训技术专业全面,队伍管理机制科学有效。主要应用形式包括:一是成立广东省应急救护志愿者培训基地,面向企业招募专业应急救护志愿者并实行分级管理,使不同级别的志愿者接受不同形式的应急救护培训;二是针对各企业性质的高危行为,成立专业特色的应急救护志愿者队伍,能应急处理本企业的突发事件;三是通过企业应急志愿者教育宣传,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渗透到企业员工家庭及社区。(3)整合基层网底和互联网资源。医院在省内所建立的数百个社区健康小屋均设置居民紧急情况报警和急救系统,其健康监测平台的个人数据输出功能,可向建立电子档案的全体居民输送和宣传社区居民日常急救知识与技能,并经筛查系统自动判别高血压、高血糖等高危人群,定点发送各类突发疾病的预防和紧急救治技能等信息。网络医院平台的应急救护单元窗口,实现各级县镇村网点应急救护科普项目互通互联,资源共享。
2.5 积极参与应急救护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通过总结公众应急救护技能教育培训经验,结合培训开展中的现况和实际问题,使各级政府能够充分认识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完善法律体系,依法保证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进展。呼吁立法机关进一步完善现有法规,增加针对急救人员的权利保护,并明确要求高危行业、部门和人员必须接受系统规范的应急救护培训。建议将应急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将危机意识教育、应急知识技能教育和相关法律规范编入九年义务素质教育必修课程中,合理调配各级医疗机构的专业应急救护师资,使公众从小树立急救培训观念。加大对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组织的财力和政策引导支持,鼓励培训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协作,发挥各自特点与优势建立长效的协同发展机制。出台相关政策以鼓励进一步发挥新医疗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并疏导传统主流媒体及时披露危险信息,传播应急救护相关宣传片、公益广告等。
[1]郑 进, 郑湘豫. 第一反应人在灾害救援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 2(7):388-390. DOI: 10.13919/j.issn.2095-6274.2014.06.001.
[2]亚 森,马 龙,王长林,等. 乌鲁木齐市城市居民应急救护知识及技能调查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 38(5): 625-627. DOI: 10.3969/j.issn.1009-5551.2015.05.027.
[3]张梦娜,余桂林,吴婷婷,等. 社区居民院前急救培训模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 2739-2740.
[4]蒲晓煜. 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现状调查及优化培训方式的研究[D].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010.
[5]楼 婷,柏晓玲,江智霞,等. 我国中、小学生救护知识普及与培训现状的文献分析及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6): 671-673. DOI: 10.3969/j.issn.1671-8348.2013.06.026.
[6]翟军平,张 勋,蒋洋洋, 等. 院前急救师资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11): 618-621. DOI: 10.13919/j.issn.2095-6274.2014.11.006.
[7]胡苏珍.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D].上海:复旦大学,2012.
[8]陆远强,潘 建, 章夏萍,等. 心肺复苏技术社区培训效果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OL].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 (电子版 ),2013,6(2): 1-4.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80.2013.02.001.
[9]黄翠红,王文玓,杨 芳,等. 社区公众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效果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10(3): 145-146. 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3.03.086.
[10]吴国华,马 玲,张文强,等. 郑州市公众院前急救培训方式及效果研究[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1): 41-43. DOI: 10.3969/j.issn.1007-8991.2013.01.029.
[11]张瑞桐, 李中华, 冯晓娇, 等. 基于互联网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智慧医疗可行性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5, 38(3): 44-46. DOI: 10.3969j.issn.1672-5867.2015.03.015.
[12]田军章.“互联网+医疗”背景下的广东省网络医院建设 [J].中国数字医学,2016(1): 23-25. DOI:10.3969/j.issn.1673-7571.2016.01.007.
[13]张 勤,张书菡.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提升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16(5): 119-124. DOI:10.3782/j.issn.1006-0863.2016.05.21.
[14]苏运辉,周晓舟,王日星,等. 动画网络互动平台在社区居民应急救护培训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2015, 22(16):75-78. DOI: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16.075.
[15]任 冰, 赵 薇, 石 平. 护士战伤救护知识网络培训与考核的探析[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1,24(4):406-408. DOI: 10.3969/j.issn.1008-8199.2011.04.018.